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朱深圳博伦职校三个字变成一首诗

&blockquote&独坐书斋手是妻&br&此情不与外人知&br&若将左手换右手&br&便是停妻再娶妻&br&一捋一捋复一捋&br&浑身酥软骨头迷&br&点点滴滴落在地&br&子子孙孙都姓泥&br&
——《笑林广记》 &/blockquote&
独坐书斋手是妻此情不与外人知若将左手换右手便是停妻再娶妻一捋一捋复一捋浑身酥软骨头迷点点滴滴落在地子子孙孙都姓泥 ——《笑林广记》
来自子话题:
妇女守贞的道德观,先秦已有“有子而嫁 倍死不贞”的规定。至汉代,三纲五常体系渐次形成。刘向《烈女传》“修道正进,避嫌远别。为必可信,终不更二”,班昭《女诫》:“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白虎通义。婚娶》引《礼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汉代历代帝王很重视,”赐贞妇帛“、”赐贞妇顺女帛“的记录不绝于史书,并大力旌表宣扬。如沛郡刘长卿,在孩子五岁的时候去世,他的老婆守贞不嫁,苦守十年。后来刘妻孩子夭折,娘家人劝她改嫁,刘妻自毁耳朵以示守贞。当地官员上报朝廷,褒奖。其他如谢姬、殷纪配、吕荣、李元女一直到三国时代的夏侯令女,都是夫死坚拒改嫁的典型模范。&br&&br&不过汉代和明清不同的是,社会主流普遍认为守贞是一种超道德,是德行的上限,而不是下限。寡妇宣布守节,会博得赞赏,寡妇不去守节,也不会被人指责。不像明清时代,寡妇守节几乎成为最低标准,低于这个标准就是十恶不赦。同样是大儒,董仲舒在这事儿上看得就比朱熹开,他说“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所以在朝廷大力表彰贞妇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民间、官场、甚至皇家轰轰烈烈的改嫁之风。&br&&br&汉文帝的妈妈薄夫人,就是改嫁给刘邦的。汉文帝的儿媳妇、汉景帝的皇后王娡,也是改嫁给天子的。汉景帝和王娡生的女儿平阳公主,先后改嫁三次,先嫁曹寿、又改嫁夏侯颇,第三次嫁的老公更好,叫卫青。名臣陈平也是著名的接盘侠,他老婆张氏先后嫁了五个老公,都死了,他是第六个。朱买臣的老婆嫌自己老公没出息,主动改嫁;苏武的老婆等不到自己老公回来,也改嫁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就更不用说了。甚至一代枭雄曹操,他的原配夫人要跟他离婚,怎么也劝不回来,曹操只得放她回家。主动跟娘家人说可以改嫁。只不过丁家不敢招惹曹操,此事未成。到了曹操临死前,甚至还对侍妾们说:“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两汉旌表的那些列女,有很多都是家里要求改嫁自己不从的,也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主流对改嫁没有反感,当做是习以为常的事。“寡妇守贞” 这种事在当时,跟现在的道德标兵一样,没人说不好,但也没太多人当回事,偶尔出现几个,朝廷都要捡到宝一样,兴高采烈地宣传一通&br&所以刘兰芝离婚之后,有人上门求亲,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行为,不会有人因此而看低她。反倒是刘兰芝的坚持,被她的娘家人所不理解的,不就是改嫁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抢你鸡蛋。
妇女守贞的道德观,先秦已有“有子而嫁 倍死不贞”的规定。至汉代,三纲五常体系渐次形成。刘向《烈女传》“修道正进,避嫌远别。为必可信,终不更二”,班昭《女诫》:“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白虎通义。婚娶》引《礼记》:”一与之齐,终身不…
&br&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br&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br&这是李商隐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据说是诗人在巴蜀的某个雨夜写给自己远在长安的妻子。&br&其实。他所期待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已经永远不会到来。&br&因为几个月前,她便在长安孤独地死去。&br&&br&知道谜底的你,重读此诗是怎样的感觉呢。&br&&br&&br&补。&br&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是王茂元的女儿。&br&我们不知道这份爱情对于政治的影响,只知道李商隐背叛了对他有深恩的令狐綯父子,然后娶了王氏。&br&说得煽情一点。他拿自己的過去,换来了这个女人。说得功利一点,这曾是他仅有的维系。&br&无论怎么说,他是很爱她的。&br&&br&SO,诗中的那个人已经永远消失于世上了。他还一无所知地在长夜中写着深情的憧憬。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李商隐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据说是诗人在巴蜀的某个雨夜写给自己远在长安的妻子。其实。他所期待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已经永远不会到来。因为几个月前,她…
来自子话题:
它貌似严密但经不起推敲,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它遵循的是一套伪逻辑方法论:A有矛盾--B是对A的其中一种解释--假设B是真的?--然后以B做为坚实证据推论出C。简单来说,就是以&b&假设&/b&取代&b&证据。&/b&只要你的语气足够坚定,行文足够学术,再加上“走进科学”式的渲染技巧,就可以掩盖住这些逻辑破绽,使之看起来很合乎情理。事实上,创作它的初衷,是我看完刘心武老师的揭秘红楼梦系列以后,心潮澎湃不能自己,决定向他致敬。&br&&br&我生怕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文章最后一句写的很清楚:认真你就输了。&br&&br&这是我和刘心武老师最大的区别。
它貌似严密但经不起推敲,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它遵循的是一套伪逻辑方法论:A有矛盾--B是对A的其中一种解释--假设B是真的?--然后以B做为坚实证据推论出C。简单来说,就是以假设取代证据。只要你的语气足够坚定,行文足够学术,再加上“走进科学”式的渲染…
&blockquote&&b&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拓弓弦作霹靂聲,箭如餓鴟叫。平澤中逐獐,數肋射之,渴飲其血,饑食其肉,甜如甘露漿,覺耳後風生,鼻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將至。&/b&今來揚州作貴人,動轉不得,路行開車幔,小人輒言不可。閉置車中,如三日新婦。遭此邑邑,使人無氣——《梁書·曹景宗列傳》&/blockquote&初次看到曹景宗的這段話,便驚艷不已。為文如詩,大概如此。彌散著宮體詩柔靡氣息的梁代文學,可能很難再找出一篇文字,富有這樣的剛性之美。&br&然而令人驚奇的是:這位曹將軍,在梁武帝和群臣的雅集之中,例來被視為“不擅文辭”,而受到特殊照顧。&br&&br&&blockquote&天监六年(507年),梁将&b&曹景宗&/b&和&b&韦睿&/b&在徐州大败魏军。班师回朝后,&b&梁武帝&/b&在华光殿举行宴会,为他们庆功。梁武帝是历史上文学造诣很高的一位皇帝,在他的影响下,朝臣都雅好文学。于是宴饮中,便有君臣连句赋诗这么一个环节。&br&&b&鉴于曹景宗不善诗文,怕他赋不出诗来难堪&/b&,负责安排诗韵的尚书左仆射&b&沈约&/b&便没有分给他诗韵。曹景宗深感不平,坚决要求步韵赋诗。梁武帝对曹景宗这种不甘人后的性格早有了解,于是安慰他说:“将军是一位出众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诗呢!”当时曹景宗已经有一些醉意,就乘酒兴再三固请。梁武帝不愿再扫他的兴,便命沈约分给他诗韵。这时诗韵差不多已经分完,只剩下“竞”、“病”二字。属于险韵中的险字。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会儿,便提笔赋出一首诗:&br&去时女儿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br&后命名《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诗写得自然流畅,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凯旋庆功的实际。此诗一出,语惊四座,文人们自叹弗如,连梁武帝也感叹不已,&b&特命史官记入国史&/b&。&/blockquote&&br&--------------------------------------------------------------------------------------------------&br&最後娛樂下。評論里,金捕頭說可以把這段改為古風詩。我深感讚同。不过我看這幾句話雖是散文,但有些句子還是挺暗合水調格律的。就想更作一点,改刁蛮些,以散入韵嘛:)
&br&最後檃栝了一首,基本是原句微調,見笑:)&br&&br&&b&水調歌頭
檃栝曹景宗“我昔在鄉里”&br&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余騎共相從。平澤之中逐獵,渴飲甘漿獐血,覺耳後生風。箭似餓鴟叫,霹靂拓弦弓。&br&此樂使,人忘死,太匆匆。那知今日身貴,儀仗一何隆。行路自由不得,開幔人言不可,閉置向車中。邑邑類新婦,無氣說英雄。
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拓弓弦作霹靂聲,箭如餓鴟叫。平澤中逐獐,數肋射之,渴飲其血,饑食其肉,甜如甘露漿,覺耳後風生,鼻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將至。今來揚州作貴人,動轉不得,路行開車幔,小人輒言不可。閉置車中,如三日…
这不是跟“肉夹馍”一样?
这不是跟“肉夹馍”一样?
&b&评论有人说这个不对,那个不是,我诚恳的说一句:&/b&&br&&b&这是我理解的,或有错误,请见谅。&/b&&br&&b&&b&———————————————————————————————————————————&/b&&br&&br&&br&陆游唐婉两首《钗头凤》:&/b&&br&陆游,仕途坎坷,情场失意。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婚了,二人都才华横溢!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陆母对唐婉不满,到后来终于逼迫二人离婚。(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br&&br&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 &br&&br&十年后,陆游满怀忧郁,独自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br&&br&触景生情后,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这时唐婉命下人送来一壶酒和她亲自做的陆游爱吃的四碟小菜,陆游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琬送来的这杯苦酒。 并在墙上提笔写下后世广为流传的《钗头凤》:&br&&br&&b&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b&&br&&b&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b&&br&&br&唐琬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 回家也作了一首《钗头凤》,不久郁郁而终:&br&&br&&b&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b&&br&&b&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b&&br&&br&后来陆游还有许多怀念的诗词,并不出名,此处不写。&br&&br&&b&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b&&br&那一年,东坡十九,王弗十六。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可惜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早逝。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br&&br&&b&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b&&br&&b&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b&&br&&br&几百年后,读起来依旧触动心弦!&br&&br&&b&李煜《浣溪沙》、《玉楼春》、《长相思》、《书琵琶背》、《书灵筵手巾》等等。&/b&&br&李煜与大周后初始非常恩爱,后来大周后病了,其妹趁机与李煜私通,大周后悲愤交加,终于香消玉殒。李煜悼痛伤悲,数次哭泣昏厥,并曾试图自杀,被救起。仅仅过了一个月,就已经由一个“明俊蕴藉”的二十八岁青年,变成了一幅形销骨立、不扶杖就无法站立的形骸。李煜为大周后写过很多诗词,以下是其中两首。&br&&br&&b&长相思&/b&&br&&b&云一涡,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b&&br&&b&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b&&br&&br&&b&长相思&/b&&br&&p&&b&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b&&/p&&p&&b&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b&&/p&&br&还有很多,不是很出名。&br&&br&&b&李之仪《卜算子》&/b&&br&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也撒手人寰。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br&&br&&b&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b&&br&&b&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b&&br&&br&哦,对了,查过,两人相差好像41岁。&br&&br&&p&&b&乐府双璧之《孔雀东南飞》&/b&&/p&&p&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摘抄几句如下:&/p&&br&&p&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b&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b&&br&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b&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b&&br&&/p&&p&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b&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br&&/b&&/p&&br&&p&另:自挂东南枝一句现在好像加入歌词了,如此悲凉的诗句,居然被恶搞,悲哀!&/p&&br&&p&&b&崔郊《赠婢》&/b&&/p&&br&&p&唐宪宗时,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的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相爱恋,后来却被卖给显贵人家。崔郊难以忘怀。有一次寒食,婢女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咸集,写下了这首《赠婢》。&/p&&br&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b&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b&&br&&br&后面两句现在都成了很多组织的语言了!一入**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br&&br&&b&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元稹的思妻之情&/b&&br&&p&&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b&取次花丛懒回头,半缘修道半缘君。&/p&&br&&p&&b&谭嗣同《狱中赠大刀王五》 ——谭嗣同的悲壮&/b&&/p&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b&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b&&br&&br&&b&李商隐《无题》——李商隐的思念&/b&&br&&b&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br&&br&&b&崔护《题都城南庄》——桃花依旧,人面不知&/b&&br&&p&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b&&/p&&br&&b&李煜《虞美人》——那年她还笑春风,而今我已阶下囚!&/b&&br&&p&&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b&&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p&&br&&p&&b&薛涛《春望词》&/b&&b&》——对元稹的无限情&/b&&/p&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b&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b&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簪垂朝镜,春风知不知。&br&&br&&b&以下部分可以不用看——————————————————————&/b&&br&&br&—————————补充:关于苏轼对王弗的爱情——————————————&br&&br&有人说,苏轼没有像这首词那样,对王弗爱的多深多浓,是耶非耶?从这首词里就能看出。词是作者的心声,如果没有那么动情,如果没有那么深情,相信苏轼也根本写不出来那么感人至深好词。&br&&br&&b&十年生死两茫茫。&/b&长久郁结于苏轼心底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开头就是苏轼自己的内心写照。&br&&br&&b&不思量,自难忘。&/b&岁月在不断流逝,生活在不断变迁,都没有冲淡苏轼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不思量不是不想思量,而是不敢思量,因为每一次思量都是痛苦。但即便不敢思量,却仍然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 &br&&br&&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b&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苏轼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坟,何来孤独之说?那是因为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可以想象她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无处话凄凉”一句,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br&&br&&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b&寥寥数字,作者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形象就被刻画出来了。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统统以这六个字概述。&br&&br&&b&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b&这句是梦境,也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br&&br&&b&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b&再次见面时,激动地说不出来任何话,眼泪就是最好的证明。&br&&br&&b&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b&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br&&br&从整首词来看,字字都是作者心声的写照,而且此时距离王弗之死已经十年,苏轼娶王润之已经六七年,如果苏轼没有那么爱王弗,怎么可能会写出如此动人的词呢?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不爱另一个人,如何会在自己有爱妻的情况下,在她死去的十年后,发出如此感人肺腑之词呢?没有真情实感,即便文笔再好,也写不出如此荡气回肠的文字吧。&br&&br&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娶妻生子、三妻四妾都说明不了什么。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从他内心可以看得出来,而苏轼的内心,完全用这首词表达出来了。&br&&br&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补充:关于元稹是否薄情—————————————&br&&br&元稹还没结婚时,就和崔莺莺好上了;元稹在原配苇丛死后仅一年,就取了个小妾安仙嫔,于是乎,很多人一边对元稹的纪念亡妻的诗词吐口水,一边痛骂元稹薄情郎;而且在安仙嫔死后,元稹第二年又取了裴淑,我勒个去!这怎么看都是寡情薄意之辈啊!!&br&&br&&b&首先要相信,爱与不爱,薄情与寡义,都不是通过原配死后是否再娶和原配死后多久又娶来衡量的!爱与不爱,唯有从最心底、最热忱、最真实的感情才能看出来。&/b&&br&&br&&b&请记住:崔莺莺只是虚构的。&/b&&br&&br&韦丛病故后,次年三月元稹出贬江陵。十月在长安孤苦无依的女儿保子,在白居易等人的帮助下来到元稹的贬地江陵。&b&当时元稹“胀腹看成鼓,羸形渐比柴”、“耳鸣疑暮角,眼暗助昏霾”。他本就多病,还有工作,还要照料“帐前啼”、“撩乱走”的“娇痴稚女”保子,其生活上的困苦是可想而知的。&/b&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其朋友李景俭“悯元稹之愁”,为他张罗续娶当地女子安仙嫔为妾,以照料不惯贬地生活而又多病的元稹以及幼小的女儿。&br&&br&元稹续娶安仙嫔之年仅三十三岁,放在今天人也不可能就这么过一辈子吧,更何况在那个时代,很显然,续娶是无可非议的。&b&安仙嫔因病离开人世,第二年元稹出贬荒僻之地通州。不久元稹就“染瘴危重”,大病“百日馀”,几乎送命,后事都安排好了,十月元稹不得不易地就医北上兴元。&/b&在诗人染病身客居他乡的情况下,三十七岁的元稹在兴元娶裴淑为继配,将韦丛与安仙嫔留下的女儿保子、儿子元荆接到兴元,再次组成家庭。&br&&br&&b&裴淑死在元稹之后,此后元稹再也没有续娶妻妾。应该说元稹的两次续娶,是实际生活的逼迫所致,而绝不是对前妻亡妾的背叛与薄幸。即便在今天,如果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既要工作养家,又要照顾孩子,也很难吧?续娶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吧,又何以见得元稹之薄情?&/b&&br&&br&韦丛故,元稹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悼念这位与自己甘苦与共的妻子,其&b&《祭亡妻韦氏文》文云:&/b&&br&&b&逮归于我始知贱贫,食亦不饱衣亦不温,然而不悔于色不戚于言。他人以我为拙,夫人以我为尊。&/b&&br&&b&置生涯于濩落,夫人以我为适道。捐昼夜于朋宴,夫人以我为狎贤。隐于幸中之言,呜呼!成我者朋友,恕我者夫人。有夫如此,其感也,非夫人之仁耶……昔惨凄于少别,今永逝与终离,将何以解予怀之万恨!&/b&&br&&br&对亡妻的思念远不止此,他的《遣悲怀三首》、《六年春遣怀八首》、《离思五首》都是纪念亡妻的作品。“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韦丛病故两年之后,元稹还以为她生活在自己的身旁。&br&&br&“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出自《离思五首》第四篇,“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感情炽热,含蓄蕴藉。&br&&br&“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更体现了诗人亡妻之后的孤寂情怀。诗人思妻之情深厚,无法解脱,于是寄托于修道之中。&b&其实,“半缘修道”也好,“半缘君”也罢,都表达了诗人的郁郁心情,其忧思之情是一致的。&/b&试问: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感,纵然文笔再好,能写出这么动人心魄的诗句吗?可见,元稹对于苇丛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不管他后来怎么样,从他的诗中,都能看出来,他绝非寡情之辈。&br&&br&况且,元稹对安仙嫔早逝,痛惜之情,哀伤之感也是溢于言表,如丧发妻,从他的《葬安氏志》也完全可以看得出。这不是爱,是什么?&br&&br&对于薛涛和其他,我不敢妄断,但至少,从这些都能看得出,元稹对于原配苇丛和安仙嫔都是真爱。所以“曾经沧海难为水”两句是元稹内心的见证。&b&是的,诗品不等于人品,但文字的深处,是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文字是否真实,是否充满感情,结合诗人经历都能看出来。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从自身出发,不能以后世的观点做依据,不能以自己认为的方式去判断正确与否。&/b&&br&&br&关于动人的诗句有很多,我写出来的,就是我认为合适的。&br&&br&以上即个人浅见。抛砖引玉,如果要喷,请轻喷。
评论有人说这个不对,那个不是,我诚恳的说一句:这是我理解的,或有错误,请见谅。———————————————————————————————————————————陆游唐婉两首《钗头凤》:陆游,仕途坎坷,情场失意。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
古代有一种口吃诗。就是故意用叠韵字、同音字堆成的诗,写好之后专门给口吃或者南方口音的人念,用来逗趣,笑果奇佳。&br&好多名人都写过。比如苏东坡这首:&br&&br& 江干高居坚关扃,犍耕躬稼角挂经 ;&br&蒿芊系舸菰茭隔,笳鼓过军鸡狗惊;&br&
解襟顾景各箕距,击剑赓歌几举觥;&br&荆筓供脍愧搅恬,干锅更嘠甘瓜羮。&br&&br&&br&明朝的谢肇制和徐兴公用LN做声母写过两首,起因是一位口吃朋友要去兰陵做县令,结果朋友一直到赴任也没念顺溜:&br&&br&绿柳龙楼老,林萝岭路凉,露来莲漏冷,两泪落刘郎;&br&
梨岭连连路,兰陵累累楼,流离怜怜落,郎辇懒来留。&br&&br&
留恋兰陵令,淋漓雨露流,岭南凉弄懒,路柳绿连楼。&br&&br&&br&乾隆下江南时,随行的纪晓岚拿南方官员开涮,作诗一首:&br&馆阁居官久寄京,朝臣承宠出重城;&br&散心松寺寻宵宿,喜幸花轩候晓行;&br&情切慈亲催寸草,拋撇蓬荜譬飘萍;&br&身逢盛世述书史,蛮貊氓民慕灵名。&br&最缺德的是标题:《草屋闭户言志》……(谐“X我屁股眼子”)&br&&br&把诗交给当地官员在御前朗诵时,连乾隆都笑得前仰后合,后来觉得实在不成体统,当地官员也有不满。于是接下来的一路就禁止纪晓岚再题字赠诗,不然的话,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好多更有趣的诗词。
古代有一种口吃诗。就是故意用叠韵字、同音字堆成的诗,写好之后专门给口吃或者南方口音的人念,用来逗趣,笑果奇佳。好多名人都写过。比如苏东坡这首: 江干高居坚关扃,犍耕躬稼角挂经 ;蒿芊系舸菰茭隔,笳鼓过军鸡狗惊; 解襟顾景各箕距,击剑赓歌几举…
&img src=&/72f1d4bc2d5fcc95e60f0c95a8cfc2f1_b.jpg& data-rawwidth=&355& data-rawheight=&2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5&&&br&&b&老辛镇楼&/b&&br&&br&&br&&br&&br&&br&&br&&b&我很喜欢辛弃疾。&/b&&br&&br&济南,历城县。&br&一个骚年在爷爷的带领下跑到了燕京(北京)玩耍,玩得很开心。他的爷爷是朝廷人士,谯县县令,如果他努力一把,考个科举,依然可以不落门风。&br&于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参加了第一次科举考试,没考上。&br&17岁再考,还没考上。&br&于是上天给他了安排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史馆编辑。&br&挺好的。&br&然后忽然辞职不干了。&br&&br&同事问,你干啥去?&br&“干想干的事去。”&br&跑到南部山区,拉了2000多人马。&br&我们管这叫拉班子,古代管这叫造反。&br&&br&辛弃疾武艺超群,人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搁他身上,纯属扯淡。&br&辛弃疾舞刀弄枪,样样精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服的可以试试,保准一枪撂倒。&br&&br&于是这个人受到了南边儿皇帝的接见。&br&为啥是“南边的皇帝”?&br&因为那时是南宋。&br&南宋的皇帝表示,&br&&blockquote&“恢复祖国大业全靠你这样的年轻人了!”&/blockquote&辛弃疾时年22岁。&br&那个皇帝就是宋高宗,起先,辛弃疾的爷爷辛赞当的是金朝的县令,却一直南望京师。一年,又一年。&br&按照一般人的原则,身为汉臣,就别接受鞑子的封印,但老辛总算是老狐狸,曲线救国,吃饱饭才能跟丫干。&br&&br&南宋皇帝很欣赏身怀绝技的文艺青年,决定封辛弃疾为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所谓掌书记,实则就是天平出版社资深老编辑。&br&所谓“天平”,就是天平军,驻扎在山东。&br&但实际上屁都没有,所以辛弃疾受命在金国内部搞一些起义。&br&此时,身为天平节度使,也是辛弃疾合伙人的耿京决定在山东杀出一片天地。&br&没想到,出师不利,被叛徒张安国给害死了。&br&辛弃疾当时正拿着宋朝皇帝送的奖状往北走,路上听说耿京被杀,非常生气。当即率领50个骑兵杀进了对方的重围。&br&据史书记载,围困者多达五万。&br&&br&辛弃疾活捉了叛徒,押去首都(南宋)斩首。&br&举国震惊。&br&这种轰动源自于这个年轻人变态的能力。&br&于是该重用吧?&br&呵呵,那是不行滴。&br&&br&毕竟皇帝根本就不想赢回故土。&br&打仗?你闲的没事儿惹那帮鞑子干嘛?打仗不仅拉低我们的生活水平,搞不好弄疼他们,他们杀过来,国都不保!既然选择了岁月静好,那就不要再搞什么开拓疆土了,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br&于是辛弃疾被荒废了四十年。&br&&br&四十年的闲置,让有心报国,无处发泄的辛弃疾怨恨不已。&br&大家觉得朝廷待辛弃疾不薄,好歹给他个官儿做,去地方办公,居然也是个好官,百姓安乐,军队整肃。&br&辛弃疾认为湖南人剽悍勇猛,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具备变态能力的军队,经同意后,亲自组件了“湖南飞虎军”,勇冠天下。&br&&br&那日,记者采访辛弃疾。&br&&blockquote&记者:辛先生为何要组建这么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br&老辛:为北伐做准备!&/blockquote&&br&呵呵。&br&这话被上面听见了,然后他就被撸下来了。&br&当通判,当转运使,当安抚使。&br&总之不要再让他练兵就好。&br&&br&辛弃疾啊辛弃疾,你说你老老实实当你的公务员多好!领着工资,回家吃肉,老婆孩子热炕头,多好!你就别惹事儿了!&br&可惜,辛弃疾是有神经病的。&br&隔三差五上书,先把贪官和大臣臭骂一顿,再总结治国的方略,最后居然把矛头对准朝廷,&br&据说老辛的上书是叫万言书(《十论》《九议》),交了上去。&br&结果领导不看。&br&不看不代表没人弄你,大概是因为写的文章居然有“民为重,君为轻”的思想,因此十分不受领导的喜欢。&br&这期间让人抓住把柄,屡遭弹劾,被弹劾了七次。&br&&br&辛弃疾很郁闷,辞职不干了。&br&去隐居。&br&却在64岁那年被重新启用。&br&为啥?&br&因为金国人打过来了。&br&而其他人,真真儿的除了吹牛逼就没别的办法了。&br&发邀请的官员如此叙述了朝廷的话:&br&&blockquote&老辛,说真的,这个国家还得靠你!&/blockquote&隐居并不意味着雪藏,有时候是一种无奈。&br&辛弃疾壮志未酬,欣然上任!&br&&br&然而情况没那么乐观。&br&你可知道为啥金人南下不?&br&不是因为金人想南下,那是被逼的啊!&br&蒙古崛起了好么!!!&br&蒙古铁骑的战斗力你知道么?金人被撵得没地方去了,还不逮住好欺负的使劲儿啃?你南宋弱逼一个,又跟我靠着,我不吃你我吃谁啊?&br&&br&朝廷送给辛弃疾一万套军服,着他招兵买马。&br&结果没去成。&br&因为有人弹劾他,被撸了。&br&于是南宋派人去给金国人求和。&br&金国人说:&br&&blockquote&求和可以,先把你们总理(宰相)的脑袋送过来。&br&&/blockquote&&br&这事儿这能答应?&br&不能!&br&皇帝被气哭了,果然还是得打!!&br&找谁打??&br&巡视一周:谁他妈能他妈打???&br&也许……辛弃疾吧……&br&&br&最终决定,还是得让辛弃疾出山,当大军的总指挥。&br&宰相韩侂胄有言:谁他妈再敢阻挠辛弃疾出山,我一枪崩了你!&br&可惜晚了。&br&在诏令到达之前,辛弃疾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他躺在床上,极力想让自己病得羸弱不堪的躯体如他灵魂一般,哪怕肝脑涂地,也要起来战斗。&br&但他就要死了。&br&临死前,他卧在病榻,含泪高呼:杀贼!杀贼!&br&享年68岁。&br&&br&是的,辛弃疾是个值得交往的人。&br&他的朋友朱熹在身败名裂之后,因为朝廷的禁令,无人敢前去祭奠。&br&只有他,形单影只,踽踽独行,他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来到朋友的坟前,他隐藏了几十年的愤懑与壮烈,却把最光辉的荣耀送给了朱熹:&br&&br&&b&所不朽者,垂万世名。&/b&&br&&b&孰谓公死,凛凛犹生!&/b&&br&&br&是啊,济南曲水亭的画壁上,只是冷冰冰地写着你的成就,却很少有人明白你的内心。&br&他满含热泪,用他笨拙的笔迹,描画着一个词人的赤子之心。他用力活着,用力爱着,不顾别人的冷眼和嘲笑。&br&他死了吗?&br&没有!&br&所谓不朽,虽然历经千年,精神却与日月同在!他根本就没有死,正如有些人根本就没活过。&br&&br&我如此喜欢辛弃疾,你呢?&br&&br&&br&&br&===============&br&声明:允许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豆子以及原地址,新浪微博转载请@豆子和他的朋友们。
老辛镇楼我很喜欢辛弃疾。济南,历城县。一个骚年在爷爷的带领下跑到了燕京(北京)玩耍,玩得很开心。他的爷爷是朝廷人士,谯县县令,如果他努力一把,考个科举,依然可以不落门风。于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参加了第一次科举考试,没考上。17岁再考,还没…
嗯哼,撞到枪口的问题啊。来占坑吧,赌一赌哀家会不会填完。。&br&&br&1.1140年-1207年的华夏世界&br&&br&在正是进入绍兴十年的叙述之前,我们需要把时间表倒推二十年。&br&&br&随着时间表的逆行,山东省那响亮的啼哭声开始消失,少妇变成童女,开始持望窗外,而丈夫则变成顽童,正在河上嬉戏。对辛弃疾影响深刻的祖父辛赞,蜕变为正在孜孜不倦于功名的好学生,一切都未发生,故事刚刚开始。&br&&br&1120年,大宋宣和二年。华夏世界的又一个转折点。&br&&br&这一年是鼠年,岁首到来的时候,大唐帝国的尸体上,正蔓延着若干个年号。除了中原地区的北宋之外,这一年还分别是辽天庆十年,西夏元德二年,金天辅四年,越南天符睿武元年,以及,方腊元德二年。&br&&br&对于北方大国契丹来说,漫长的和平已经消磨了他的雄心。更加令人不安的事情是,早在女真人崛起之前,契丹的农业区就进入了凋弊阶段,不断的气候灾害和随之而来的虫灾和人祸让本就不妙的北方大国摇摇欲坠。&br&&br&和一般人印象不同的是,契丹的农业化很深,唐末战乱导致大量汉人北上进入契丹地区,造成了东北地区农业的早期开发。折让契丹的财富快速积累,也让契丹的社会结构快速发生变化。&br&&br&特别是,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走私贸易及其昌盛,双边贸易额惊人,而宋辽边境的军官和民政官员都因此发了大财。&br&&br&北宋的经济对契丹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这让契丹国内的和平稳定日趋依赖同北宋之间的盟约。&br&&br&而不妙的是,1120年的时候,这样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庞大的贵族阶层和日趋有限的财富生产能力之间出现了曲线倒挂,而雪上加霜的是——&br&&br&女真人来了,他们非常勇猛,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汉化。1120年,完颜阿骨打攻克上京,而已经失去社会动员能力的契丹,此刻已经与腐肉无异。&br&&br&相似的情况发生在南方的宋朝,虽然宋朝整体上比契丹要好一些。&br&&br&1120年的前一年,西军大败西夏,西夏已经被压缩到几乎要亡国的地步,宋徽宗的野望,至此实现了二分之一。&br&&br&刚刚在高太皇太后庇佑下恢复元气的新党,很快在哲宗和徽宗时代重新遭到打压,蔡京同志成为了光荣的帝国执政。&br&&br&朝廷需要用钱,而没有政治话语权的南方人民惨遭剥削,于是,在这一年,北宋大地上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和谐的年号:&br&&br&方腊元德。&br&&br&在宋朝经济最发达的南方腹地,却首先爆发了大规模起义,这个节点意味着北宋新党竭力维持的国家主义经济体制终于出现了裂缝,裂缝里,将流出大量鲜血,而用来弥合这个裂缝的,同样是来自西军和方腊军人的凝固血浆。&br&&br&北宋和契丹唯一不同的是,他的西军仍然保持了持久的战斗力,未来拯救宋朝的大部分人,都来自西北战场,其中一个叫韩世忠的军人,已经开始在镇压方腊起义的战场上初露锋芒。&br&&br&另一个即将名垂青史的人叫岳飞,那一年他十七岁,燕居乡里,崇文习武,悠游无事。&br&&br&你看,不经意之间,契丹,西夏和北宋三国赖以生存的世界,就在这一年走到尽头。虽然在那一年,伟大的骑兵铁木真还没有出生,这个世界的结局还并不知晓,但是剧情,就这样急转直下。也许在这即将到来的风暴之前,已经有岳飞这样的人嗅到了金属的气味,但是当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不能苛求他们有着虎狼才有的狩猎直觉。&br&&br&英雄即将开始喝血,而大地正期待着英雄之血的浇灌。&br&&br&新的世界就要来了,那是一个需要勇气和野心的世界。&br&&br&&p&一年后,方腊起义失败。在东亚世界陷入混沌的1121年,发生了无数大事和一件小事。&/p&&p&大事是,契丹人继续在亡国危机之下内讧,而女真人已经窥见了南方的珠玉,他们向宋朝使者义正词严地露出獠牙,是的,大义反而在他们这边,这真是残酷的公正和迟早会到来的公平。&/p&&p&大事是,宋人也在春梦中游弋,燕云是一百五十年的耻辱,也是一百五十年的和平,是一百五十年的寂静,也是一百五十年之后的一次突然苏醒——西夏已经屈服,河湟已经收复,契丹即将灭亡——这真是从天而降的惊喜。&/p&&p&还有许多大事,在当时看来,都是小事。&/p&&p&还有许多小事,在后来观察,变成大事。&/p&&p&例如,周邦彦的去世——宋词史上彪炳千秋的一个名字被这种寂静的死亡所凝固,而许多年后我们才会发现,他的死是那么的不同寻常——诗人永远是伟大的先知,在周邦彦热爱的那个时代即将为所有人的作死而终结的时候,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先走一程,许多年后的辛弃疾会复制这种传奇式的死亡,因为如果不够传奇的话,函首安边的脑袋应该不止两颗。&/p&&p&这真是优美的对偶——婉约时代的词宗如同婉约时代的一个句号,而豪放时代的下一任词宗,也即将为南宋最后的机遇划上休止符。个人的生死就是这样和时代交织在一起,在南北宋这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分裂中,词人的一生永远是编织命运的昂贵丝线。&/p&&p&好了,戏台搭好了,灯光和幕布也准备完毕,演员们,要登场了。那是即将发生的生离死别,也是不仅仅属于辛弃疾自己的幽香暗掩和瑜亮纠缠——&/p&&p&1125年,辽国灭亡。&/p&&p&1127年,北宋灭亡。&/p&&p&1140年,女真人对畏缩不进的宋军发动反击,夺回河南和陕西部分州县,在这弥天的战火中,辛弃疾终于出生。&/p&&p&辛弃疾出生后不久,宋金爆发郾城之战,岳飞凭借此战奠定了自己俾睨古人的军事学地位——但,这正是挽歌之前的那个高潮,音色越美,听之越悲。&/p&&p&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些事——女真人开始深入汉化,并在南北交界地带开展屯田——这意味着宋金疆界的巩固,岳飞已经丧失了他最后的机会,至于宋朝,他们从来就没有过机会。&/p&&p&好了,在我们要用辛弃疾的一生把这波澜壮阔的六十八年串起来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之后的一些故事。&/p&&p&辛弃疾出生两年后,岳飞下狱,三十九岁是个英雄过不去的沟坎,美人迟暮,人间白头。&/p&&p&1161年,采石大战,金军惨败,终金一朝,贵族的内讧和北方的叛乱贯穿始终。&/p&&p&次年,铁木真出生。&/p&&p&1164年,宋金重开合议,史称隆兴和议。此后的四十年是和平的四十年,辛弃疾在这百无聊赖的四十年中度过了自己有趣而无谓的后半生。&/p&&p&1206年,南宋发动北伐,但是辛弃疾已经老去。这次可耻的北伐很快失败,而这并不是最重要的。&/p&&p&最重要的是,在辛弃疾去世的这前一年,成吉思汗刚刚一统漠北,大分裂时代的尾声已经响起,大唐帝国尸体上的所有腐肉都将被剔除,一个新的,即将超过唐朝的大一统时代即将到来。&/p&&p&很有趣,辛弃疾一生的所有关键事件,都和分裂的华夏世界发生巨变的节点刚好吻合。&/p&&p&他出生的那一年,宋金之间达成了第一次均势,岳飞的血只是这次均势的祭品,他也甘之如饴。&/p&&p&他起兵和南下的那几年,宋金之间达成了第二次均衡,辛弃疾在江南的所有悲慨,不过是这种均势主导下的副产品。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地缘政治毕竟是冷酷的配餐,能让我们记住的,并不是冰冷的利益计算和格局分析,反而是辛词中涌动的那种情绪,那是挣扎在已知宿命和结局中的不懈努力,些许可笑,些许狂妄,些许哀婉,些许强梁。&/p&&p&而在他终于受到了政府重视的那一年,正是宋金之间从第二次均衡向第三次均衡过度的时间,在1206年的寒风里,已经老去的,曾经的少年英雄在知晓华夏世界的未来时激动颤抖,他早在多年前就写下了精准的预言和悼词:&/p&&p&金人数十年内必亡,金人亡而天下之忧方大。&/p&&p&开禧北伐的第二年,蒙金决裂。&/p&&p&同年,辛弃疾去世,这是个令人琢磨不透的男人。&/p&&p&第一层是诗人应有的一切,他在短短数年内站上了词坛的最高峰。&/p&&p&第二层是一个冰冷的策士,他沉默地计算着天下的轮盘,发出准确到令人不安的嘲笑。&/p&&p&第三层也许是一个老辣的官僚,他坚守着一些东西,但这并非他宦游的全部。&/p&&p&第四层更可能是个潜伏了一辈子的枭雄,他组建过军队,派遣过间谍,并在期待和失落中一次次地重读刘裕和桓温。许多年后,那些南渡的暴乱分子们之间的那些一次次的夜谈,最后都被美化为词坛的妙事。&/p&&p&而最后一层呢?最后一层是永远不会老去的,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青春,是中流击水,是壮岁旌旗,是那个弯弓射箭的二十岁的少年,是他一辈子都默念着的李广的英烈和李陵的不甘,是回头万里和故人长绝,是求田问舍和刘郎才气,也是树犹如此和人何以堪,是那一幕幕本应该发生在长城之外的故事,和那一幕幕最终发生在两淮之间的现实。&/p&&p&因为这些东西,辛弃疾得以不朽。&/p&&p&也因为辛词中的这些东西,华夏世界仍然保持着令人敬畏的长生。&/p&&br&&p&接下来,让我们正是进入词人傲娇卖萌的一生吧。只是首先要知道,这傲娇的背后,华夏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仅此而已。&/p&&br&&p&2 作为词人的辛弃疾&/p&&br&3 关于辛弃疾同志的星盘和八字报告&br&&br&天眷三年五月十一日卯时
&br&&br&但是不知道怎么搞的,辛弃疾年表在认同这个农历日期的时候,却把阳历日期换算成了日,但是哀家用万年历查了一下是5月28日,哼,对于妖术师们来讲,这可是重大的问题啊,你是相信辛弃疾是金牛座还是双子座呢?&br&&br&哼哼,肯定是一只长袖善舞的双子座啊!&br&&br&我要自我打脸。。。。根据哀家的比较测算,辛弃疾一定是5月18日的生日。。。所以呢,。。。他其实是个狐朋狗友极多的腹黑金牛。。。
嗯哼,撞到枪口的问题啊。来占坑吧,赌一赌哀家会不会填完。。1.1140年-1207年的华夏世界在正是进入绍兴十年的叙述之前,我们需要把时间表倒推二十年。随着时间表的逆行,山东省那响亮的啼哭声开始消失,少妇变成童女,开始持望窗外,而丈夫则变成顽童,正…
&p&这个问题,很多人做了回答,我觉得这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否矛盾,有理即可。就算“云想衣裳花想容”无法证其矛盾,恐怕也可以挖出其他的证据。我想说说更深层次的东西。&br&&/p&&br&&p&此题看似是在诉诸文本,实则是在诉诸李白这个人物。但对人物的诉诸是来源于文本。即,这个问题的真实意思,恐怕不是在问作品上是否有矛盾处,而是在问李白本身的人品是否有矛盾处。&/p&&br&&p&很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如这样问——在阅读诗歌作品,且有一定阅读量时,为什么自己会对诗人在自己心目中原先的形象产生怀疑。&/p&&p&&br&&br&先说答案:&b&主要原因是读者把诗歌所表现的东西与“诗人”高度契合。&/b&&/p&&br&&p&对于文学的一个很常识的解释中,有这样一句解释:“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同理,诗歌亦是。所谓高于生活,这个“高”字有点玄,可以略作下解释。这个“高”根据具体情况的可以有如下至少一种理解:概括、脱离、剖析、反映、美化、丑化、扭曲、夸张……但无论是从“来源于生活”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还是“高于生活”的各种理解,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文学不等于生活。&/p&&br&&p&即,文学作品的内容,可以包括、相似,却绝不等同于生活。文学并非是真实的。&/p&&p&但大多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少年时代,心智不成熟,或由于积年累月的教育体系及大环境的影响,使得很多读者对文学产生了误解——文学等同于生活。比及诗歌,尤其如此。&/p&&br&&p&诗歌等同于生活,包含很多点。比及这道题,其点就在于读者把李白诗歌所反映的自己等同于现实中的李白,或者可以说是历史中的李白。&/p&&br&&p&这样说来比较抽象,我们可以用绘画来类比。&/p&&br&&p&墨西哥画家弗里达画了不少以自己的形象创作的画作。她的真实形象是这样的:&/p&&br&&p&&img src=&/edcb0dbcac72b_b.jpg& data-rawwidth=&251& data-rawheight=&37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1&&她的画作是这样的:&/p&&br&&img src=&/a55db2a186bbe01ab9b4d6_b.jpg& data-rawwidth=&296& data-rawheight=&33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6&&&br&&br&&br&&img src=&/9edae069e98ebabeb3e4f59bad52ca70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3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9edae069e98ebabeb3e4f59bad52ca70_r.jpg&&&br&&br&十分明显,弗里达的画作中的形象,与真实形象有一定的联系,比如面部轮廓、浓浓的眉毛,但是又远远脱离了现实的形象,是现实形象的艺术化。&br&&br&再贴张毕加索的自画像:&br&&br&&img src=&/c5b24d10b2_b.jpg& data-rawwidth=&164& data-rawheight=&21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4&&&br&&br&比及诗人,诗人也是如此。&br&&br&诗人诗作中所反映出的自己的形象,往往是艺术化的、不真实的。诗人可以对自己美化、丑化等等。但出于利己心理,一般都不会丑化自己,就算是丑化,一般情况下其目的也不是真正的丑化。&br&&br&简而言之,李白诗中所反映的自己的形象,万万不必太过当真,倒不是说李白就一点就没有豁达的心胸,但所谓李白的“仙气”,显然是&b&自己美化出来&/b&的。&br&&br&这里又不得不提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性质。&br&&br&&b&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流是抒情。&/b&&br&&br&&br&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其性质决定了,诗人所写的诗,是以描绘自己的心胸、经历、情怀、感情、思想为主。&br&&br&哪怕是高中生也可以发现,在回答卷子时,一个通用公式为:抒发了诗人XX感情。&br&&br&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内容、所表现的情感,是与作者紧密相关的。其相关程度恐怕要高于小说、散文等其余文体。&br&&br&诗歌中基于现实进而对于自己外貌、胸怀、思想、经历、感情等叙述,也比其余文体来得直接、频繁。而诗歌的描绘又不如绘画那么直观。恰到好处之下,便使人容易产生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即为诗人本来面目的错觉。&br&&br&当然,也有许多其他的因素,比如以讹传讹。或者人们总喜欢这种神叨叨的东西来慰藉自己的精神。社会需要树立偶像,如屈原,人们需要一个爱国的偶像。还有我国教科书的滞后、片面、肤浅等等性质也会推波助澜。&br&&br&然而,&b&文学的人并不等于历史的人,更不等于现实的人。&/b&&br&&br&&br&历史上的李白是什么样的,得翻阅史书,真正的李白是什么样的,由于不是一个时代,已无法完全说清。但翻阅史书来推敲李白本人的性格、人品、人生经历、情怀,恐怕要比看其通篇对自己进行美化的诗歌要来得靠谱。&br&&br&陈寅恪先生有个以诗证史的理论,大家得注意一个“证”字,诗不是史。哪怕被称为诗史的杜甫的诗歌,对其内容真实性的考证,也是件极其复杂的事。&br&&br&诗人对自己的形象的描述,就如自己给自己写自传一样,客观度是很受质疑的。利己思维,谁不想把自己说得光鲜亮丽一点呢?虽不能全盘否认,但真实性大打折扣。&br&&br&读者眼中的李白,若不了解史料,光凭文学材料,甚至因为阅读量小,便在心中所树立的李白的形象,其实已经不是李白了。而是一个与李白同名,读者心中自己再创造的一个新形象。&br&&br&可以理解为读者自己写了一部小说,主角名为李白。这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真实涵义。&b&真相只有一个,幻想可以有无数。但幻想往往是不真实的、虚浮甚至虚无的、夸大的,却又往往是固执的。&/b&&br&&br&&br&每个读者都在自己的心中创造了一个属于李白的&b&艺术形象。就像一些架空小说里的历史人物,必然与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b&&br&&br&&br&&b&很多读者眼中的李白,已经不是李白了,而是一个新的、属于自己的李白。与其说这个李白是历史上的诗人,不如说是一个文学人物。&br&&/b&&br&&br&我称这种现象为“读者对历史人物或现实人物的艺术化”。&br&&br&然而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比如阅读各种史书、史料,进行各种考证,很多自己心目中原本的艺术形象必然会不停变化,越来越接近于本来的面目。甚至就是读其诗作本身,达到一定阅读量也是如此。我们会发现,我们为某个诗人所贴的固有的、刻板的、狭隘的标签是多么可笑。想来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仅仅以“爱国”“飘逸”等片面之词来给他们贴上不可抹去的标签呢?&br&&br&最近在研究李煜词,许多人只知李煜灭国后对国家的痛楚与怀念,几个人又知道李煜执政时的庸碌呢?几个人又知道他的软弱呢?&br&&br&单从李煜词本身的内容,就可分三个阶段,而人们对李煜的印象,往往是出于后期阶段。&br&&br&前期阶段有这样的:&br&&br&&blockquote&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浣溪沙》&/blockquote&&br&李煜早年的生活是十分奢华的,经常玩通宵。&br&&br&&blockquote&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菩萨蛮》&/blockquote&这首词有一种说法是李煜在自己妻子病重阶段,描写和自己妻子的妹妹私会的情景。但无论其真实性多大,但可以肯定,李煜早年是幸福且性福的。&br&&br&只要熟读李煜所有的词,我们可以发现,李煜后期的一些词,并没有表面想象的那么简单。&br&&br&&blockquote&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望江南》&br&&/blockquote&&br&通过比较,我很难猜测李煜除怀念故国之外,是否也有另外的一番心思,比如对旧时奢靡生活的念想。这倒也是人之常情。&br&&br&通过文本的对比,就能发现平时见不到的东西,更别说参考史料。人们的阅读量实在是令人十分忧虑的一件事。&br&&br&李煜的例子,我并不想说李煜的坏话,我只是想说,一个诗人,真实的诗人,应该是丰满的。&br&&br&每个人都有爱恨情仇,都有七情六欲。没有没撒过谎的人,没有没妥协过的人。&br&&br&而当今流传下的诗歌的作者,往往又是古代的士大夫,甚至皇帝。若他们真像他们诗中所描写的形象那么美好,恐怕他们早已被社会遗弃。&br&&br&晏殊、欧阳修位极人臣,王安石亦然。这些文学上的大家,也是政坛精英,若是没有点手段,是坐不到这个位置的。他们要经历党争,一样要考虑利益。&br&&br&这又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诗人词人,他们同时也是官宦。写诗对于他们来说也许连副业都算不上。因此,真实的古代文学家们,在为官时的所作所为,是可以与当今的政治家们类比的。官途是否通顺,与文学实力、人品是没有太大关联的。&br&&br&若人人都像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爱国”“不屈”“忠贞”“诚实”,早就被现实碾压得连渣滓都不剩。&br&&br&当然,我不否认有一些天真的诗人,品格很高尚的诗人,换个角度说便是政治情商很低的诗人,但往往他们的下场都不太好。李白就是其中之一。&br&&br&然而就算官途不顺,现实生活中,也绝不能当圣贤,否则也会被吃得骨头都不剩。这是事实。&br&&br&然而在当今很多读者眼中的诗人,在进行读者本身在心中艺术化后,往往是神圣的,他们往往具有各种伟大的品格,伟大的精神。&br&&br&可是哪来这么多圣贤呢?大家都是人,大家都要吃饭,都要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辛苦地生活。乌托邦不现实,乌托邦似的人品,亦不现实。&br&&br&因此,关于李白的诗,或者其他诗人词人当中的诗、词,与他们本身的品格是否有冲突,我们实在不必太过在意。大家都是人嘛,把文学当真就是你的错了。&br&&br&这里还要提出,古典诗歌还是古代士大夫阶级的一个交际工具。&br&&br&在很多人看来,某个诗人的伟大品格,或许有另外诗人的某首诗作为佐证。但我们可以仔细想想便可以明白,既然是交际工具,在送好友时,莫不是夸好友。&br&&br&我们可以发现,古典诗歌中,对女性的描写,都是穷极辞藻,描写成神仙人物。对男性的描写也往往是把男性的各种美描绘出来。但对于一个真实的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br&&br&又由于诗歌本身的特征,使哪怕是讽刺他人的诗作,也含有艺术性。&br&&br&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不现实的以讹传讹。不但是文学作品上的夸大,还有现实中人与人交际中的吹捧。&br&&br&比如明代李梦阳就被当时小圈子的人吹得很高。纳兰性德也被顾贞观吹得很高。但实际上哪有这么高。一些时候只是场面话而已。&br&&br&然后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是怎么理解“矛盾”一词的?&br&&br&矛盾,并非非黑即白,水火不相容。&br&&br&况且人的一生何其之长,经历那么多事,哪有人的思想是不会改变的呢?&br&&br&上面说了,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所谓抒情,一般情况下,是抒发当下的感情,或者最近一段时间的情怀。&br&&br&而人们犯的一个大错就是——&b&把一时的形象当做一世的形象。&/b&&br&&br&&br&哪有不变的人。&br&&br&说东坡豁达(教科书真是够了),难道就不允许东坡有很哀伤的时候吗?&br&&br&《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自不必多说,还可以有其他佐证。&br&&br&&blockquote&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br&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br&《南乡子》&/blockquote&&br&说李清照愁得很且女儿情怀,可李清照也有这样的东西:&br&&br&&blockquote&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br&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blockquote&&br&&blockquote&&p&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p&&br&&p&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p&&/blockquote&&br&也有很甜蜜的时候嘛。&br&&br&&br&就说李白,&br&&br&&blockquote&&p&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p&&p&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p&&/blockquote&&br&看,李白也会哭成这样。&br&&br&因此,可以明显发现,哪怕是同一位诗人,不同时间段的作品中,诗人的形象也是不一样的。同样,其形象的真实性,也是需要考量的。&br&&br&而当下的许多读者读了一些挑选出来的诗,然后用其中极其有限的信息捏造出一个自以为真实的诗人,这是很可笑的,很片面的,这是贴标签。&br&&br&曾经不止一个朋友对我说,诗品即人品,诗品好的人,品质也不差。其实文学作品与真实的人,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人总是向往美好的,所以要创造艺术作品来满足自己无法触摸的幻想。&br&&br&大家来看看下面的诗:&br&&br&&blockquote&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br&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br&&br&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br&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br&&br&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br&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br&&br&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br&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blockquote&&br&如此慷慨激昂的诗歌,几个第一次看的人会联想到是汪精卫写的?&br&&br&当然,那时的汪精卫也许真的是一个很有决心、舍生忘死的人。&br&&br&于是可以得出结论,人品与诗品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且不同时期的诗歌所表现的诗人形象不同,因为诗人的心理状态不同。真实性也需要考量。&br&&br&就像以上自画像,是不一样。毕加索那幅是晚年的自画像,哪怕是其艺术形象,也只能代表晚年。&br&&br&&b&那么,我们绝不能把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等同于诗人的本来面目;我们也绝不能把诗人一时的形象,当做他固有的、整体的形象。诗人诗人,诗是诗,人是人。&br&&/b&&br&&b&一辈子何其长,岂是几个大词儿概括得清的,人何其复杂,又岂是几个大词儿下得了定义的?&/b&&br&&br&&br&&b&我们读诗,不必太过在意其所为的“矛盾”。每首诗只不过诗人在特定时期进行的艺术创作。我们只要去好好欣赏诗歌的美,不就好了嘛!&/b&&br&&br&回到开头。我这样说,这个问题不如改成这样——在阅读诗歌作品,且有一定阅读量时,为什么自己会对诗人在自己心目中原先的形象产生怀疑。&br&&br&产生这样的怀疑,详细点说随着知识体系的建立,阅读量的提升,思考的深入,有这样的疑问,是很正常的。这是不断还原李白真实形象的过程,不仅是李白的历史形象,也是还原李白诗歌作品真实形象的作品。&br&&br&当然,也有可能,是看得少,想得多,却运气好,想到点子上了。&br&&br&也有可能,仅仅是如NEO一样,感觉到MATRIX的不真实。当然,这样的人并不如NEO一样稀有。相反很多。但当下读者,能感受到这种不真实性,已经不错了。在感受到这种不真实性的同时,还去进行深入探索,却是当下读者们稀缺的素质。&br&&br&这个问题其实很大,只能简单说到这里了。&br&&br&&br&感谢免费苦力错别字检查机器 &a data-hash=&addb4df795e8& href=&/people/addb4df795e8&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addb4df795e8&&@流月&/a&&br&&br&&br&转载请告知作者。
这个问题,很多人做了回答,我觉得这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否矛盾,有理即可。就算“云想衣裳花想容”无法证其矛盾,恐怕也可以挖出其他的证据。我想说说更深层次的东西。此题看似是在诉诸文本,实则是在诉诸李白这个人物。但对人物的诉诸是来源于文…
&b&香稻啄&/b&&b&餘鸚鵡粒,碧梧栖老鳳凰枝。&/b&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栖老鳳凰枝。
来自子话题:
夜游湓水,遇到醉酒官员,强拉赴宴,弹奏数曲,没有付钱。&br&&br&席间,一白姓官员,作诗一首,披露了当事女性的出身,学校,职业,并对其往日歌舞伎的生活大加渲染。一方面评价其容貌,一方面贬低其老公职业,挑拨夫妻关系,并套近乎,讲缘分,意欲何为,不可言说。&br&&br&此诗流传甚广,因包含身份等信息,及夫妻关系的描写,可能为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br&&br&有诗为证:&br&&blockquote&&p&... ...&/p&&p&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br&&/p&&p&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br&&/p&&p&... ...&/p&&p&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br&&/p&&p&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br&&/p&&p&... ...&/p&&p&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br&&/p&&p&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br&&/p&&p&... ...&/p&&br&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br&&p&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br&&/p&&p&... ...&/p&&p&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br&&/p&&p&... ...&/p&&p&江州司马青衫湿。&/p&&/blockquote&
夜游湓水,遇到醉酒官员,强拉赴宴,弹奏数曲,没有付钱。席间,一白姓官员,作诗一首,披露了当事女性的出身,学校,职业,并对其往日歌舞伎的生活大加渲染。一方面评价其容貌,一方面贬低其老公职业,挑拨夫妻关系,并套近乎,讲缘分,意欲何为,不可言说…
蟹妖。&br&&br&不来虚的我可以,但是至于看得懂看不懂,我不敢保证。&br&&br&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几乎是在问:五绝的好处在哪里。这也颇反映了很多未入门者的困惑,不就是二十个平常字么,怎么你们就说它这么拽?所以诗体不明,规模不分,是咀嚼不出一些好处的。我有一位朋友退半堂,写过一个《近体诗心得》,颇能得趣,且安利于此,能看完,稍稍洞明五七律绝之区别,才可论《静夜思》,引文略长,且为文言,各位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没兴趣的可以直接看4,体会下五绝的特色:&br&&br&&blockquote&1,七律:&br&七律体势精严,是三军俱备六阵周全者也,其中必高筑帅台以为三军号令。兵甲者众,无号令无以进退。况之诗篇则必有一处凝聚全诗,或为一句,或为一意,俱可。又,但凡雄兵大阵,号令明则进退有据;七律之体亦如是,凝聚处宜明不宜晦,若读者不能见视,则败笔也。&br&然则帅台虽明,而阵气必欲森严,垒列不可蠡测,方为用兵大家。诗之辞气譬如阵气,句列譬如垒列,故此七律辞气欲藏,藏而不晦者,大手笔也。&br&气欲藏而锋欲锐,辞气藏而不晦,辞色劲而不厉,兼号令明者,绝妙好辞也。&br&既为大阵,首尾相函,左右顾盼,远攻用弩,近战执刃,樯盾立栅,突骑踏营,使进退有方,是为良将。以有方使无方,更为名将。&b&况之七律,首联为先锋,出句轻骑,对句尖步;次联为步弓,盾列于前,矢蝗在后;颈联为重骑飞炮,一发冲营,二发破阵;尾联为帅帐后军,临战定之际,举剑疾呼,使三军死战,一决雌雄。此律体常法也。&/b&&br&&b&有重骑列于前者,先声夺人,摧枯拉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者也。有帅驾置于中者,战既已定,夺粮掠货,“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者也。阵法虽一,其用万端,不可绳墨。此为有方使无方也。&/b&&br&&br&2,七绝:&br&七绝如飞骑,轻装快马,角弓短弩,刀二尺余,枪不足丈。日奔六百里,进如雷电,退如泻银。伤残者去,无马者去,而不减其锐。故此七绝定须畅达,情致宽和者是,情致沉郁者亦当如是,以畅达笔书沉郁意,不失其格。或有质实笔、平和笔、萦回笔等,其妙篇佳作皆不悖于畅达二字。&br&或曰:畅达者,笔法乎?气脉乎?其实一也。&br&有以为七绝乃七律之半,此论不确。盖字多一倍,其中寥廓岂止一倍。七律四联,每联六段十四字,一句即为一伍什,一联合一营,篇章转折处分建军部,前中后部合为一师,体势之繁于此见焉。又截去首尾,中军仍有四句,盾骑弓步皆可藏纳其中,既繁且富矣。七绝仅为四句,置首尾则去其半,置帅驾亦去其半,着一转折又去其半,其半何多。&br&&b&故此七绝之法,主旨既明则不宜转折,转折既出则裁去首尾,首尾俱备则主旨敛藏,三者取其一二即可,多则乱,乱则废。法不尽出,一招制胜,七绝之精要也。&/b&&br&&b&是故七绝起首多直陈&/b&,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b&运意多简明&/b&,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b&轻重多偏侧&/b&,如“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前二句几近于无。又多以比兴附丽,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b&或着一转折对比而尽表其意&/b&,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br&总而言之,&b&七绝宜简不宜繁,宜露不宜藏,宜直不宜迂。&/b&亦有如义山《夜雨寄北》者,萦回复沓,缠绵悱恻,是为异数也,学者多死。况义山此篇,起首似平而崛,腰力坚韧,虽繁复而无一字累赘,实为才子之笔,暗藏法度,读者不可不察也。&br&&br&3,五律:&br&五律精而不能严,达而不须畅。精者,炼字之功也,譬如裁军减员,去其老弱,独留精甲;达者,神思之骏也,譬如运筹帷幄,敌形我势,无一纰漏。因其精,故此将士用命,毋须严责;因其达,故此一战功成,不劳奔袭。&br&&b&五律之体,如仿之七律,枝繁叶茂,则臃肿不便;如仿之七绝,一笔到底,又失之溜滑。最妙者,通取其半:题旨半隐半现,涵蕴半露半藏,笔法欲直不直,辞气清劲后敛,辞锋似钝实锐,体势拙而圆通。&/b&历代佳作,多如此等。&br&其中紧要者在于挫法。挫者,钝斧斫木,欲断而连。七绝畅达,挫亦可,不挫亦可;七律繁富,虽多转折,而阵气森严,莫能真断。五律则不然,前文已述,五言为七言之半,必留空虚处以待之。&b&若夫虚者自虚,满者自满,两无干涉,黑白分明,则不为留虚引胜,而止残文阙篇矣。故此须用挫法,将平实处挫断,但留驳口,由空虚处逗引读者思续之,此为上妙之法。&/b&&br&&br&4,五绝:&br&诸体之中,五绝最奇。譬七律如大阵,七绝如飞骑,五律如虎贲,五绝则如炮营。斯营也,前无盾墙,后无粮队,左右无翼卫,远近无友援,&b&但陈兵设械,一炮而止,中则功成,不中则转袭无力退守无门。故而五绝最俭,或取一景,或取一物,或言一事,或论一人;或由景及人,或由物及事,其法不一,而绝少兼取二景或兼论二事者。&/b&五绝体法似七绝而更简,亦如五律不可不留空虚处&b&。言尽则伤滑,语繁则伤涩,旨晦则无味,意直则鄙野,实难为也。&br&&/b&&/blockquote&&br&这一大段的意思是,别看七律、七绝、五律、五绝仅仅是字数上的差别,但写起来却大不一样,七律如大阵,七绝如飞骑,五律如虎贲,五绝如炮营,这是质感上的差异。你要用一首五绝的容量来放老杜《登高》的内容,神作也完蛋;用王维的《竹里馆》扩充为七律,大抵也撑不起来。&br&&br&《静夜思》,是一首五绝,也是一首古绝,通篇仅仅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的容量要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只能靠它们自己,所谓「前无盾墙,后无粮队,左右无翼卫,远近无友援」,它不能像七律那样子靠体势精严,靠不同部分之间的契合来达到目的,也不像七绝那样在节奏感上稍缓,所以只能如炮营,一击命中,不然就臭了。&br&&br&五绝是最难写的,等闲学诗人没事儿不会去碰五绝,&b&言尽则伤滑,语繁则伤涩,旨晦则无味,意直则鄙野,&/b&写差实在是太容易了。但是五绝要是写好了,那就是大不易,可以以此短章横行也,我们圈子有个小霍姐姐,出现的时间不久,但她的几个五绝到现在都有很多人记着,并未她的淡出而遗憾:&br&&br&&blockquote&无端 &br&池冰且莫解。杨花且莫飞。江荷且莫败。斯人尚未归。 &br&&br&十月一日夜偶翻王维论稿忽生异感因成一绝恭呈王十三维 &br&石碗烹灵雨,山中摘白云。有人秋灯里,与我对谈君。 &br&&br&今秋因雨多水患便梦辋水新涨似可泛舟直上白云之间 &br&梦底积词山,醒来胡不语。隔帘日光薄,蟋雀鸣如雨。
&br&&br&观庚寅诗稿惊觉大半已忘聊为自哂 &br&对人薄情惯,对己亦薄情。此身如空壳,车马过魂灵。 &br&*壳,四声qiao &/blockquote&&br&您看,好的五绝都是一种气质。像刺客,一击命中,技法必须洗练,所以语不能繁;刀刃必须锋利,所以旨不能晦;另从诗之美学讲,越是简单的,越不能一气泄了,没有余味,不能深思,则需言不尽意不直。这样的要求满足了,还不能说就一首好五绝,还须秉自然二字,得看不出痕迹,才配得上以上的几样好处。&br&&br&《静夜思》的版本我们且不论,就拿着最普遍流程的这个版本说吧:&br&&br&&blockquote&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r&&/blockquote&&br&无不满足上面的四个要求。旨颇显露,但是余味不尽,若《李杜诗选》评:「范德机曰:『五言短古,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如此篇也。』」;言语洗练,却章法井然,若《诗境浅说续编》评:「前二句,取喻殊新。后二句,往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以故乡之念,久蕴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且举头、低头,联属用之,更见俯仰有致。」最重要的是,这首诗写的颇为自然,类《唐诗正声》:「百千旅情,妙复使人言说不得。天成偶语,讵由精炼得之?」《李诗钞》:「偶然得之,读不可了。」&br&&br&所以,好处很明显。以上。
蟹妖。不来虚的我可以,但是至于看得懂看不懂,我不敢保证。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几乎是在问:五绝的好处在哪里。这也颇反映了很多未入门者的困惑,不就是二十个平常字么,怎么你们就说它这么拽?所以诗体不明,规模不分,是咀嚼不出一些好处的。我有一位朋友…
&p&清代一名姓名生平不详的乞丐,饥寒交迫死于江南某村落路旁。人们在收殓尸体时发现律诗一首: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洲。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p&
清代一名姓名生平不详的乞丐,饥寒交迫死于江南某村落路旁。人们在收殓尸体时发现律诗一首: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洲。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为什么只是一句?&br&王勃的《滕王阁序》句句让我惊叹。&br&&br&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br&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br&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br&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br&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br&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br&「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为什么只是一句?王勃的《滕王阁序》句句让我惊叹。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br&聂绀弩&br&&br&聂绀弩堪称建国后用旧体写新诗的第一人,生平传奇,为人狷介、强力推荐《北荒草》,描写文革期间他下放到黑龙江劳动的生活,用旧体,写新句,事事可入诗,有人评价他是「以杂文入诗」,写别人之不敢写,言别人之不敢言,可谓「文革诗史」。&br&&br&聂绀弩身世十分传奇,他进过黄埔军校,当过国民党军官,参加过左翼作家联盟,结识过鲁迅、萧红,入过党,参加过新四军,当过大学教授,主笔过文汇报,而后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担任古典部主编,还参加过文字改革文员会。军官、教授、记者、作家、编辑,这么多身份集于一身,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br&&br&1958 年被划为右派,期间经受了太多的磨难,直到二十多年后的 1979 年才获得平反,期间发配过北大荒,后又被判无期徒刑入狱。这段最艰难的时期,反而是他最大的创作源泉,多年后,聂绀弩的诗集《北荒草》面世,收录的俱都是他描写当年北大荒劳动的诗作。&br&&br&整部《北荒草》,我的评价是,用规整的格律承载鲜活的语言,用幽默的态度传递凝厚的情怀。&br&&br&单看《北荒草》的目录,会发现他描写的都是普通的生活:《除草》《挑水》《放牛》《推磨》,但是就是这些普通的劳动,经过他的妙笔描写,就充满了一番诗情画意,诗情画意之外,他又会突然有那么几句一针见血的诗句,力透纸背,直指人心。他的诗往往落点很小,但是其中包含着博大的情怀,词句俏皮幽默,背后却饱含对一个时代的深思。&br&&br&写放牛:&blockquote&千里青青百草齐,牛倌草上替牛饥;&br&&b&一鞭在手矜天下,万众归心吻地皮;&/b&&br&大野人稀空草媚,边山客老幸牛骑;&br&无书挂角眠茵好,又恐奔牛奋马蹄。&/blockquote&写除草:&br&&blockquote&何处有苗无有草,每回锄草总伤苗;&br&&b&培苗常恨草相混,锄草又怜苗太娇;&/b&&br&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除杂草已三遭;&br&停锄不觉手挥汗,物理难通心自焦。&/blockquote&写伐木:&br&&blockquote&终日执柯以伐柯,红松黑桧黄菠萝;&br&&b&高材见汝胆齐落,矮树逢人互摩挲;&/b&&br&草木深山谁赏美,中土栋梁岂嫌多;&br&投柯四顾深山雪,今夜家中烤火么?&/blockquote&细品这些诗句,真的仅仅写的是劳动么?分明有着对当时世事的思考与感悟,真的仅仅描写的是牛、苗、树么,其实都写的是人。&br&&br&还有的诗作不用譬喻,直抒胸臆,有时真实得可怕,让人不忍卒读。&br&&br&送给监狱中与他铐在一起的室友的诗:&br&&blockquote&牛鬼蛇神第几车,屡同回首望京华;&br&曾经沧海难为泪,便到长城岂是家?&br&上有公道天知否,下无人溺死灰耶?&br&相依相铐相狼狈,掣肘偕行一笑哈。&/blockquote&另有佳句如「哀莫大于心不死,无多幻想要全删」、「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锥心坦白难」,都是力透纸背的诗作。&br&&br&另外,聂老对于古典文学特别是小说颇有研究,曾写过一组诗咏旧小说中的人物,写林冲有句曰&b&「男儿脸刻黄金印,一笑身轻白虎堂」&/b&,写鲁智深有句曰「独撑一仗巡天下,孰是文殊孰普贤」,真乃绝妙好句也。&br&&br&八十岁时,聂老曾写诗回顾自己的一生:&br&子曰学而时习之,至今七十几年痴;&br&南洋群岛波翻笔,北大荒原雪压诗;&br&犹是太公垂钓日,早非亚子献章时;&br&平生自省无他短,短在庸凡老始知。&br&&br&「南洋群岛」是指 1922 年,聂老曾在新加坡当地报纸上发表评论拥护孙中山先生,「北大荒原」指的就是在北大荒改造的那段事情。虽然聂老说自己「短在庸凡」,但是在我看来,他既不「庸」,也不「凡」,他用他的诗作,记录下一个时代的悲哀,也用自己的真诚,保留下一个时代的良心。&br&&br&想了解更多诗作,推荐这套《&a href=&/subject/414675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聂绀弩旧体诗全编注解集评&i class=&icon-external&&&/i&&/a&》&br&.
.聂绀弩聂绀弩堪称建国后用旧体写新诗的第一人,生平传奇,为人狷介、强力推荐《北荒草》,描写文革期间他下放到黑龙江劳动的生活,用旧体,写新句,事事可入诗,有人评价他是「以杂文入诗」,写别人之不敢写,言别人之不敢言,可谓「文革诗史」。聂绀弩身…
∞.不准对我耍酷`※. 吵架你要让步〓&br&// 莪 噯 伱、__ 那 祗 媞 【曾 經】、, √&br&卟愛峩```請赱開, 討來菂感情峩ハ稀罕&br&我们①直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回忆あ。&br&嗳过后,流下的直有无尽的回忆和悲伤...▲&br&√_____原来、、自己那么可笑,连莪都嘲笑莪自己┛ ∷∷&br&伤,沵看不到。即使看到了,也不会动容。&br&①個亾哋傷,哬怭讓倆個亾唻泹...旣嘫沵芣嬡莪,僦哠訴莪,變嘚讓莪樾陥樾堔...&br&『我是唯一有伞/仍然淋湿的人吗』【∞】 涐㎡e-1有忘掉沵.1直都没有忘掉沵 //。&br&___懓鯖這電影.散吥散,都沒孒關係`,ーん姲靜,ーん哭泣,散場電影`詮卋堺&br&噯菿吢破誶.乜莂呿怪誰.呮洇ゐ葙遇冭媄&br&≠ 現在 莪要旳并卟飠莪想要旳⊥。√~~~~&br&_________莪們詠逺乜吥崾兂話岢說&br&o(&﹏&)o卜想荌慰什么 囙爲峩知道每①茨の缝补 都徻囿針穿过の莿蓪
∞.不准对我耍酷`※. 吵架你要让步〓// 莪 噯 伱、__ 那 祗 媞 【曾 經】、, √卟愛峩```請赱開, 討來菂感情峩ハ稀罕我们①直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回忆あ。嗳过后,流下的直有无尽的回忆和悲伤...▲√_____原来、、自己那么可笑,连莪都嘲笑莪自己┛ ∷∷伤…
謝 &a data-hash=&c25c620d5ed716fa5b30c749e36a9ef3& href=&/people/c25c620d5ed716fa5b30c749e36a9ef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夜小紫& data-tip=&p$b$c25c620d5ed716fa5b30c749e36a9ef3&&@夜小紫&/a& 邀。&br&&br&&blockquote&稼軒詞於宋人中自闢門戶,要不可少。有絕佳者,&b&不可以粗、豪二字蔽之&/b&。(《詞潔》)&/blockquote&&br&說辛詞風格,夏承燾先生的八個字最為貼切,即&b&「肝腸如火,色笑如花&/b&&b&」&/b&(〈談辛棄疾的〈摸魚兒〉詞〉,《浙江日報》,1957年10月)。他的豪放人所共知,有「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劉克莊《辛稼軒集序》)的氣魄,但其實這個能寫出「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賀新郎〉)的詞人,同樣也能寫出「夢裡尋春不見,空腸斷怎得春知」(〈滿庭芳〉)的春愁或「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西江月〉)的俏皮。單以一種風格論他過於武斷,事實上,他的詞有一種&b&隨物造化&/b&的本事。正如范開的《稼軒詞序》所說:&br&&br&&blockquote&其詞之為體,如張樂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又如春雲浮空,卷舒起滅,隨其所態,無非可觀。&/blockquote&&br&關於辛詞爛漫的一面, &a data-hash=&f9de5a09af78bfe4d1da5& href=&/people/f9de5a09af78bfe4d1da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张佳玮& data-tip=&p$b$f9de5a09af78bfe4d1da5&&@张佳玮&/a&公子的&a href=&/zhangjiawei/& class=&internal&&烂漫卖萌辛弃疾 -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a&正可參看,此處不再多敘。而風格呈現是為表象,在文學批評中要追尋的是呈現的過程。當然,辛棄疾的個性、心理、經歷都很複雜是內在基礎。但他能以汪洋恣肆的方式將如此感情表達出來,關鍵在於獨樹一幟的創作手法:&b&以對物象的敏感與縱橫馳騁的想象力為前提,以形象化為手段,以多用典和口語化為特別的表達方式。&/b&誠如葉嘉瑩所說:&br&&br&&blockquote&辛詞中感發之生命,原是由兩種互相衝擊的力量結合而成的。……這兩種力量相互衝擊和消長,遂在辛詞中表現出了一種盤旋激蕩的多變的姿態,這自然是使辛詞顯得具有多種樣式與多種層次的一個主要原因。……辛氏卻絕不輕易對此做直接的敘寫,而大多是以兩種形象做間接的表現。一種是自然界的景物之形象,另一種則是歷史中古典之形象。(〈論辛棄疾詞〉,《文史哲》,1987年第4期)&br&&/blockquote&&br&形象化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生動,非同尋常的生動在他人詩詞中是不易見的。如「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來,人要山無意」(〈蝶戀花〉),「孤竹君窮猶抱節,赤松子嫩已生鬚。主人相愛肯留無」(〈浣溪沙·種松竹未成〉),除了字面上惟妙惟肖的意味,從中還能讀出多種樣式與層次的引申來。這正是所謂的&b&「筆力之峭」&/b&(吳衡照《蓮子居詞話》),&b&也是辛詞最具有開拓性的筆法之一&/b&。至於用典與口語化,前人研究已相當全面,可參看&a href=&/Article/CJFDTotal-HNDS.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论辛词的用典--《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i class=&icon-external&&&/i&&/a&,梁盛楷〈辛詞的語言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文學評論叢刊》,1980年1月)等。&br&&br&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辛棄疾的小令與長調皆有妙處&/b&,這也是一般詞人不易做到的。不過事涉詞體,說起來太過複雜,此處就暫且留白罷。
邀。稼軒詞於宋人中自闢門戶,要不可少。有絕佳者,不可以粗、豪二字蔽之。(《詞潔》)說辛詞風格,夏承燾先生的八個字最為貼切,即「肝腸如火,色笑如花」(〈談辛棄疾的〈摸魚兒〉詞〉,《浙江日報》,1957年10月)。他的豪放人所共知,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伦职校自主招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