陈星演唱会去过白水吗?去演唱

离别的记忆
点击:3684
点击:719307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七月的骄阳下,不适合热恋,仿佛爱着的心长时间驻留在原地,也会在这个季节被烧焦。
或许,只有旅行是愉悦精神最好的冷空气。
去了就去了,无怨无悔,
人的一生至少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因为有精神做支撑,纵然行遍再多的山水,挨过再多的风霜,
身体上的疲惫都变得无所谓。
无需心机,无需思量,更无需患得患失,百转柔肠。
因为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爱宠,永生永世,不变不移。
更何况,此时的灵魂已经困顿到极点,
正如饥似渴地急需一种行走和释放,哪怕是暂时的流浪呢。
更何况,是三毛《橄榄树》中唱到的:为了那宽阔的草原。
在这杏子已经熟透的盛夏,
十三台越野车,就这样浩浩汤汤向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进发。
去草原,需要体会的是过程之美,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
沿途中白云的变化、草原的色度和起伏,那些阳光下、细雨中悠闲自在的牛儿、羊儿、马儿,
都是望也望不够的风景。
所以,草原之行是需要带着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上路的。
草原的夜色那么美,那么凉,那么香。
美到月华就那样心甘情愿地为这绿色的胸怀一泻千里、万里,
凉到可以察觉到泪水滑过脸庞时的温度,
香到任你走到哪里,空气中都凝结着青草的芬芳,
这种自然的香气,让你陶醉让你痴迷,
像极了爱情的味道。
草原和大海同样是无边无际的,
草原给人的意象是祥和喜悦。
大海给人的意象是宽广和忧伤。
呼吸了几天草原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这里的气候也应该是避暑的胜地,
一早一晚,或者下雨的时候,有点像初秋的微凉。
淡淡的,染指心怀。
谢谢此行的友人,赐予我关爱。
谢谢呼伦贝尔美不胜收盛夏的草原,赐予我酷暑中清凉的慰藉。
愿此生梦里不改的是记忆中青草的味道和颜色。
她娇俏的模样,甜美的歌声,不经意间创造了歌坛上一个属于她的时代。不知道该怎样用更多美好的语言来形容她。她像天边的那朵云,灵动飘逸;她像湖畔的那支荷,明净婀娜;她像江南的细雨,丝丝缕缕,淋湿的不仅是你的发梢,还会让你的心变得柔软;她更像一个渴望成长却不想长大的孩子,透过那清澈明亮的眼神,恍惚间你会觉得:时光只为她一个人倒流。
记者:称呼你岗岗可以吗?你的微博里也都用了这个名字,叫起来似乎很亲切。首先谈谈成长给你带来了哪些收获?
杨钰莹:当然可以呀!我觉得,其实每个人的每一年就像自然界四季的轮回一样,每经过一个季节,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就好像这次我们来到长春来到镇赉,这里已经是秋收的美丽景象了。
人跟大自然是一样的,每一年都会有收获。只不过今年的收成好一些,去年的收成差一些,但没关系,我觉得每一年都要有收成才好。
记者:你一直渴望过简单的生活,那么你认为简单的生活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杨钰莹:简单的生活啊!你知道我们是从南边走到北边,这一路还是挺辛苦的。我们的工作伙伴都已经习惯了,享受当下的每分每秒。首先,从心理上顺利的战胜了自己。简单的感觉,就是我们并不是山长水远跋涉来工作,而是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这样可能每时每刻都会很开心。这样淬炼过的简单的一个心态,就像把明矾放到水里,很多东西就会很清晰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化繁为简的,全部都是简化。
记者:你如何把自己引向一个更好的方向?
杨钰莹:这个是必须的,又说到大自然了。我和我妈妈一样喜欢养一些小植物。我惊奇地发现,在我房间的窗台上放了很多的小的植物,有开心果啊,白掌啊,那些比较容易长的小植物。因为我走的时候是把窗帘拉下来,只要我一回来就会发现它们所有的叶子都朝着阳光。那个时候我又悟到了一些东西,我觉得人像植物就好了,永远是向着太阳,心里面的方向永远都向着光明、向着美好的方向就没有错。
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甜美的特质能否对你今后的发展产生冲突?是否考虑过改变风格或者转型去做演员?
杨钰莹:你是说譬如说年龄长了,依然是甜美。对此我不置可否,为什么我们女生或者女人,到了成熟的年龄就不能甜美了吗?我经常跟我的发小或者女朋友说:“我们到了60岁的时候,也依然要甜美。”常常有人说女人的一生都是美的,我觉得无关乎年龄,当然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也要增长,但是不应该消减,譬如说你的甜美呀!你的像孩子般的灵动啊!对这个世界保持的好奇呀!这些看起来好像都不属于年龄成熟的范畴,其实这些恰恰都是需要的。所以甜美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冲突,只会带来新意。上次我看到郑秀文说的一句话:年龄的增长像呼吸一样自然。我觉得她说的非常好。
我很多非常要好的女朋友她们都在世界各地,通常我们通过微信,看到她们一些很有智慧的话。譬如说,我们可以活在一种无龄的世界里,我们20岁难道除了青春就没有别的吗?我们40岁除了成熟就没有别的吗?人是很丰富的。
做演员暂时我还有考虑过,演戏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有机会也可以去尝试。至于改变风格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符号,这怎么改呢?没办法改的。可是你的风格可能改不了,但是你可以让自己的风格更宽广,更丰富。你的心情可以让自己不断地打开,让自己变得更大气。怎么说呢?没办法改了,我也不想改。
记者:你是如何保持平和美好的情绪和状态的?
杨钰莹:因为当你不平和或者生气的时候就很划不来,首先你的样子就不好看,会变得很丑,表情不好的时候还会长皱纹,心里面有不舒服。内也不开心,外也不开心,那何必呢?所以我觉得没有那个必要,最简单的事物都可以找到它最深刻的快乐。人可以把欲望再往回拉一拉,对自己的要求再严格一点,可是对于事物,对身边的人,尽量看到去欣赏好的部分。
记者:看过一篇关于你的专访,说张爱玲是你的偶像,平时也很喜欢写作吗?是否有出书的打算?
杨钰莹:我曾经把张爱玲所有的小说一口气都读完,我也很喜欢文学。我也很喜欢读一些国外的小说,像村上春树的比较空灵的那种。可是国内的小说家似乎更跟我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比如说池莉、陈染、陈村、铁凝这些小说家都是我的至爱。台湾的三毛,既让我喜欢也让我心痛,她遨游在天地间,就像个孩子一样,我太爱这句话了,像个孩子一样,不是说样子像个孩子,我是说心态。三毛就是那样的,她已经不像是个人了,就像是天地间的一棵树,很干净,很自然。
我想要出一本书,有关于女性的心理和美容的,可是我一直没有下笔,我觉得会花掉大量的精力。写一本能对女性朋友有一些小小帮助的书,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记者:你很喜欢“文艺工作者”这个称呼,除此之外,你还喜欢什么职业?
杨钰莹:文艺工作者是我妈教我的,我6岁的时候她对我说:“如果有人问你将来的理想是什么?你就说想做个文艺工作者。”我向来不喜欢“艺人”这两个字。
我还想做个老师,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很有价值。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我都会很爱护他,因为自己是从那个年龄走过的,我知道他哪里好奇,他哪里脆弱,他哪里需要帮助。
记者:你经常出去旅行,前段时间还去过欧洲,你对哪个城市的印象最深刻?
杨钰莹:目前来说,我所到的城市首当其冲最喜欢巴黎。因为很少有人把伟大和浪漫结合在一起,可是巴黎就是,它很伟大又极其的浪漫。
记者:你觉得做女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钰莹:做女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就是内心要有力量;第二点就是外貌要美,这种美不是说生的美,而是无论你生成什么样子,你美美的就好了。我觉得外在保持一种美,是对周围的人和这个世界的一种尊重。做女人应该内有力量,外在要美。
记者:说说你9月份成都演唱会的事,我们吉林也有好多你的歌迷对此非常期待。
杨钰莹:在成都9月20号有一场我的个唱。因为各方面条件都很成熟了,我也很喜欢成都这个城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想通过大家的努力,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个迷人的晚上,这就是我最根本的想法。
记者:对自己的状态是否有信心?演唱会大约有多少首歌?有没有推出新歌?
杨钰莹:保持状态是很好玩的一个游戏,人的状态有上有下,就看你怎么驾驭。演唱会要演唱几十首歌,这次可能会在形式上有些新意,譬如可能有一些小小的歌舞剧,就不仅仅是唱歌了,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形式来呈现。
记者:男歌手你最喜欢哪一位?除了毛宁以外。
杨钰莹:我个人比较喜欢李建。因为他是那种比较少有的把理想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的人,可能他丢掉的现实会更多一些,就是因为理想。而且我也在我的微博上推荐过他的唱片,我很喜欢他的唱片。他的歌就像现代都市的诗一样,因为现在是一个没有诗的年代。但是我觉得李建的歌,一直坚守着音乐人和歌手该做的一切。
记者手记:
很珍惜这次全省独家专访歌坛“玉女掌门”的机会。尽管我们只聊了十几分钟,我却沉醉在一种深深的震撼里。不仅仅因为她逆生长的状态和令人唏嘘的美貌,更因为她无限强大的内心。也由此顿悟出,却原来我们经历的那些风雨,都可以化为生命中的养分,让自己变得更淡定,更坚强。却原来不管岁月的风烟如何侵蚀,我们都可以饱含一颗赤子之心,活的那般自在美好。却原来我们可以用每时每刻的微笑去化解人世间的冰雪,让自己永远朝着太阳照耀的方向。
邴正简介:
哲学博士,吉林日报社社长兼党组书记,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社会学会会长。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十佳理论工作者,感动吉林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哲学、社会学、文化教学和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社会发展理论问题,是该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是国内研究文化与社会发展理论的著名专家学者。先后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合著、参选主编著述4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有10余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其他各种科研奖励50余项。
&&&&&&&&&&
振兴东北伟大梦想的思想探索者
&&&&&&&&&&&&&&&&&&&&&&
—— 专访吉林日报社社长邴正
&&&&&&&&&&&&&&&&&&&&&&&&&&&&
人民网曾经这样评价邴正:“是国内研究文化与社会发展理论的著名专家学者。……在国内文化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方面具有相当的影响。”
邴正,长期致力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为文化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倡导的“振兴东北,必先振奋精神,”鼓舞了许许多多的东北人。他的研究与见解,为振兴东北插上了一双与梦齐飞的翅膀,是引领我们逐梦的思想探索者。
记者:邴社长,一直以来,您事业上成就斐然,能否概括性地讲述下您的人生经历?
邴正:我的人生经历相比较而言,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始终在从事学术研究。一晃已经35年,这是我简单的一面;复杂的一面是我中学毕业就下乡当知青,知青当了几个月抽调到三线当让工人,主要为战备工程服务。我在长白山区打山洞,修筑地下战备工程,从事井下工作,然后被抽调到机关,做宣传干事、做团总支书记。也就是说我上大学前经历了三个职业,农民、工人、干部。
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大学,到吉林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先后担任学校的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研究所副所长、学院党委书记、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1年调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到了一个纯粹学术研究机构工作。在吉大是一边研究一边教学,社科院主要搞研究。担任省社科院院长兼党组书记,从事社会科学的社会管理工作。
2011年,调到吉林日报社当社长,我自己开玩笑说,我经历了一个从读者、到作者再到编者的转变。小的时候是读者,等到大学毕业当老师我就变成作者了,经常被各种媒体邀请写各种稿件。到吉林日报后又变成编者,开始办报。所以说我的经历既简单又复杂。
与学者比起来,我的经历比较复杂,很多学者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在做学问从事一种工作。与其他人比起来,又比较简单。虽然我当过农民,当过知青,当过机关干部,可是时间都很短。我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三个身份的转变。自从1996年走上学校领导岗位,离开吉林大学,至今我的教学关系始终在吉林大学,是吉林大学的全职教师。每年都要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还要参加吉林大学的学术活动。
所以实际上我同时做了几件工作,一件就是这35年来始终是做一个学者,做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第二个就是根据工作需要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第三个就是还担任很多社会兼职。所以,我个人觉得我的人生经历还是比较丰富的。
记者:您集多重社会角色于一身,是如何定位自己的?这些角色是否存在相互间的冲突和互补?
邴正:我定位自己是个老师,是个学者。这些年由于工作需要,参与的社会活动比较多,身份也比较多,这些头衔身份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老师。
马克思主义有个传统叫做理论联系实际,我觉得自己的人生经历,也体现了从我们学术角度讲叫做理论联系实际。我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工作、领导工作,难免对学术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白天必须花费很多时间去从事管理。
到吉林日报后觉得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因为吉报作为党报,承担着重大的政治责任,活动多,效率高。而且除了办报还要经营,特别处在当前多媒体崛起的时代,传统媒体收到了很大的冲击。而反转过来,从我个人角度讲,我的这些社会经历对我思考人生,思考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理论有很多帮助。
马克思欣赏歌德的一首诗叫做:“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是很有道理的,固然一个学者认真地读书、认真地钻研会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会产生很多学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但是如果仅仅是来自书本,对社会的了解还是表面化的。我自己的体会就是,由于我从吉大转到省社科院、社科联和媒体的管理工作,我同时还是省记协的主席。经常介入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工作,同时和基层也要发生联系,这10多年吉林省所有的县我都跑遍了。因此对于省情的了解、对于国情的了解、对于民情的了解、对于社情的了解、对于官情的了解,是我在高校永远也参与不到的。
仅仅从书本出发会出现两个缺点,一个缺点就是本本主义,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太本本主义就脱离现实了。我们学术界有这样的偏向,一个是致力于介绍发达国家的经验,学术多,研究本国面对的问题少;另一个是虽然关心我们的社会现实问题,但是从理论出发的多,对现实考察少。这样我们的理论就是空洞的,不接地气或者是脱离群众,脱离国情。讲的都很高深,无法学以致用,我们中国人的学术传统强调学以致用。有一个学以致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会使我们的学问更扎实,更加能够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从事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和哲学又不一样。它是真实的现实问题。一定情况下,比较丰富的社会实践对一个人思考学术问题还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您长期致力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这些学科对您的人生带来了哪些影响?
邴正:由于我长期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使我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有了很大的收益。哲学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长期学习、研究哲学问题,形成了比较通达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如果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比较科学、比较合理,那么我们对人生中一些事情的认识就不会很片面,也不会只是注重眼前,对于荣辱得失也能看淡一些。
记者:如今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您身为传统媒体的领导者,对此有哪些见解和主张?能否预测下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和走向?
邴正:应该说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现实的直接的,而且冲击力是很大的。第一,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已经明显落后于新媒体。因为报纸是白天采访,晚间编稿成稿,次日清晨才能出版发送,工作周期是24小时。一个新闻需要通过大约一天的时间,才能传播到读者手中。可是现在的新媒体几乎是即时性的。第二,现在的青年一代从小就玩电子游戏玩手机长大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了。只有中老年群层可能会很接受报纸,尤其现在手机几乎已经是每个人都有了,这也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第三,互动性。报纸缺乏互动,读者想参与就很难。而如今的新媒体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是历史见证者,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评论。
目前,从吉报集团和吉林省的媒体看,我们受到的影响也很大。从应对角度讲,报网互动是纸媒继续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个人认为,中国纸媒虽受到影响,但只要积极应对,仍有可为空间。第一,吉林日报是党报,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问题,还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社会是有需求的。第二,尽管年轻人不习惯读报了,虽然不会像过去那么辉煌,但是稳住阵地,在中老年人为主的年代,纸媒还有一定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纸媒完全脱离网络,在新媒体崛起的形势下,还是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目前,国内报网结合也存在很大的优势,比如人民网、新发网、还有一些有影响的都市类报纸网络,很受网民们的欢迎。因为报纸的新闻信息是准确的,具备一定的公信力。而网民们不是媒体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每个人眼见的也都是一个缺乏准确性的侧面。
我认为,媒体既是一个媒体,也应该成为一个经济实体,大力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经营,拓展延伸产业链是纸媒未来的发展方向。
记者:“创业文化”成为近年来很热门的一个话题,请您谈谈大力发展创业文化的意义?
邴正:大力倡导创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因此,深入研究创业文化的机制,探索建构创业文化的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创业文化一般是指通过人们自主创新的活动,殖产兴业,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精神。
最有经济活力的地方,也是最具文化创造力的充满希望的热土。我们衷心希望吉林省能走在全国的前列,发挥资本创业的优势,容纳知识创业的精髓,吸收文化创业的养分,探索出走向21世纪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和新文化发展模式的生长点,推动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记者:创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
邴正:创业文化一般是指通过人们自主创新的活动,殖产兴业,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业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民族的远古神话中,普遍存在创世与英雄创业的传说,可以看成是创业文化的渊源。真正意义的创业文化,应该发端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的现代化进程中。工业社会需要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个人自主与市场竞争导致了普遍创业时代的来临。从那时起,创业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是生存创业阶段。所谓生存创业就是指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在获利的欲望的推动下的自主创新、积累资本的成功精神。富兰克林所提倡的“美国佬精神”,就是生存创业精神的典型体现。如果形象地说,“美国佬精神”就是“从牛身上刮油,从人身上刮钱”,“一个人一小时能赚15美金,却只赚了10美金”,就是懒惰,就是对不起上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这种生存创业精神的典型体现。生存创业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勤奋与机遇的结合,提倡勤奋精神,冒险精神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文化精神,实质就是资本创业文化,其经济表现是通过最大限度积累资本来获利的经济行为。马克思把这种精神归结为“商品拜物教”。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理性创业阶段。所谓理性创业就是指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在实现个人成就欲望推动下的自主创新,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精神。马克斯·韦伯把这种精神称之为“新教伦理精神”。他指出,获利的愿望人人具有,从国王到乞丐人人如此。但美国的发展与其说是为了贪欲,不如说是用理性主义合理节制贪欲的结果。理性创业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崇尚科技与鼓励成就、事业的实现,是理性主义与自立精神的结合,具体表现是与资本创业文化不同的知识创业文化,其经济表现是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专利来获利的经济行为。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文化创业阶段。所谓文化创业就是指为了实现人的本质与潜能,通过创新文化的行为自主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马克思认为,人有无限丰富的潜能,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是人实现自身本质的自我确证的活动。发展经济要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类整体,而不是个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入信息社会,文化与经济都是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代创业行为也逐渐从资本创业、知识创业向文化创业过渡的美国的经济发展为例,在十九世纪属于资本积累,20世纪以科技发明为主,进入信息社会,其经济越来越以出售文化,打造品牌与生活文式为主体,就已初现了这一趋势。
文化创业是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资本创业拜金主义色彩浓厚,会导致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社会的两极分化。知识创业克服了资本创业的某些弊端,但会导致理性主义的极端扩张,导致技术至上、知识垄断,影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当前,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在建构创业文化时必须注意创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资本创业、知识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国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东中西部的差距较大。西部尚尚未整体脱贫,尚处于资本创业阶段;中部省份发展滞后于东部,尚处于资本创业向知识创业的过渡阶段。东部已由资本创业进入知识创业为主时期,同时应按科学发展观和时代的需求,兼顾文化创业。
记者:从知识创业向文化创业过渡,需要处理好哪几个几方面的关系?
第一,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含量的提高,通过大力提倡文化创业,实现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信息活动,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经济活动主体,人们的消费行为也从简单的实用性商品消费,满足生存基本需要转向的交流、休闲、体验、教育等文化消费为主。仅有资本没有文化,产品的内涵始终处于低水平,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中国越来越具有“世界加工厂”的地位,但是,如果到不注重产品文化内涵的提高,停留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仅仅勤奋、冒险去拼搏,就没有持久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在大力鼓励个人创业的同时,必须有意识地引导知识创业、文化创业的行为,由世界加工厂走向世界科技专利策源地,走向品牌与新生活方式、时尚的策源地,这样才有持久的竞争力。
第二,重视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协调,通过大力提倡文化创业,努力创造社会和谐,为社会提供合理的行为导向和生活方式,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提升,以带动全社会的全面、协调的社会进步与文明。靠资本创业和知识创业,在短期内在局部地区创造经济繁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创造整个社会的繁荣进步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转变文化观念,不改造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协调的发展就无法实现。
第三,有意识地提升经济发展模式与类型,通过大力提倡文化创业,追赶全球发展趋势,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打造文化基础。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初级经济出产品,中级经济出技术,高级经济出品牌,顶级经济出文化。中国经济不应始终停留在仅仅出产品的水平,应该出精品,出品牌、出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样才具有适应发展的全球竞争力,中国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同时,文化创业的过程也是创造文化的过程,文化创业的前提是需要有创新能力的文化,而文化创新不仅仅是学者的研究与社会的提倡,真正的文化必须植根于生活之中,熔铸于经济之内,才能变成整个社会普遍的、内在的、自愿的行为。
记者:您从专业角度所提出的:“振兴东北,必先振奋精神”!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对此,您有哪些独树一帜的真知灼见?
邴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进入21世纪东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转折点,也是东北人、吉林人又一次新的伟大创业。
东北这块土地是先人们艰苦创业创出来的。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北大地上纵横驰骋着东夷、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农业民族、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他们一旦强盛起来,往往举族南下,入主中原,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之中。东北的发展因此而呈现出时断时续的间歇性的循环。只是到了清代中晚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原的农民才大批迁入东北。他们在千古荒原和林海雪原中开拓垦殖,艰苦创业。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把东北从一个半游牧半渔猎的社会开发成为农业社会。作为全国粮仓的农业东北,是先民们“闯关东”闯出来的。闯者,创业。近代东北历史的开端,是和创业紧紧联在一起的。
20世纪50年代国家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是现代东北的第一次创业。这一次创业,把东北从农业社会推入了现代工业社会。如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则是第二次创业。这次创业的实质,是东北及吉林省从传统工业社会向新型工业社会的深刻变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
回顾东北的发展历程,创业问题贯穿始终。每一次大的历史转折,都展开了一幅创业的壮阔画卷,都体现了东北历史间歇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发展特征。早期移民“闯关东”,闯出了一个农业社会,把东北建成了祖国的粮仓。他们背井离乡,披荆斩棘,风餐露宿,把千里荒原开发成肥田沃土。支撑他们的是那种生存的渴望,开拓的精神。建设老工业基地,各路人才听从党的召唤,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东北,或伐木开矿,或屯垦戍边,起厂矿于林海,筑广厦于荒野。电影《创业》充分展示了他们艰苦创业的宏伟历程。一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气概推动着他们不屈不挠。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至今回味起来依然使人深深感动。
于今第二次创业的序幕已经拉开。振兴东北,振兴吉林,顾名思义,无论是与历史相比,还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包括我们的吉林,在当代的发展中相对落伍了。在用新型工业化取代传统工业化,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过程中,东部地区走在了我们的前列。他们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主创业。作为创业者的后代,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无论是闯关东的精神,还是建设新中国工业基地的创业精神,那种冒险犯难,不屈不挠的创业热情,能否在我们是上再现?在我们身上能否唤起一种求实创新,积极进取的不甘人后的激情?
黑格尔说过,历史是由两条经纬线构成的。一条是人们创造历史的热情,另一条是潜伏在热情后面的理性。欲振兴吉林,必先振奋精神。从传统工业社会转向新型的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种跨越历史时代的大转折,需要用新的时代精神支撑。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仅有求生存、历艰险的闯关东精神,仅有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是不够的。建设新型工业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第二次创业,就需要一种新的创业精神。
首先,新的创业精神应该是一种自主精神。所谓自主,就是主动进取,主动求变,不求依赖的精神。吉林是块黑土地,是世界上与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乌克兰草原相媲美的三大黑土地之一。祖先们闯关东到黑土地上,开垦出肥田沃土。但后代们在传统农业社会的条件下,吃黑土,靠黑土,把先民们的开拓进取精神消磨在黑土地上,反转为一种依赖性,缺乏主动性。时至今日,未能总体上走出传统农业社会的束缚。吉林是老工业基地,时至今日,国有经济仍占我省工业比重的82.5%。农民们被黑土地吸牢,市民们被计划经济影响下的单位吸牢。在吉林省城镇的大街小巷,有几个人没有单位?长期的单位本位使人们养成了吃单位、靠单位的习惯。在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极度发达的单位制度的熏陶下,吉林人缺乏整体的自主性,有着过多的依赖性。振兴吉林,必先从依赖性中走出来,走出一条自主创业的道路。
第二,新的创业精神应该是一种工商精神。所谓工商精神,是通过兴办实业,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与社会进步的精神。马克思·韦伯在分析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时认为,欧洲新教徒迁移美国后激发出的创业热情,不仅仅是受贪欲的驱动。追求物质财富的贪欲人人具有。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与其说是贪欲的驱动,不如说是找到了一种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得以合理化的实现方式。这就是通过合理的竞争和个人努力,殖产兴业,增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求生历险的创业是一种生存挣扎,是不自觉的、本能的。生存压力一经缓解,创业热情就会降低乃至消散。50至60年代,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是一种自觉的爱国热情,是政治化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把政治热情与经济热情结合起来,把政治热情转化为积极的经济热情。现代化的、科学的、积极的经济热情,正是我们所说的现代工商精神的体现,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需的。所谓工商精神首先是一种务实精神,个人和团体的社会地位、贡献,应与个人与团体对社会做出的实际贡献相适应。人不但要追求造福社会的崇高理想,还要有造福社会的实际行动和效果。无论直接也罢,间接也罢,要看能否推动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求实的最终落实是经济利益的提高和经济行为的进步。其次,工商精神也是一种事功精神,即通过殖产兴业,扩大财富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理想。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一个社会的主要构成应与主导经济相关。在现代工业化和市场经济下,传统农业社会正在非主流化。计划经济时代造成的过度的行政化和社会事业化也正退出主流地位。应该有更多的人,特别是主流人才,投身到工商行为中去,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时代成为主流,东北和吉林才能实现振兴。
第三,新的创业精神应该是一种科学精神。创业必先创新。但并非一切求新求实求利的行为都是创业精神。创新必须突破成规,但并非不要规则。传统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社会的最大弊病是人治不是法治,是规矩太多太死而不科学,是不改则已,一改则乱。科学的创业应该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是在求新中探索规律和规则。振兴老工业基地,关键是要解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和传统工业社会向新型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创业固然要创出实业,但创出实业的可靠保证是创出有利于兴业的规则系统。自主精神并非随心所欲,工商精神也非拜金主义。自主精神是人自身对其行为的合理支配和选择。工商精神是对财富的合理追求。
&作为目的和动机,精神先于行动。作为反映和认识,精神形成与行动之中。如何打造新的创业精神,取决于如何改造老工业基地。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这是外部条件。如果没有合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的思想认识和精神观念,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又会使大量的财富投入转化为新的“老工业基地现象”。东北不应不断重复那种间歇性发展的历史。所以,我们需要大声疾呼:“振兴东北,必先振奋精神!”
记者手记:
采访邴正的感觉如同客舟听雨,是一件令人赏心愉悦的事。每每发问,他总能思如泉涌般地侃侃而谈,这些回答里面蕴含着辽远深刻的哲思、睿智独到的见解、引经据典的文化积淀,令人叹为折服、受益良多。
我们有太多的理由相信早已著述等身的邴正,前方的梦想之路,仍将是渐行渐远、一路高歌的光辉里程。
我永远不把理想放在遥不可及的地方
首席记者&&&
一句:“海燕哪,你可长点心吧!”让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宋小宝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舞台上的他诙谐幽默、收放自如,所到之处观众们尽展欢颜、爆笑如潮,生活中的他低沉内敛、谦和质朴,像从尘埃里盛放出的一片风景。
当记者问及未来事业愿景时,宋小宝说:“我要做的就是谨记师傅的教导:踏踏实实做好人,演好戏,我永远不把理想放在遥不可及的地方。”
心酸无望的过往
“踏上返程列车那一刻,我的兜里只剩下42元钱,身上穿的羽绒服还是毛直往外钻的那种,甚至连双新棉鞋都没混上。”
如今,备受赵本山青睐的徒弟宋小宝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当他谈及成名前的那段过往,自有一番感慨。
1981年,出生在吉林省辉南县楼街乡光明村山河堡屯南社的宋小宝,自小跟着父母一起干遍了田间地头的农活,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和沉重。
因为家里贫穷,爱美的宋小宝曾经搂着爸爸花60块钱买来的一双皮鞋,美滋滋地睡了一个晚上。虽然宋小宝从小就很淘气,但是却非常聪明,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异,组织能力也很强。小学四年级,他就当上了学校的大队长,中学时又当上了班长。初二的时候,他目睹家里一筹莫展的贫困状况,认为继续学业只能给家里增添负担。尽管校长说,如果能一直念下去,就可能保送到高中或者艺校,老师也到家里力劝过他,可是宋小宝仍旧执意辍学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思学进取的宋小宝,成名后每当提起过早辍学这件事,都会心生悔意。他说:“虽然是二人转演员,文化对于一个人内涵的塑造仍然很重要。”
16岁那年,还未成年的宋小宝怀着对社会的向往和好奇,独自踏上了去往沈阳的列车。下车之后他四顾茫然,因为没有文凭,只能到劳务市场找工作,索性挂上一个打零工的牌子,开始了背井离乡心酸备至的打工生活。
当时的他没有任何奢望,只求每天能填饱肚子就行。他住在沈阳南站附近的一家旅店里,好几个人挤在一铺炕上,3块钱一宿。闲下来他经常帮那里一位老奶奶干活,只为能留下一个好印象,省下几块钱。因为宋小宝长得瘦小,遭遇过很多欺负和凌辱,还遇到过老板不给开支的情况,直到他再也忍无可忍了,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决定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回农村务农。
外出打工原本是为证明自己的,可是残酷的现实却让宋小宝不寒而栗。他说:“踏上返程列车那一刻,我兜里只剩下42元钱,身上穿的羽绒服还是毛直往外钻的那种,甚至连双新棉鞋都没混上。”
鬼使神差的命运
“人生当中很多事情是有定数的,想在回想起我一步步走到现在,像鬼使神差一样,都是阴差阳的结果。”
从沈阳返乡之后,宋小宝静下心来,又开始了暂时心无旁骛的务农的生活。第二年的春天,民间二人转下乡演出,带队的人正是他的第一个师父焦小龙。宋小宝找到村长说:二人转特别有意思,建议齐点钱把这伙人接到村里来。宋小宝天生一副好嗓子,很有文艺天分,还特爱凑热闹。于是自告奋勇上台唱了两首陈星的歌《打工谣》和《离家的孩子》,得到焦小龙的赏识。
经过父母同意后,19岁的宋小宝,再一次离开了家乡,跟着第一个磕头师父焦小龙,在吉林省周边地区一边学艺,一边演出。受农村普遍意识的影响,其实最初在宋小宝心里,对二人转存有很深的成见和抵触情绪,认为这门艺术不够高雅,有失门风。尽管如此,心里仍有一种蠢蠢欲动的理想在暗地里支配引领着他。
就这样,宋小宝跟着师父焦小龙学起了二人转,直到一年之后,才渐入佳境。并开始在外面演出,当时一起闯荡的还有赵四和其他一些伙伴。被师父赵本山发现的时候,他已经在吉林市江城剧场干了整整四年。赵本山第一次见到宋小宝的时候说:“这小子好像刚果来的!”
“如果我不去沈阳打工,如果我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如果我不重返家乡,可能整个命运都改写了。人生当中很多事情是有定数的,想在回想起我一步步走到现在,像鬼使神差一样,都是阴差阳的结果。
“更多的时候我喜欢回头看”
“我现在回头看的时候,觉得比以前生活得更好了,各方面也都更好了,我就知足了。”
2007年底,宋小宝正式进入本山传媒公司。“虽说进团了,师父一天也忙,有时候看到我的时候,跟我寒暄一下让我好好干。这么多年,我一直就是这么默默走过来的,别人说深了浅了,我从来也不吱声不去计较。因为毕竟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而且要适应一个新团队的生活。经历了一段过程,纠结了一段。可是无论怎样我都一直在暗暗告诫自己:“只有加倍努力,好好演戏做人,才能不辜负师父的知遇之恩和厚爱,才能不给师父丢脸!”
对于宋小宝的表现,赵本山心领神会并且不断给他展示的机会。“师父是个眼明心亮的人,他觉得我这个人还行,就想拿出来给我放放光。”
“师父认可我的一点就是:团里这些演员当中我从来没表现过争啊、抢啊之类的。我一直都回避那些东西,我认为你能力到了,你行了,没人能埋没得了,没人能阻止得了你。你要不行即使得到了,也会很快失去,这是种定律。所以我没必要去争去抢。我要做的就是把师父给我安排的任务完成好,把舞台上的业务弄好。”
黑龙江卫视《本山快乐营》中宋小宝的本色出演,积攒下不少人气。大约在一季十几集播出之后,他真正尝到了出名的滋味,走在大街上出租车司机见到他直按喇叭,很多人争着抢着跟他合影。那时起,宋小宝在别人热切的喜爱中,获得了更深的自信和鼓励。
2011年元旦,在《本山快乐营》推出的“年终总结表彰晚会”上,宋小宝摘得了“最佳男主角”桂冠。师父赵本山现场对宋小宝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宋小宝火起来是迟早的事儿,他的品质极好,可以说是让我最放心的徒弟。在众多二人转演员中,他的表演最细腻。我相信他还会有更大的发展机会。”赵本山向来很少这样夸奖自己的弟子,足以见得宋小宝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得到师父的高度赞赏,宋小宝受宠若惊,但更多的却是兴奋和欣喜。让他更意外的是,没过几天,赵本山打来电话说:“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赶紧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回沈阳一趟。”从哈尔滨赶回沈阳后,师父赵本山对宋小宝说:“今年我准备的小品《相亲》中,有个小老头儿,我认为台词、肢体语言都挺适合你,这个角色就由你来演吧,到时候跟我一起上辽宁台春晚。”能跟师父一起演小品、上春晚,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啊!对此,宋小宝从来没敢奢望过,眼下突如其来的机会,让他激动得有点不知所措。
后来,宋小宝才知道,小品《相亲》中师父甘心当绿叶,戏中的那个小老头儿是师父专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在排练过程中,赵本山对宋小宝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指点和示范。
“在我的思想概念当中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定位到一个什么程度上,我更多的时候是回头看,太往前看的时候少,因为我觉得太往前看的时候累。我现在回头看的时候,觉得我比以前生活得更好了,各方面也都更好了,我就知足了。
当记者问及未来事业愿景时,宋小宝说:“我要做的就是谨记师父的教导:踏踏实实做好人,演好戏,我永远不把理想放在遥不可及的地方。”
“我所承受的光环都是师父给的”
记者:长春刘老根大舞台开局之初,师父让你来担纲此重任,是否证明对你存有一定的偏爱?
宋小宝:是啊,大舞台开局多重要啊!当时师父说让我担当此重任的时候,我有点如雷贯耳。因为各个城市所培养的二人转观众群是不一样的,对艺术的需求和喜好也有所不同。这么多年来,长春的二人转市场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己的氛围,要迎合观众的心态去表演很重要,但是让观众接受的过程却很难。所以,每次上台表演我都觉得很累心,至于偏不偏爱,我觉得师父对于每个徒弟都一视同仁,不存在任何偏爱。所说的偏爱也只是代表了一种信任,也就是说这事交给你我放心了。
记者:应该说是你的实力赢得了师父的信任。因为出演2010年辽宁春晚小品《相亲》,让你一夜而红。那句:“海燕哪,你可长点心吧!”成了近年来深入人心的流行语。那么多徒弟师父为什么选用你了?
宋小宝:这跟我平时表现挺有关系的。在我师父的概念里并不是你有多大的才华我就捧你。我师父的概念是:一定要先做人,做人放在第一位,做艺放在第二位。你光人行艺术不行,师父不会捧你。光艺术行,人不行,师傅更不会捧你。因为一旦把你捧起来,就会自我膨胀。所以,师父向来都要求我们先做好人,再演好戏。
记者:也就是说把人做好是从艺的前提,必须做到德艺双馨才行。那么,师父在你眼里是很深刻的人吗?
宋小宝:师父说当面教子,他在教导我们的时候,对聪明的人含沙射影点到为止。当你静下来立意领会他的话,会觉得太深刻了,那就是一大篇文章在里面,这并非一句话的事。而是他对社会的一种总结,他所总结出来的东西不是课本的都是临床的。不是理论上的,都是实际的,一针见血的。师父常告诫我:火了之后一定要把握好心态,别飘。所以我很低调,觉得越好越要夹着尾巴做人。
记者:你觉得师父身上有哪些值得敬佩和学习的品质?
宋小宝:师父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了。比如说他为人的谦和,这点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人人都有难唱的曲儿,人活着难免有心烦的时候,何况他都是那么大的腕了。可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对谁,师父总能保持那种谦和的状态。还有师父的责任感太强太有担当了,公司里事无巨细,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他时刻都牵挂着。本山传媒的这面大旗都是靠师父去抗的,他抗的过程中已经很累,我不能再给师父拖后腿了。师父还是个极具公益精神心怀社会的人,他的很多慈善义举都是低调完成的,甚至很多媒体都不知道。
记者:前些天,媒体报道了你师父为徒弟王小宝打人公开道歉的事,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宋小宝:我对师父时刻心存感恩,也一直提醒自己要时刻“谨言慎行”,包括接触任何场合任何人,我都告诫自己千万不能给师父打脸。有一次从济南去北京,因为头等舱有优先登机权,我先拎包登机了。后面有个妇女特别不理解这事,看见我她就说:“那不是赵本山徒弟宋小宝吗?他怎么的他多啥呀?”让我挨了一顿莫名其妙的骂,我说你快走吧!还主动向她道歉。
记者:通过这件事情,证明你是个非常有涵养并且很识大体的人。
宋小宝:我一直对两个人心怀感恩,第一个是过门的师父,再一个就是我师父。是他们两个人呕心沥血为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把我从人生道路上一点点扶持起来的。我在内心时刻告诫自己:一是不给师父惹祸,二是不跟师父计较任何得失,师父安排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让我上哪我就上哪去,从不讨价还价。因为我心里非常清楚地知道:我所承受的光环都是师父给的。
“上不上央视春晚,听从师父的安排。”
记者:出演《樱桃》中的葛望,让你颠覆了以往喜剧演员的形象,化身为苦情男,你是如何调整并且适应这种状态的?
宋小宝:对于演戏,我没受过任何专业表演训练,在演了十几天《樱桃》之后我觉得完了,怎么就进入不了状态呢!一直拧不过来。后来我慢慢领悟到:要演好一个悲情角色,必须把喜剧因素从骨子里彻底剔除掉,必须换一颗心,只有把角色吃透了,才能真正进入状态。后来慢慢地,觉得演葛望的时候没有束缚感了,也能完全走入角色的内心了。
记者:从喜剧演员到悲剧演员,是很极端艺术形象的转换,在葛望身上让观众又认识了一个多面的全方位演技的宋小宝。能否透露下即将推出的电视连续剧《樱桃红》是一部什么样的剧?
宋小宝:《樱桃红》跟《樱桃》风格上是截然不同的两部戏,在剧情上没有任何的关联。这部戏有一些跨越,主要是人物年龄上,我上去就演一个老头,刚开始我内心很抵触,根本就不想演。这种苦情戏不像别的电视剧,情感来了就演,心理沉淀的东西不需要太多,这种人物的刻画,纯粹是要抛弃自己的一切,然后去重新刻画人物,不仅要刻画人物,还要有所发挥,掌握好老年人的心态,包括形体动作,语言等。
记者:从艺以来,你一直都在从事表演,是否也有尝试创作小品和剧本的欲望?
宋小宝:我老早就想写个剧本小品本子什么的,尤其今年创作的欲望特别强。我是个比较喜欢总结生活,观察生活的人,哪怕一个清洁工我都愿意仔细观察下。
记者: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只有善于总结善于观察,才能创作出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你曾经说过能参演一部电影就很满足,为什么那么看重电影?
宋小宝:首先是银幕的大小有区别,我特别喜欢有面部表演的戏,电影里切换的位置,一般都是在表情上有更为突出的展示。我最喜欢突出表情的戏,就是比较走心的那种。我恐惧有的剧场大,跟观众沟通不了。北京的刘老根大舞台离观众近,这样演起来就比较容易跟观众沟通。
记者:二人转演员精通很多乐器,已经是很司空见惯的事,迄今为止,为什么没见你表演过乐器?
宋小宝:我觉得,自己在二人转演员里是最没有才华的一个,因为几乎所有二人转演员都是会使手绢,使扇子,会使二胡、唢呐、巴乌什么的。我从学戏的那天起就没用过这些,到现在我也不使,也没想过学。有一次上台打打锣,我师父说你也不会打呀!很多人以为,像我这样身轻如燕的肯定会翻跟斗,可是我也不会。
记者:术业有专攻,所以说,你是二人转演员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并不为过。期待央视春晚的舞台吗?
宋小宝:我不想,去年我都参加完彩排了,要放在别人身上,可能美得两宿都睡不着觉,但我想的是能否驾驭春晚这个舞台,主要是怕给我师父打脸。师父说:“今年把包都给你了,好好演啊!”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突然之间我觉得所有重担都压到我身上了,上火呀,着急呀!当我师父说不演了,咱回家的时候,给我乐坏了,那种感觉如释重负。我说,师父咱快回家,快走吧!一分钟都不想呆了。
至于上不上央视春晚,我听从师父的安排。
“想孩子,上来那股劲受不了。”
记者:以前你说过喜欢文雅的女孩,还要找比你高比你白的做媳妇,现在的媳妇符合你心目中的标准吗?
宋小宝:我媳妇老好啦!一直都在默默支持着我的工作,我挺知足的。
记者:今年四月你喜得一对龙凤胎儿女,当了父亲之后,跟以前有了哪些改变?
宋小宝:我特别喜欢孩子,跟我媳妇要了一年多,才要上,有点不敢相信。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又稳当了很多呀!以前大伙凑一块儿数我话多,数我能得瑟。现在心态变了,之前还觉得累,现在觉得为孩子做什么都不累了,干什么都值。
记者:付出是幸福的,能够享受付出更幸福。
宋小宝:对,转换一下想,相比之下每天都幸福了。
记者:孩子长得像你吗?
宋小宝:像我媳妇家那边的人,属于隔辈遗传。两个小家伙边角余料长得像我,耳朵、鼻子,脚丫子呀。
记者:初为人父,那种喜悦是难以掩饰的。平时能经常陪孩子在一起吗?
宋小宝:我已经两三个月没看见孩子了。前些天,孩子生病了,在沈阳盛京医院住院,很想回去看一眼。为了不耽误长春大舞台这边的演出,硬撑着没跟师父请假。像我这么大刚尝到当父亲的甜头,所以特想孩子,上来那股劲受不了。
知足不满足
夜色阑珊中,十二月的长春地冻天寒,开业不久的刘老根大舞台门前却红灯高照、人潮鼎沸,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晚上六点二十分整,丝毫没有明星架子的宋小宝,准时来到公寓门前引领我们来到采访地点。采访宋小宝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他的亲和有趣会随时随地感染到每一个人,或许,这也是他极有观众缘的一个原因吧!
张爱玲说,三十岁之前,及时回头,改正。从此褪下幼稚的外衣。将智慧带走,然后,要做一个合格的人。开始负担,开始顽强地爱着生活,爱着世界。刚过而立之年的宋小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更多的时候喜欢回头看,一步一个脚印,在观众们的欢笑中找到了信心和价值,在知足并不满足的状态下,活出了绚烂多彩的人生。
&&&&&&&&&&&&&&&&&&&&&&&&&&&&&&&&&&&&&
&&&&&&&&&&&&
“沐春风而思飞扬,临秋云而思浩荡。”2012这个看似平常萧瑟的秋天,因莫言这个名字而浓墨重彩,霞光满天,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生命。
穿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浩渺风烟,这个诞生过诸子百家、汉唐气象、宋明风韵,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终于有中国籍作家在诺贝尔文学上青史留名。莫言用他特有的人文精神唤醒了沉寂已久的中国文坛,得到了整个世界的认同,让中国文学如凤凰涅槃般再次浴火重生,重获尊重。
作为莫言忠实读者的麦家不禁感叹到:“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是幸事,至少可激发更多人关注文学,哪怕是短暂的。中国文学已快被娱乐逼死了!”
不知何时起,被堂而皇之冠以“中国“字样诸如《中国好声音》之类的娱乐节目,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人们随波逐流地成为娱乐的追捧者。而文学恰似一位始终在暗夜中举步维艰的行者,虽崇高深厚,却少有重视,少人观瞻。试问,是这个浮躁的时代磨灭了文学生命品性中原有的纯粹和光辉吗?
或许,莫言的出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间节点上拯救了文学的困境,让一些聒噪和流俗成为附庸风雅的下品,让人们重新审视了文学无与伦比的精神价值,更让中国文人重振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文学的未来。
莫言用特有的“莫氏文化”搭建了中国与世界沟通与融合的桥梁,或许诺贝尔文学奖是一种指向性的形式和符号,却也更是一种肯定和印证。
如果说“现实加上梦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那么,莫言一定是这样一位接近完美,引领我们在无家的潮水中寻找到精神故乡的人。
莫言因文学而精彩。
感谢莫言,感谢那些始终为文学而生、为爱而生的的人们。
在此谨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句诗借花献佛地送给莫言老师,表达一下欣喜至极的心情,也算是一份对他由衷的膜拜吧!
人物简介:杨廷玉,男,汉族,中共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吉林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国家一级编剧,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中国首届百佳电视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迄今共出版《花堡》、《危城》、《这里不是处女地》、《不废江河》、《尊严》等多部长篇小说;《美神》、《网》、《红杏出墙》、《风雨菱花》等多部大型舞台剧;《问鼎长天》、《女人不是月亮》、《梦醒五棵柳》、《一村之长》、《一个生命的倒计时》、《半生缘一世情》等二十余部长、中篇电视连续剧,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文艺随笔、理论文章百余篇,总文字约一千万。先后数次分别获中宣部文艺作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大众电视“金鹰奖”和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其中长篇电视连续剧《女人不是月亮》、《问鼎长天》、《梦醒五棵柳》、《三连襟》、《一村之长》、《天地人》、《世纪钟声》、《一个生命的倒计时》均在央视一套黄金频道播出,《女人不是月亮》、《梦醒五棵柳》、《一村之长》和《半生缘一世情》分别在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地播出。长篇多卷集长篇小说《逝者如斯》和长篇小说《儒林别史》正在创作中。
性灵作家的生动传奇
首席记者&&&
像一种风,只流浪于深谷;像一道堤,只护住一弯星河。或许,杨廷玉对文学的执着多情,历经日复一日的积累和锤炼,已经涤荡出一种热情坚定的信仰,让他徜徉在文学的江湖中沉醉不知归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也或许,杨廷玉本身就是一部生动传奇吧?
因为博览群书&&
所以气韵非凡
古往今来,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曾经或多或少得益于家庭的良好熏陶,杨廷玉也是其中的一位。杨廷玉出生在农安县万宝镇新开河村,他的父亲有着颇深厚的古文功底,可谓博古通今。在父亲的引导下,很小的时候,杨廷玉就对文学表现出了极度的痴迷和喜爱。
父亲不仅仅养育了他,也赐予塑造了他生命的质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杨廷玉被父亲聪慧、敦厚的品行所影响。从小就深谙“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道理,大约10
岁左右,他就开始接触古典文学,好多字不认识,也囫囵吞枣一读再读,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后来对笔者说,这是他最初的文学启蒙。他对文字有异常的敏感度,记忆力也出奇的好,《水浒传》的每个章节都能滔滔不绝地娓娓道来。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在农安县第三中学就读,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中国古典小说无须说了,他最喜欢《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读了不止几遍。另外一些通俗小说,诸如《三侠五义》、《精忠说岳》、《金枪杨家将》,都是他烂熟于心的书籍。虽然《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之冠,但他通读《红楼梦》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几岁了。杨廷玉还特别喜欢俄罗斯文学,诸如普希金的诗歌、果戈理、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小说,都令他手不释卷。托尔斯泰的宏大叙事、史诗品格和屠格涅夫的优美语言,曾令他着迷。他还喜欢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另外,法国作家雨果、左拉、巴尔扎克和英国作家狄更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他也都尽情阅读,一有空闲就徜徉在书海里乐此不疲。
人平不语,不平则流。肚子里的故事多了,自然就有了倾诉的欲望。墙根底下,月亮地里,都成了他一吐为快的说书场,似乎讲也讲不够,说也说不完,伙伴们听得入了迷,大人们喊着回家吃饭睡觉也不肯回去。久而久之,杨廷玉的故事会成了他生活的开安小镇一道最靓丽迷人的风景线。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从那时起,文学已经成为杨廷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无时无刻不滋养着他飞扬快乐的心。“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酷爱阅读,少年时期的杨廷玉即流露出与众不同的非凡气韵。
&夙愿以偿&&
1970年知青时期,杨廷玉正式开始了心爱的文学创作。他第一部发表的作品是根据自己农村切身生活体验,所撰写的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并肩前进》,首发当时《吉林文艺》(文革前的文学期刊《长春》是其前身)1972年第二期。此后,接连不断有小说新作出版问世,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逐渐明晰了,并且把文学视为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1972年,极具写作潜力的杨廷玉被动地放弃了就读大学的机会,被调到农安县文化局创作组,开始撰写剧本,参加省市各级文艺汇演。学然后知不足,作为一名文学青年,深知自己的知识底蕴尚不够深厚。走进大学校门,接受系统专门的教育成了杨廷玉梦寐以求的夙愿。1977年,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的大门向他敞开,当接到录取通知书时,那份欣喜令杨廷玉辗转难眠、思潮难平。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习阶段,他的文学和艺术视野空前开阔,杨廷玉从而获得创作上的真正启蒙,并有幸受业于孙家琇、廖可兑、祝肇年、谭霈生、丁扬忠、晏雪等中央戏剧学院新居文学系等国内一流教授的指教,还有幸聆听曹禺、冯牧、张庚、郭汉城等大师的专题讲座。杨廷玉非常珍惜这些学习机会,寸阴必竟,每天除了上课,他整天废寝忘食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文学艺术的营养。
1980年,杨廷玉从中央戏剧学院回到长春市文化局创作室工作,农村生活的积累,高等学府良好系统的艺术教育,加之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勤奋,杨廷玉的创作很快进入第一个爆发期。8年时间里,他共创作六部大戏,其中评剧《红杏出墙》在国家级刊物《剧本》上发表,由我省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王曼玲出演该剧的女主角,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黄龙戏《无事生非》获得吉林省戏剧创作一等奖;评剧《美神》被调入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中宣部和中共中央的领导都出席观看。1990年杨廷玉开始涉足电视剧领域,《女人不是月亮》和《一村之长》先后在1992年春节的央视一套黄金频道热播,影响巨大,那个山村女孩儿扣儿曾经赚了多少人的同情泪水。喜剧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首部影视剧角色,就是杨廷玉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创作的中篇电视剧《一村之长》,其中主人公郝运来就由赵本山扮演,其鲜明的艺术形象令观众忍俊不禁,国务委员陈俊生特意撰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后来,杨廷玉的影视创作一发不可收,《梦醒五棵柳》、《问鼎长天》、《天地人》《不废江河》、《世纪钟声》、《三连襟》等,均在央视频道播出,迄今为止,杨廷玉已经完成20多部电视连续剧,先后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大众电视“金鹰奖”、中宣部文艺作品“五个一工程奖”、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等。
虽然已经有了这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杨廷玉的兴奋点和着力点显然还不在影视剧创作上,他自幼酷爱的是文学,是小说,他的发端之作就是短篇小说。他觉着,只有文学,才能最充分表达他对这个世界和置身其中的当代生活的全部感觉和终极追问。于是,他在九十年代中期当了戏剧界的“逃兵”,潜心开始长篇小说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百花竞放,绚丽多姿,文学新星层出不穷,文学巨匠也厚积薄发。杨廷玉因为先前囿于戏剧的束缚,影响了他更活跃的文学思维,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那种结构故事的能力,恰恰为长篇叙事文学的创作准备了条件。迄今为止,杨廷玉共出版《花堡》、《危城》、《尊严》、《这里不是处女地》、《不废江河》、《帷幕刚拉开》、《女人不是月亮》等多长篇小说,多卷集长篇巨制《逝者如斯》已经完成两卷,分别是《风起青萍之末》和《城头变幻王旗》,他计划写四卷,还有《醉里挑灯看剑》和《浪花淘尽英雄》,全书完成约一百六十万字,是他最看重、最着力、最寄予文学梦想的文学之旅。
巴尔扎克说:“我粉碎了每个障碍,因为我心中只有一个太阳。”杨廷玉,这个徜徉在文学江湖中的性灵作家,无疑,他心中那轮钟爱至深、蓬勃升起的太阳就是文学。在这轮太阳的照耀下,坚强着他的生命骨骼,丰富着他的文学细胞,催促他在浩渺高远的文学天空,鲲鹏展翅,扶摇九霄,续写新的文学传奇。
写作是耐得住寂寞的幸福
记者:杨主席,刚才的采访中您提到了《女人不是月亮》这部影视剧作品,尽管那时我还小,却隐约记得当时这部电视剧非常火,成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钟爱,掀起了近乎万人空巷的收视高潮。您觉得衡量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受欢迎程度也是其中之一吗?
杨廷玉: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首先应该受欢迎才行,接受和喜欢的人多,有观众看,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但这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标准,不是唯一标准。因为包括现在的图书市场和影视市场都有浮躁倾向,我认为不见得受众多就一定是好作品,比如图书市场就有一些趋时的、媚俗的、格调不高的作品,它们也很有市场,动辄就是销量几十万册。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想这些作品注定会如泛起在江河上的泡沫,渐渐破灭。而那些真正优秀的好作品,迟早也会被发现,并且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当然,我也不排除有那种可能,一些非常好的作品始终被埋藏深山不为识,大千世界,林林总总,遗珠之憾总是会经常发生的。
我觉得,衡量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标准,是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思想性是融于艺术性之中的,他们之间互为一体,不可分割。所以,只有所谓的思想性而没有艺术性,其实就谈不上什么“思想性”,这是很高妙的艺术辩证思维。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再高妙,也必须融汇到艺术形式的表达和呈现之中,不然就是假大空。作家的梦想和编辑的梦想,最希望达到的境界就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同时又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所接受,所谓的雅俗共赏吧!当然,也的确有一些例外,比如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要到若干年后才从尘埃中被发现,闪现出耀人眼目的艺术光泽。
记者:如今我们置身泛文化时代,文学是否愈显珍贵了呢?您觉得文学所承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杨廷玉:不可否认,当下已经进入一个泛文化时代。无论何种事物和现象,无不冠以文化之头衔,仿佛只要镀上一层金灿灿的文化肤色,其底里的含金量就成几何倍数无限增值。当然就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说,凡属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果都可称之为文化。于是走进书刊市场,触目即是理财商机、养生之道、餐饮服饰、时政要闻、花鸟虫鱼、事变掌故、名人八卦、宗教传说,可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经纬天下,纵横古今。其实,这种汹涌澎湃铺天盖地的大众文化浪潮,也许有其存在的理由,因为它毕竟也来源于并紧紧牵引着千百万人置身其中的世俗生活场景。
我想表述的是,在这种泛文化氛围的时代大背景下,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已经日渐式微而逐渐边缘化。吸引人们眼球的文学也大都是谍战、职场、青春、白领、戏说、情爱、猎奇等等,而伴随着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的兴起,各种写法也纷纷闪亮登场。诸如悬疑、推理、穿越、玄幻、通灵等等。平心而论,这些通俗文学似乎也有其存在的根据,甚至其中也不乏既充满健康情趣、又呈现鲜活的生活情状和美好情愫的好作品。但我仍然要强调的是,在这种泛文化的大背景下,在这种通俗文学大行其道的氛围下,那种极其深刻地表现我们这个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巨大变革的伟大时代的洪钟大吕之作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民族精神的历史抗鼎之作依然非常罕见,而这恰恰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最值得我们矻矻以求的文学经典。
无需掩饰,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更大规模的展开,欲望横流,金钱至上已经充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经通过其享誉全球的《浮士德》向人类发出这样的诘问:“你知道什么是人之所需?你知道什么是人之所求?”其实,当代中国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无论其尊贵贫富,就其灵魂深处,都在潜意识中无法回避这个尖锐话题。诸如对幸福的理解,对理想的追求,对崇高的认同,对个人价值的评估,等等。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列宁称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鲁迅说,真正意义的文学其实就是社会的良知、人类前行的灯火。人们不能只醉心于品尝大众文化的芳香爽口,不能只沉溺于通俗文学的赏心悦目,还要呼唤具有醍醐灌顶功能的真正的文学。杯水微澜,固然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但毕竟不能表现大江东去的浩瀚雄浑;雕虫小技,虽然可以在书斋里欣赏把玩,但实在不能酣畅淋漓地抒发葱茏的诗意和细致入微地传递人们无比丰富的情感。苏东坡曾经慨叹:“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这个“匹夫匹妇”,我理解就是最普通最善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所谓“匹夫匹妇之心”,其实就是人民大众的情感和希望所在,就是世道人心。有出息的作家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济世之志、历史担当和忧患意识,应该拥有宏大的艺术视野和细致传神的笔墨功夫。中国古代一直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我始终认为这是文学与生俱来的功能之一,至今依旧散发着颠扑不破的真理光芒。总之,文学就是要在万花筒般的多元文化语境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文学要为时代立传,为祖国讴歌,为历史见证,为人民代言,要在人民的伟大中赢得艺术的伟大。
记者:您对文学意义的解读可谓字字珠玑,振奋人心,如您所言,真正的文学是具有时代性的,其折射出的是一种撼人心灵的伟大光辉。《尊严》是您近期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您是怎样理解这部作品的?出版后反响如何?
杨廷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物质极大的丰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方方面面都有新的起色,但是负面的东西也随之而来。所说的大江东去,也会沉渣泛起,而且浪越湍急,残渣的出现就越迅速、频繁。现今的一些人更醉心追求物质,所谓理想缺席、信仰缺失,物质崇拜,金钱至上,欲望滚滚,诱惑朵朵。因此,往往把精神上的东西都一股脑丢失了。
尊严本属精神层面的东西,《尊严》这部作品涉及到物质和精神互相之间的矛盾和统一,也在人物的人生轨迹和心灵版图上留下浓重的痕迹。物质上贫乏,肯定没有尊严,会被人轻视。物质丰富了,难道就有尊严么?也不见得吧?精神贫乏,就没有尊严,这是笃定的,毫无疑问的。当然,一部丰富的长篇小说,其思想内涵和要表现的东西肯定是多侧面的,作家构思的时候,需要很多的思想和艺术感觉浸泡,不可能只用几句话就把它的题旨概括清楚。尤其是长篇小说,他应该是社会的百科全书、心灵的寒暑表和历史的代言人,因此他更需立体的、客观的、全方位的折射和凸显。
《尊严》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人们渴望追求尊严,但是追求尊严的途径有所不同,有些人口口声声也在追求活的有尊严,其实他和她所选择的路径,却令他或她距离尊严越来越远。尊严是一种内心体验,有钱或者有权,如果内心羸弱,也不见得有尊严。相反,无权无钱者,也许人格更为高贵、有尊严。比如小说《尊严》,我写了一些装潢工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一贫如洗,但是活得很有尊严,人格上很独立。所以说,尊严绝对不是财富和权力的同一物。尊严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的理念。它从内心萌生,它来源于心灵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的作品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传递出我对尊严的诠释和看法。
《尊严》这本书是我沉淀了几年之后对生活一种独立的思考。一经出版,反响颇大,社会各层面的人士看了都很接受,包括一些文化人士、官员、知识分子等。我打算把《尊严》制作成一部影视剧,这样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记者:在您出版完成的著作中,哪些作品对自己影响最深?
杨廷玉:在我所完成的七部小说中,比较满意的是《危城》和《尊严》这两部作品。因为这两本书都涉及到了普世价值。它的主题都接触到人类思想的高地,而不是那种题材很好,但还沉睡在就事论事的浓雾里,我觉着这两部作品已经有思想的阳光把它们照亮了,哈,这是不是有点儿王婆卖瓜呀?但我觉着作家就应该有这种自信,不然你还写它做甚?
记者:为什么说《危城》这本书流露出的一种很浓郁的忧患意识?
杨廷玉:《危城》这部作品中涉及到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关系,千百年来的人类总是在追问,归程何在?家园哪里?但是常常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置身其中的生存环境糟蹋得不成样子。我试图采用一种隐喻的手法,以小见大,从弘大处着眼,细微处落墨,把整个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隐喻为一座危险的城堡。为什么比作危城?即人处于危境之中,全世界的人都处在危境之中,这方面的事情我不多说,无论各个方面,全方位的,都濒于生存困境。这是我最痛切的感觉,我想通过一个城市的自然风景和世俗场景的交替叠加描写,来暗示这一寓意,由之表达一种忧患意识。
记者:您享誉文坛、著作颇丰,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和关注。希望您能对我省文学工作者在创作上提些宝贵的建议,相信这也是很多人所一直期待的。
杨廷玉:我省作家要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艺术功力,特别是人格修为和性格的砥砺、磨练。文学作品的诞生是个复杂的精神流程,成于内而形于外,关键是作家自身对生活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真正做到自知,才能抵达高度自觉。作家要依据自己最熟稔的生活积累和最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在题材挖掘和体裁选择上,都要科学制定创作规划和选题方向。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玩味。他在一篇游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之焉”。文学创作也和游山一样,要寻找奇伟瑰丽非常之景观,就是说,要寻找生活中的与众不同之处,要寻找能够表现普遍意义的独特个例和生动细节。所有的叙述体文学,无非是怎样更精彩地讲述一个内涵丰富且又引人入胜的故事,同样的故事可以有若干种叙述方法,如同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世界上好多国家好多剧团都上演,各有各的解读,各有各的妙处。这虽然很不容易,不啻于游山过程中的弄险,但惟其如此,文学创作才有无穷的魅力,才能激发我们为之血脉贲张而乐此不疲。我深信,在省委宣传部和作家协会的领导下,我省广大文学工作者,一定会书写出更加灿烂的文学篇章,我省的文学面孔一定会愈发妩媚和生动。
记者:继《尊严》之后,您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能否向本刊读者透露一下?
杨廷玉:我正在创作多卷集长篇小说《逝者如斯》,表现文化界的长篇小说《天圆地方》。另外一部作品《向后转,向前看》也正在撰写,已经写了六、七万字。这部作品也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我要阐述的是人类有两种误区,一种是沉湎在过去的回忆之中,回忆过去的辉煌,从中找到些许安慰和补偿,这种对过去的眷恋,折射出当下的不如意;还有一种人总是向前看,这表面看去很积极,但也有误区,他们总是对明天充满期翼,但却缺乏实现明天梦想的现实行动,空发议论,坐而论道,想入非非。我觉着,人类应该有理想有未来,也不应该忘怀过去,但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要立足于当下,而我们恰恰忽略当下,其实,只有当下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因为今天就是昨天的明天,今天又是明天的昨天。无论是昨天也好,明天也好,都于今天紧密相连。今天的事做不好,昨天固然没有意义,明天也更加没有希望。所以说,这部作品有点儿哲学的味道,写出来会有共鸣,哈,这也许是我的“向前看”意识吧?
记者:《逝者如斯》是一部怎样的书?您曾经说过自己以前的很多作品都是为这本书做铺垫的,是这样吗?
杨廷玉:《逝者如斯》是一部近160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整个东北的百年历史,当然小说不是历史教科书,必然都有艺术载体,背景不过是附丽在人物命运的投影,但这个投影却是巨大的,它影响着人的命运走向,我只能跟你说这么多。
记者:看起来您年富力强,精神状态非常饱满,对以后的创作生活是怎样规划的?
杨廷玉:相比之下,我更愿意从事叙事文学的创作,因为这样的文学形式跟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而影视作品受时尚和大众文化的引领,很容易变成文化快餐,相对肤浅,娱乐性强。所以我觉得长篇小说是我日后实现文学价值和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文学体裁形式。
记者:您的作品大多植根于社会生活,笔下的人物鲜明丰富。当了这么多年的作家,一定对这个职业怀有很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吧?
杨廷玉:职业爱好与所从事的职业能统一起来,是一个人一生的幸运,我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职业了。对我而言,身为作家的好处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似乎更敏感更深刻,好像又多了一次人生。现今的文学界比较浮躁,作家切忌追名逐利、趋势若骛,要时刻保持清醒、保持自我。文学是寂寞的,比如一部收视率很高的影视剧,演员会被很多人知道,但是知道编剧的却很少,影视尚且如此,文学更是如此。写作也是寂寞的,能耐得住这份寂寞是幸福的。
记者手记:
视文学为“纯爱”
采访杨廷玉这样的性灵作家,心怀敬畏的同时,难免有几分诚惶诚恐的压力,毕竟他的成就绝非寥寥几千字即可尽言。杨廷玉给人的感觉亲切、明朗,像极了窗外淡淡的秋光。
采访中,最让记者感动的就是杨廷玉一直视文学为“纯爱”,用激情和热爱一路追寻梦想,视得失荣辱为身外之物,落笔之处是自身价值的自然流露。
&&&&充满诱惑的物欲时代,自己身为浩荡媒体中的一介柔弱小编。杯水车薪,渺小得自不待言,充其量只是个中产阶层。谈不上什么享富,只是觉得如何花钱比如何赚钱,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品位高下。
时至今日,我尚未否认过物质的第一性,更渴望被层出不穷的美好事物包围。但物质层面的交集,往往浮华虚空,似过眼云烟,不足与外人道。因此,终极的财富梦想,必须上升转化到精神层面才能深刻圆满。此为人生高境。
近期,兴业银行与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解析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和消费升级趋势下,高净值人群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行为。进一步说明了,目前中国的富豪们正在向新贵族转变的路上迈进。
富豪的生活方式大抵分三个阶段:即创富、守富、和享富阶段。中国富豪人群在经历了利用奢侈品品牌,凸显社会地位的创富阶段后,已步入以低调、适用型生活方式为主的守富阶段,并逐步向以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为代表的享福阶段过渡。
创富阶段,注重品牌导向,追求的是炫富生活。守富阶段,注重品质导向;追求的是低调生活;享富阶段,注重品位导向,追求的是公益生活。或许,这是由物质基础衍生的精神力量,但并非每个富人都具备如此“会当凌绝顶”的胸襟和修养。
说到底,物质若能换得精神上的享乐和满足,又何乐而不为?追求物质生活是挥霍,追求精神生活是挥洒。这是两种取向下的两个概念、两重境界里的两种人生。
一直以来,对徐志摩那句:“论贵族,我主张平民主义,论精神,我主张贵族主义。”&深得共鸣。想必精神需求越高的人,其智慧越高,对社会越有益。或许,我们不一定是积财千万、患得患失的物质领袖,却一定是心怀感恩、意境高远的精神贵族。
醉于酒的人会清醒,醉于财的人永不会清醒。大千世界,人各有志。财富或多或少,认知或深或浅,最重要的是执掌金钱的能力和意义。财富不属于拥有它的人,而属于享受它的人。因而,享富不一定只是富人的专属,我们追寻的是物质之外极致惬意的人生。物质财富终究随风飘散,精神财富却能流芳千古。所以,《三字经》里有云:“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行走江湖,阳关踏遍。无数个“醉卧沙场”“挑灯看剑”的日子,对于一些为钱所累、为富不仁、富而不贵之人而言,缺少的恰恰是沉淀后的醒世情怀和极致的享富精神。
享富,是创造后的喜乐和付出,是一本厚积薄发、达观开阔、乐善好施、包纳乾坤的快乐心经。俯仰默念之际,别有天地,寂静欢喜。
爱是荒废的灵魂遇到幸福的邂逅,这个春天给予我的实在太过丰盛。
尽管一如既往的短促,那些倾城时光却足以让刹那化为天地鸿蒙。
可是,恋恋风尘,如果连眼泪都成了身外之物,仍旧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毕竟,单纯的快乐对任何情感而言都是肤浅的。
对江湖,喜欢也罢,讨厌也罢,必须在维系礼数不失准则的前提下接受和适应。
无谓的应酬是无可奈何的耗失,凡愉悦不了精神的皆毫无价值。
初夏的夜晚,从一个很无聊的饭局打车回家。
心里空空、满满的。
空的是无形,满的是怅然。
抬眼望去,深蓝的夜空飘洒着点点杨花。
只觉得瞬间恍惚了,分不清是冬还是夏,是梦里还是梦外?
不知道这是第几个杨花翩然的季节?
也不想弄个究竟,就好像不想追问恋人曾经爱过几次一样。
只要他眼前最在乎的是自己。
已经足够。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既然“人生有情皆过往”却为何还要用尽全身力气去爱去经历呢?
没有流连,没有泪水,没有怀念,更没有呼唤。
哪怕是低低的,只有自己能听得见的声音。
喜欢自己此刻寂静的样子,可以为爱低到尘埃里,却又不失高贵的线条。
对爱和被爱的人而言,沉默有时是最好的馈赠。
梦里的丁香花就这样毫无顾忌地开着,仿佛是对爱情的一个交代,迷醉放纵得让人心碎。
于是乎懂得了,只要心心念念、细水长流,醉了的又岂是漫天飞舞的点点杨花?
这几天长春的天公煞不作美,艳阳难寻,风雪交替来袭。
尤其在今夜,窗外的风裹挟着细碎的雪花,足以让路上行人举步维艰。
如此的天象还真是生平初次见到过。
满眼凄迷的夜色,既有令人诚惶诚恐的郁结,又添几分欣赏感怀的逸兴。
近日,由于甄子丹、赵文卓之间的纷争,引发舒淇的话语权惨遭意外抨击和侮辱。
随之舒淇的境遇招来多方人士的悲悯甚至感慨。
尤其是同行高晓松感同身受,才情充溢,汇之微博的一番喟叹。
博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深省。
芸芸众生,为欢几何?
终究零落成泥的岂止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眼泪的舒淇和更多的艺人们?
渐次西行的路途上,平凡普通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与他们一样的殊途同归?
毕竟,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明星也不例外。
由此可见,宽容是一种彻悟红尘的修行和美德。
尤其对舒淇这样已经没有隐私,还不得不在无数目光注视下,笑着去生活、去打拼、去战斗的女艺人。
或许,舒淇公认的善良中一直闪烁着孩子气的光辉。
她不事故,不坐视旁观,而是敢于仗义执言直抒胸臆,这样的女孩子内心澄明得像一湖春水。
然而,始作俑者,宁可让美得让人凝神静气的一湖春水,平地横起波澜?
一夜间,一气之下舒淇删掉的那一千多条微博,
是对过去的忏悔?对自己的保护?还是对攻击者的示意和嘲讽?
或许,都不是,她只是又习以为常地孩子气了一把。
名模马艳丽在接受最新一期《时尚》采访时说:痛而不言是智慧,笑而不语是豁达。
这才是成熟练达,明哲保身,沧桑中透着冷傲的女性。
可爱的舒淇,你要知道明争暗斗、危机四伏的娱乐圈,即使你真是个孩子,也要为自己说出的话付出代价。
可是,你毕竟曾经沧海,不得不学着,把生活当成一门无情和有情互为一体,银幕之外的行为艺术,来塑造捍卫自己“一枝红艳露凝香”美好透明的生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星演唱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