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开慧张曙光贪了多少钱钱,有几个情妇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残疾人新闻
残疾人就业
残疾人征婚
本站所有图片和内容都取自互联网,如果您认为本站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或违反了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请联系我们。[转载]阿弥佗佛开示:与记者谈新闻
此为2010年底记者培训录音整理,本博——阿弥陀佛开示(音频、录音文字)有录音
注:金狗娃娃组织校对, 一缕禅、念悟空、莉云、正德等参与录音文字整理与校对的网友们,不一一列举了
  这本书呢(注:《全能记者必备》),新闻的教材中最究竟的一本书,最究竟的能达到多究竟呢,能达到70%的究竟,不能达到100%的究竟。我今天利用这本书的一些目录,讲一些东西。但许多跟这个书中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本书大家以后常看就可以了。
  什么是新闻。这本书里,这几天大家是不是都看了什么是新闻,其实它也没有给答案。一个人有一个答案。什么是新闻,这就叫新闻,你们看这儿(佛拿起一张纸,将其撕成两半),这就叫新闻。产生变化和错位发出的信息,就是新闻。从另一个角度讲,新闻其实就是信息,也可以这么说:一切都是新闻。从广义讲,一切都是新闻。某一条信息对甲来说,它不是新闻,但是对乙来说,它是新闻。所以说,新闻是没法真正地定义。
  很多年前,一些学者都要给新闻做一下定义,在全世界有一千多种定义,谁也不究竟。那么今天我告诉大家,新闻就是产生错位的时候(撕纸声),产生变化的时候,大家关注了,就是新闻。(将纸放在桌上)如果很平静地放在这儿,我不撕,大家也不会有一个错位的感觉。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看帖子的时候,你可能感觉张三、李四他这个ID发言很平和,或者基本也不发言、也不说话,或者发言很激烈。但是现实中我们到一起的时候,就不是那样。你发现,跟你在帖子中看的那个人,想像的是不一样的。那实际就是一个相,帖子中的相跟现实中的相还是不一样,它是有变化的。所以,大家聚在一起,这是一个福气,互相磨砺,互相接受,互相忍耐,互相提高。大家坐在一起,就是个新闻。
  有的人说了,在单位的时候,我以前的单位,有的同事处得不好,我就跟他们说,请你拿起笔写人名,你熟悉的人名,你能写到二百个、三百个、四百个、五百个吗。虽然全世界有几十亿人,你写不到那么多人。所以呐,在一起工作,是个福气。即使吵架,看谁不顺眼,谁也不服谁,你高我低,你差我好,这样的想法,也不要见怪,谁也不要见怪谁,这就是修行。大家在一起呐,其实这一次是最好的机会,你在别的单位呐,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大家有隔阂了,可能永远就结仇了,因为他们境界不到。那么我们在一起可能自己有一些事情他都会自我反省,是我错在哪儿,你错在哪儿,我应该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时间久了,大家都一起提高了,所以在这里是很幸福的。即使两个人吵架也是一种吵架的幸福。别人折磨你,也是一种甜蜜的折磨。记住这个,你心态放平就好了。
  我再举个例子。如果按我在很多年前入世那种培训记者的话,我可能不是撕一张纸,我可能突然一拍桌子,骂张三李四,这也会产生新闻。你们就会有这种感觉——哦,这个老师怎么会这样,跟我们想像中的不一样。其实呐,那就是造成一种新闻效应。那种讲法可能更有戏剧性效果,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能使用,那是人间的一些东西。现在呐,我就撕一张纸,它更究竟,很简单,没有什么拍惊堂木那种感觉,但大家也能记住。
  大家可以翻开这本书的目录。这本书的目录,第一章是做为一种职业的新闻业,这里一、二、三,第三节有个“记者的素质”,第7页有个“记者的素质”。
“记者的素质”这里呐,你们都看了,那么我就不讲这里的问题了,因为你们都知道,都能了解,从书本上能得到。我讲的是从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最优秀的记者,要求他的素质——文字过关,知识量够,写稿写得也好。但是呐,这个不是最重要的。一般的媒体招聘记者的时候,要看他的长相、个头,而且还要看他以前写过什么样的文章,他的文字怎么样,写不写错字,他的语法怎么样,这些都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抛开道德方面不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是勇气、决心跟耐心。没有勇气、决心跟耐心,你是做不了好的记者,哪怕你有最好的文字能力,广博的知识,你写的文字最通顺,没有错别字,最符合语法,也没有用。为什么,你没有勇气去见某一个人,你问不到的话,你采访不回来。比如说你是战地记者,你没有牺牲精神,你到不了战场去,你再大的能耐都是在书斋里,都是夸夸其谈。
  勇气是第一,有了勇气,下决心就去办。跟谁谈话,不管你的对方是多么难谈,你的采访对象是多么不好交流,你都要有勇气有决心有耐心去跟他讲。采访不是说服谁,不是你让他服气,是你让他说话,让他表达,不管他表达什么,表达好的坏的,他是愤怒,是不愤怒,他是沉默...他表达出来的一切都是你所要的素材,所以你从他那里拿回东西,需要勇气、决心和耐心。这是第一的。一个记者,如果你把这些东西拿回来,哪怕你就录回来音,拍下来照片,你都不用写,一个最优秀的编辑,全给你搞定。你就是优秀的记者,哪怕你不会写字,你没上一天的学,你也会是最优秀的记者。
  我举例子,以前我带过的人,我一离开他,或者说我一离开单位,他一离开我,他就不是最优秀的记者了,因为没有人给他勇气,他自己也不够勇气。他的文字能力很差,他的学历也不高,初中左右,或者念大学也是稀里糊涂念的大学,基本是小学作文的下等水准都搞不定,但是我让他去干什么呢,我说你需要拿回来“一二三四五”,“一”拿回来什么、“二”拿回来什么,你去录音就可以了,你去问就可以了,你早晨三点上他家门口去堵那个人,你把素材拿回来就可以了,我不需要你会写什么,因为他到这个单位,往往是通过关系进来的,有些人是这样的,那么你怎么培养他,培养他的勇气、耐心和决心就行了。你做这项工作,你就应该去,你干这个活,就像军人一样,你打仗,你去吧,完成任务就行了。回来呐,你正常地按录音这么写,写下来有编辑,有你的领导,给你来回的折腾,就折腾成一篇好的新闻了。
  在记者的素质里,我刚才说过,文字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见到人,拿回东西来。有的人某些地方很优秀,我派他出去,让他去挖土豆,他能挖三个很漂亮的土豆,很干净,拿回来了;我派一个技术不高的人,他很勤劳,拿回来一筐土豆,还有一半的泥,这一筐土豆有二十斤,泥也有二十斤,我可以把泥拿走,但这筐土豆有二十斤,我可以选出更好的,那三个土豆不如这二十斤带泥的土豆。就是这样,有勇气有决心有耐心的人,他可能拿回来的东西很粗糙,但是很多,我们可以做更多的菜用它。
  有勇气有决心和耐心,怎么样才能够做到,这就是跟修行有关了。要放下,放下面子,不敢去见人,打怯,有一种畏惧的心理,有的时候放不下面子——哎呀,他那个人地位那么高,或者这个人这么凶,我不敢见他...就是不能有恐惧的心理,任何人不能恐惧,平静面对,哪怕一个外国总统,很难搞定的一个罪犯,都要有勇气去见他。我以前采访的时候,我是不害怕的,没有怕的感觉,无有恐怖,不怕,就会放下,就可以平静面对任何一个人。
  我们记者有的时候采访,因为记者的文字能力有限,他写的一些东西呐,编辑的能力也有限,不能总是那么集中精神和精力,总有一些错漏,那么媒体个别的语言就出现了错误,或者是不出现错误,那么你是写的批评报导,有些人犯错误了,你批评他,他会很不高兴,他觉得他社会地位很高,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会来找茬。
  比如说,在某一年,我们的记者写东西出现问题了,出现问题了呐,被批评者是个企业家,比如说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还是人大代表,又是某某领导,是这样的。那么他会带七八个人,剃那头就跟黑社会差不多,实际也是那类,这两面全是白的,头发上面很短,很圆,一个一个气势汹汹的。我一说那种头型,大家在电影里就常能看到,在生活中也能看到,不是光头,后面都剃得光、这两面剃得光,上面留了一点头发,那叫“炮子头”。那么就去了,他就会说,直接找我,我是人大代表,我是什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是什么什么,你这个要为我道歉,给我们澄清,挽回我们的名誉。那这个怎么样对待他。顺着他,说好话,这是不行的。做为一个媒体,你该批评就批评,出现这种情况,要有什么样的勇气呢。我们的记者都吓得不敢说话了,我把记者拉过来,让他坐着,我说啊,你跟我都是为共产党工作的,你有错误,我们一定不会放过你,我们记者有错误,你也可以不放过我。我可以坦诚,在媒体上登,我们记者什么什么地方有错。但是,你的错误,我还要继续调查下去,我们是技术性的,你是法律层面的问题,不能因为你是什么代表,你是什么获得者,就可以免除你的罪过,你要让我们道歉,可以,我头版头条发,某某某称他是人大代表,称需要我们道歉,我下面还要说你,什么原因需要我们道歉,把你的错事再给你来一遍。
  这就是做为一个记者,做为一个新闻人,怎么对待一些不讲理、而且对社会无益的一些所谓名流。我们跟他讲理,而且我们摆在那儿,我们有错误我们可以道歉,就像我们修行一样,有错可以承认自己的错,这没什么的。一个不敢承认错误的人,他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那么做为媒体的记者,无所畏惧,有勇气、决心和耐心的话,他就不会被这个职业所淘汰,而且还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30页,这个报导类型,这些你们应该是都看了,我讲的也不是这里的东西。很多新闻教材,还有一些新闻媒体的培训,都要讲,消息、报导、特写等等等等等等。在我们这里呐,我说不要给它过分地分成各种类型,可能一百个字也是一个特写,可能一万个字也是一个消息,不拘泥于题材、素材,只要你拿回来东西,你拿回来这个新闻对众生是有益的,对整个社会是有益的,不要说它是特写、是消息、是...把它分得很细,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写东西,不要考虑我是写特写写消息写什么,这没有用。有的时候,一个标题可能就是一个最重大的新闻,它就是一个最大的特写,十个字就行了,五个字就行了,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不要拘泥于这些东西。谁要是考试或者以后有条件有机会,你们在这做一些年之后,你们要到别的媒体去做,要是问你什么消息呀这些东西,没有必要去回答他这些,宁可不跟那儿干,也不要回答他这些问题,没有意义。比如说你到哪个媒体去应聘,他要考试说“什么是新闻”,五个“W”是什么,这些东西没有什么意义,你把五个“W”都能背下来,他告诉你什么是新闻,那样的题你都给答出来,对于你写新闻没有真正的意义。
  什么是新闻,我刚才讲了,最好的新闻,最能打动人的新闻,就是把事讲明白,把事情能讲明白就是最好的新闻了,如果你写一万字,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堆砌了很多华丽的文字,也没有用。把事讲明白。有些人为什么很能讲,大家都不爱听呢,就是讲来讲去讲不清楚,讲不明白。最好的新闻,其实就是最好的记叙文,好新闻就是好的记叙文,把事讲明白。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都有什么人,干了啥事,有什么结果,最后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谁去处理的。以后未来的发展是怎么样的,不知道,那么明天、后天再写接续报导。最好的记叙文就是最好的新闻,其实这很简单,任何的新闻教材里它都不讲这一些,而是从西方来的那些“五个W”啊,这些那些,弄得很细,让大家把很多精力用在这些没有用的理论上。包括这本最好的书,为什么70%的究竟,说了很多没有用的东西。你看我们在网上发帖子也好,看新闻也好,经常有一些极端的词,是不要用的。比如说美国好用一些极端的词,我们中国人也好用,美国在评选上愿意用极端的词,我们中国的媒体,包括普通人说话,经常也用一些极端的词,比如说,“某某某是最好的”,“某某某是最优秀的”,“某某某最有经验”,这个“最”啊“极”啊,“某某某极有经验”,这样话不能说,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描述去说,用实在的语言去描述,比如说,“马林最有经验”,“马林极有经验”,都是不恰当的,应该说“马林操作这种电脑已经有二十年了”,就说明他已经很熟练了。熟练这样的词都不要用,因为熟练也是一个概念性的词语,不要用概念性的词语,而是用事儿。
  做新闻一定要有事儿,说事儿。我以前讲新闻的时候,培训记者说过这样的话,你们在帖子里也可能看到过,“要证明一个人是坏蛋,不要说一个人是坏蛋”,说一个人是坏蛋就是不对的,比如说,“你是坏蛋”,“他是坏蛋”,“这人不怎么地”,“那个人流氓”,这全是概念性的词语,这容易产生争议,产生诉讼。我说你是坏蛋,你会服气吗。如果我拿出一个证据来,我说“你服刑了三年”,“哪年因为盗窃罪,张三李四因为盗窃罪服刑三年”,这是说事儿,都不用说你是盗窃,就可以了,你是不能向我索赔的。举例,很多年前,因为一个词,我们的媒体败诉了,什么词呢,有一句话,“一场流氓殴斗开始了”
。“你凭什么说我是流氓,打仗不假,怎么说我是流氓呢”,起诉媒体,媒体败诉。这是不准确的概念性的词,一定要说事儿。最高级的词,是不准确的,就是刚才我说的,“谁极怎么怎么样”,“最怎么怎么样”。美国NBA评选超级巨星的时候,说“他是五十个最伟大的球星之一”,“最”只有一个,他不能有五十个“最伟大”。“最”只有一个,“最”也没有“之一”。珠穆朗玛峰最高峰,峰顶只有一个最高的,没有“之一”,也没有“最伟大的几个几个”,所以,那就是不准确的。
  孩子们写作文的时候,老师都鼓励他用一些极端的词,就是培养写格式化的、读后感式的。极端的词,特别是用形容词,用得特别多。动词啊不怎么会用,而且热衷于用什么呐,用一些排比啦,强化、强调,用一些感叹的词,这都是不究竟的。真正的好的语言,没有这些强化强调性的、很重的语气词,直指人心的就是事儿,实事儿。比如说,“哎呀,这个人真是个好人呐,我好感动啊”,这全是空话套话。不说他是个好人,我好感动,我只这么说,“他一个同学要换肾,他就把自己的肾捐了一个”,这比“他是个好人,好感动”要好得多,这就是说事儿,必须得说事儿。所以在媒体里,你看现在,要是有“好感动”啊,“感人”呐这样的词,这是不合格的记者。你们看新闻,仔细看就会发现,有些记者,可以说是大部分的记者,你告诉他这样,他写作的时候,他总要把学过的所有的词一股脑地往上上,最后编辑还要往下砍,说那些累赘的词,也是没有用,没有意义的。
  我举例,我们的记者,我常常告诉他们,不要用“感动”、“激动”,还有“好心的”、“坏”、“恶魔”这样的词,比如说哪个强奸犯被抓着了,他们说“这个色魔、恶魔”,这都容易产生诉讼。你举例,你就讲事儿,他某时某刻被抓着了,他强奸了,叙述过程就行了。这就是什么呢,记者他心态啊,并不是有一个好的心态,他是做为一个评判者。人家强奸了你就说人家是恶魔,就是色魔,杀人了你就说人家是恶魔,你是不能这么讲的。那个杀人犯如果有家属起诉的话,媒体就会输的。尽管他做了很多事,你只能说他做的事怎么样。我们的记者常常用这样的,特别是一些救助的稿子,你都能看到。《新京报》啦《京华时报》,大家也可以看,那都是办得不错的报纸,《新京报》是中国最好的几家报纸之一。那么,它发新闻的时候,有些救助的,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或一个老人,他受伤了,或者是身体不好,大家很同情,没有钱治病,大家要捐助他,张阿姨、李大娘、赵奶奶来捐助了,记者就会落笔这样落下来:
  “昨天,一位好心的张阿姨捐了五百块钱。”
  你不用说她是好心的,这是空话。“张阿姨来捐了五百块钱”就可以了,“一位”都不能要,为什么呢,那是累赘的,没有用的话,张阿姨就是她自己了,或者“张阿姨、李阿姨等十五人怎么怎么样”就可以了,不用说“一位、一位”,“一位”这个词可以用,但是不要滥用,没有什么意义。比如说“好心的”、“坏心的”,“狠心的爹”,有的标题就是“狠心娘三刀砍伤女儿”,就是“亲娘三刀砍伤女儿”就可以了。不用“狠心娘”,她都三刀砍伤了,你还用“狠心娘”。记者不能做一个评判者,不能做为一个居高临下的一个审判者来这么做,你不是法官,就是法官也不能用“狠心娘”这样。在我们的媒体里,大多数都要这么做,其实“狠心娘”这个啊,不好,就是“亲娘三刀砍伤女儿”就可以了。
  句子和段落应当简短,它这里有个例子,小字,“一辆轿车”那个,大家看没看到。“一辆轿车”那个,它翻译过来跟原文比,英文比出入不大,基本是准确的翻译,但是它翻译过来也不究竟,就是原新闻也不究竟。所以说,我早晨刚来的时候说,这个是70%的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是大家学习的一个范本和教材,但是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学习呢,你要从中找出它不足的地方,把它改得更好,这就是会学习。这一段有不究竟的地方,这一小结它讲的是句子和段落应当简短,但他的句子不简短,句子必须得短,抑扬顿挫,语言有节奏感,抑扬顿挫,长短参差不齐,这样的语言读起来舒服。但是它呢,句子长,不究竟,我是这么改动的,最究竟的改法是:
  “星期二”,句号。然后另起一行。“24号洲际公路”,逗号,“一辆轿车越过隔离带”,逗号,“撞上另一辆轿车并钻到一拖车下面”,逗号,“一死一重伤。”
  “星期二。
  24号洲际公路,一辆轿车越过隔离带,撞上另一辆轿车并钻到一拖车下面,一死一重伤。”
  句子和段落应当简短,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他选的,不简短。就像宋词啊,长短句好在哪儿呢,它读起来有韵律感,节奏感强,长短有波峰波谷的感觉,句子长-短-长-短这样的。那个七言诗啊,四句的八句的,读起来都很好。比如说五个字的四句,“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如果是五个字的,一千行,不好。为什么不好,他没有节奏感,没有韵律感。新闻也是,句子一定要参差起来,而且以短句子为主。我们汉语本来就是很美的语言,在明朝的时候,明清的笔记体小说,净是短句子。我们的古汉语,虽然是没有标点符号,但是它有句逗,以短句子为主。白话文改革之后,经常有很长很长的长句子,长句子本来不是我们汉语的特色,它是白话文改革的时候,把很多西方的语言方式用在汉语里面,所以现代汉语的魅力不如明清的时候,或者古汉语那种魅力。即使用白话文写作,也得用古汉语那种短句子,不罗嗦,报纸语言简捷生动的词说到这儿。
  这里主要还说了,一定要说事儿,报纸一定要说事儿,不说事儿,就不是做新闻。
  消息来源应当讲清。这个我也不说了,它这里面说的,大家看就可以了。
  我还要加几句什么呢,就是,记者语言究竟的问题,从始至终都贯穿的语言的究竟的问题。语言究竟的问题,特别是讲消息来源的时候,有的记者往往消息来源讲不清,为啥呢,他自己呀,拍着脑门,自己随便地胡写,想当然的。现在一些媒体,西方的,中国的,亚洲的,东方的,都是有这样的事发生,就是消息来源不准。再就是自己想当然地去写这个写那个,断章取义。后面我就不说了,还有报导组织严密啊,大家自己看这个。
  风格指南。53页有个风格指南。这一小结,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味道。一个苹果的风格或甜或酸;一个人的风格,或大气或精巧。风格就是它的特点。每个人写作他都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的,也算是一种风格,但是,他不会吸引人。一个媒体的记者,即使不署名,大家都能看出是他写的,这就是他的风格。风格就是自己独有的标签,这么说就行了。这里就不再讲这些东西了。所有的记者如果用一个风格来写,这个媒体张三这么写写得好,李四王五都跟着学,也就没意义了,最好开发出自己的风格。
  93页的上半段左边,“一位美国外交官星期五说,全世界被恐怖分子杀害或致残的人中,有一半多是美国人”。这句话,它在这里的评论是正确的。它说了,这种处理方式受到许多读者和编辑的喜爱,特别是写短消息时,它会受到喜爱,因为它说得准确,也没有不客观的词。但是如果所有导语都这样写,就会丧失基本的目标——吸引读者,它就很平淡。这种类型导语符合规范,枯燥乏味。就这个导语,是很不好改的。怎么改,把顺序颠倒一下,换一样说法,“被害人有一半多是美国人”,逗号,“星期五”,再逗号,“一美国外交官谈全世界恐怖行为时说”,句号。修辞这段就讲这个,把这个例子改一下,你就能感受到,不是那么的平。
  突出新闻价值里,这一段是93(页)。
  即时性,我就不说了。
  94页,接近性这一段得说。我举例,比如说在希腊首都雅典,某一个人上吊了,你可能不会觉得怎么样。如果是你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上吊了,你就会感到震动,或者有一些其他的想法,肯定对你来说,它是有冲击的,不管他跟你关系好还是不好。总之他跟你有接近性。你接近的人,接近的事,接近的地域,跟你越接近的事情,发生了,对于你来说,它就是一个重要的新闻。北京的媒体,比如说《京华时报》,它属于地方类的报纸,很多新闻,它的受众,都是北京的读者买,大多数是北京的。那么,大多数的新闻都要写发生在北京的事,这就是新闻的接近性。如果作为《新京报》,主要的精力都用在写美国、写欧洲的事儿上,北京本地的读者基本上就不太去买这个东西了。我举例,大家是各地来的,哪儿的都有,有上海、有广东、或者有哪哪,安徽合肥的报纸,如果不大量地写合肥的事,当地的民众也不会去买,就是新闻的接近性。所以说,我们从这里看到,接近性有当地化导语,尽量在写作的时候,体现出当地化,特别是在标题、在导语里,体现出当地化。接近性我就不说了。
  说显著性。显著性,特别是在新闻标题里和导语里,要体现出来,对于一些平淡的新闻,也要找出来显著的地方,比如说跟别处、别的事情不一样的地方,一定要找出不同的。不同的会产生错位,产生错位就会出现新闻。比如说台湾某地方发生地震,它地震不是很大,那么很平常,每年都要发生一些,如果记者他动动脑子,可能很平静的一个新闻,经常发生的事儿,就会变成不一样。比如说一般的大的地震,他要说死多少人,有多大的灾难,财物损失啊、救灾怎么怎么样。那么一些小地震,它也没有什么财物损失,只是大家虚惊一场,战抖了一下,这怎么办呢,他可以说,“这次地震相当于,半个原子弹的当量”。比如说广岛那个原子弹的当量。大家也不知道到底是多少、怎么样,但是他这么有一个对照对比,这个当量的能量由于在地壳深处,或者距地表多少公里多少千米,它没有产生大的危害,它有一个对比。选择一些能类比的东西,产生新奇感。
  应有多少细节。这一章里面就讲这一段,“应有多少细节”。
有多少细节,我不能肯定每一篇文章应该有多少细节好,但是,文章里不能没有细节,有细节,文章就不枯燥,它就生动。比如说,我们的媒体,写时政新闻,特别是写领导,写得都枯燥无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缺少细节,没有细节就不会吸引人。我们看一些报纸,比如说,《人民日报》也好,其他的报纸也好,严谨,然后跟着是枯燥。为什么枯燥,写领导人,它没有细节。再不就是用一些简单的,概念性的形容词,空洞的词。比如说,有什么大会,它一定要说,这个大会“胜利闭幕了”,它也不是在打仗,没有什么胜利和非胜利的这种概念。毛泽东最反对的就是八股文,邓小平也不写八股文,发现者,他是不需要写八股文的,他自己就是发现者,更能吸引人的表述,不说空洞的话,“黑猫白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毛泽东反对八股文,但是,我们媒体也好,单位也好,大多是以八股文开路,以八股文收尾。开会一定要“胜利闭幕”,没有说“失败闭幕”的。一出现灾难,哪块出现一些问题,他们就叫“负面报导”,新闻是没有“负面”、“正面”的。山呼海啸、地震,产生灾害,他们就把它作为“负面”的报导,不存在正面负面,它只是一个事实而已。
  不管是什么样的报导,都应该有细节。比如说汶川地震,救灾也好,如果没有细节,就说“谁谁谁如何辛苦、如何如何累”,这就叫没有细节,夸耀一番,夸赞一番。怎么说是有细节呢,比如说,“这个战士的手已经十个手指头都磨出血了”,“他一夜没睡”,或者“他躺在泥泞的稀泥地上就睡着了,叫也不醒。(,)身上都湿透了,雨浇他也不醒,两手磨得十指尖皮都没了”。这叫细节。所谓细节,还是要说事儿、细节就是说细微的、能够打动人的事儿。
  为什么报导领导人缺乏细节呢,这个记者把领导人,不把他当人看,把他当成木偶来看,所以就缺乏细节。他所谓细节,只有空话。比如说,全运会也好,奥运会也好,亚运会也好,有一些领导一讲话,有些记者就会写,“某某领导满面红光,神采奕奕”,这个不叫细节,这个是套话。第一个这么写可以,后来这么写就不对。如果说,记者注意的话,说,“胡锦涛主席,迈了125步,走到主席台前。”这个就是细节,这个记者观察,可以数着“1、2、3、4、5...”,这个实际是个小事儿,那么大家一看,他就会觉得很生动。或者,“胡总书记戴着一条绛紫色的领带,着蓝西装”,也不说“健步如飞”,“一步一步”,这好像是废话,“一步一步”啊,就是让人感觉他是很稳重的样子,做为一个大国的元首,“一步、两步、三步、四步...一百二十五步,来到主席台前”,没有记者这样写。只有一个不是记者的记者写毛泽东去会蒋介石的时候,挥那帽子的时候,那个就是细节。细节的事情我就不多讲了,就是什么呢,你选择能够让人能深入现场那种感觉。
  细节说完了。
  特写和人情味报导。实际上,它这个都给分开了,细节、人情味、修辞,它们是不应该分家的。它为什么分家呢,就是这样讲来,可能是感觉到更清晰一点,但是这样讲呢,又可能割裂开来,实际是不应该割裂的。我刚才讲的就是人情味报导,也是细节。新闻不能没有人情味,有了人情味,读者才会去看,才愿意看。为什么我们的报告会、英模讲演会,很多人不喜欢,特别在学校的时候,一些学生上去讲演,做作的表情,那洪亮的声音,那都是硬练起来的。“我们怎么怎么样”,就好像一个人演话剧习惯了,到市场买菜,我学不上来,大概是这样,
“哎,大娘,这个辣椒多少钱一斤呐”(注:模仿话剧腔)。这就是演出来的,他不是真实的一种人情味的体现,不是内心来的。所以我们写东西呢,要注重人情味,哪怕是枯燥的东西,也要有人情味。
  第11章,改写和后续报导。改写就不说了,后续报导得说一下。
  后续报导。后续报导就是连续报导。发生一个事,媒体之间,他们有竞争,比如说,汶川大地震,有一家电视台在第一时间,把现场时况传播出来了,那么它就占有最大的优势,它的收视率就会最高的,因为它占先了。这就(是)所谓的“独家新闻”。那些媒体,它没有占先,应该做后续报导,所以接续报导,也是在新闻中是很重要的。
  12章13章我就不说了。
  第14章这个重要一点。新闻报导的立场。
  新闻报导的立场,是人就有立场。发表的新闻,发表的评论,让大家见报,见到的文章,见到的电视节目,评论节目,都是有立场的。想让大家知道的,就是代表了媒体的立场,或者个人的立场。事实上,从最究竟的新闻来讲,媒体是不应该有立场,所谓客观报导。但是,没有媒体是真正的客观,是不可能的,位置决定了你的立场。美国的立场,它是围绕它的国家的安全、国家利益决定,为了它美利坚民族的利益所决定。记者采访也是,他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客观,但是记者最基本的要求,要接近于客观。我们看媒体培训都说,一定要客观,那是不可能的。你能客观吗,很难。接近客观是怎么回事呢,不做评论,平淡地叙述。
  比如说两个人打架,你不能说,“张三报仇把李四给揍了”,不能提“报仇”这个事,“报仇”就是不客观,你倾向他是报仇,有同情心。应该说,“张三李四打架,谁谁谁受伤”,或者“双方受伤”。张三受伤怎么样,这是说事儿,只要说事,就会客观,或者接近于客观。只要是实实在在地讲事儿,就是客观了。特别是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孩子们说话是不客观的。比如说,小学生上老师那儿告状,“谁谁可坏了”、“谁谁怎么怎么样”,他就是不客观的,用这样的语言,因为孩子嘛,这可以理解。那么我们在新闻里也是,不使用究竟的语言,就不可能接近于客观。语言必须得究竟。
  如果一个案件,有人受虐待了,或者某一个案件,贪官污吏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儿,误国误民,你义愤填膺,但是你不能把你这个义愤转化到媒体上。你只能是在里面说一些事情,这个贪官是怎么样子的,他弄了多少钱,做了什么事儿,不能说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完蛋,这个人操蛋,这个人不怎么样。用概念性的词去描述一个人怎么怎么样,这都是不公正和不公平的。他贪了多少钱就是贪了多少钱,他有几个情妇就有几个情妇,做了什么事你说就行,但是你这里一定要有细节。有一些记者,写某一事某一人的时候,总是把个人的这种爱欲或者是厌恶的情绪体现在这里,这就是不正确的。
  一个修行好的人,他写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接近于客观公正的,因为他没有个人的情绪在里面。你就是恨他,你也不能把你自己的情绪放在里面。比如说你采访战犯,这个战犯他杀了你家的人,你可以在文章里说,“我今天面对的是日本大佐,小泉一郎,”假设这么说啊,“某年某月某日,他砍掉了我弟弟的胳膊。”你可以这么写,但是你不能用你的自述来写,作为编辑的语言,编辑来说这个话,“我们的记者面对的、采访的是谁谁谁,当年这个人怎么怎么样”,这样更有震撼力。记者很平静地跟他去对话,如果记者怀着一个仇恨的心态,记者怎么怎么样,这都是不对的。很多记者还有这样的写作方式,“记者被感动了”,“记者感动得热泪盈眶”,这里你就成了一个主体了,你要是写别人的,你尽量淡化自己。高明的记者,在淡化的过程中,他自己也成了主体,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记者。但是呢,永远记住这个记者的同时,永远记住他写的这个新闻,这个事儿。那么,凡是他写的新闻,大家都是要追的。
  表现立场。有立场不怕,表现立场,就是你用平静的语言描述,就是表现立场。比如说,菲律宾前不久发生了一个绑架的事件,它的营救出现了失误也好、其他的原因也好,香港的一些游客死了,描述这件事,就是立场。你都不用谴责它,记者不用谴责,描述就是立场,公众去判断。你公正地描述,公众就会判断出来。你如果有个人的立场的话,公众有的跟记者的立场相悖,他就对你这个记者产生反感,认为你这个媒体是不公正的。
  怎么能达到客观公正,特别是有冲突双方的时候,不能听一面之词。比如说两个村庄发生了械斗,冲突了、死人了、伤人了,刘(张)家庄找你了,“记者啊,你快来吧,我们这怎么怎么挨打了,怎么怎么样”。然后这个记者去一看,义愤填膺,李家庄怎么这么差呢,把张家庄打这么样,砸这么样,烧这么样,咵咵咵写出来了,一发,这个就会吃官司了。为什么,这叫听一面之词,这是不客观公正的。怎么样呢,他听完了张家庄的,再去上李家庄,跟李家庄说,张家庄跟我们说了,那么这件事儿呢,给你机会表白,你也说说当时是怎么样子的,“他又把我们烧了多少、抢了多少,把我们这祸害成啥样儿...”。实际他俩说得都过分,只要你把他俩说的一起说出来,记者听他们说什么,放一起,大家自己判断就行了,就是必须有甲乙双方的。如果是乙方不回答,也可以,“张家庄被杀了,被砍了,我们上李家庄去问,李家庄谁都不说话,还把记者踢了两脚”,这就可以了。“李家庄不说话,踢了两脚”,就可以了,给他机会他不说,所以这就不算一面之词了。他踢你两脚,不说话,已经是表达一种态度了。
  我并不保证这个受害的村庄他说得对,我只是陈述他说得话,转述一下,这不是记者的问题,两方面都问了。但是你不问这方面,就是错误的,必须得问,一定要问,不问就错了,这就体现了公正公平的态度。即使这边人说的不对,说的是假话,你也只是转述了他的假话,而且从语言究竟的角度讲,尽量不要用“某某受害者愤怒地说...”、“某某气愤地说...”。我们的新闻媒体,每个月都会看到这样的词,你们翻媒体的时候能发现,有一些冲突的话,有一些似乎是受害者,或者真受害或者假受害,记者都要说,“他气愤地说”、“他愤怒地说”,这个很难还原现场,要有细节。或者这么说,“他嘴哆嗦着,说不出话,憋了一段时间,才冒出两(三)个字:‘他妈的’”,或者“真不是人哪”,或者“他揪着自己的头发,就跟那儿呜呜地哭”,这全是细节,愤怒啊、气愤呐,这些都不要,什么激动啊这样的都不要。现场还原,像看电影一样,写东西感受到现场的感觉。
  前面说这些跟现在说这些都是一体的,都是表现立场的方法。在什么样的文章里可以有立场呢,评论,媒体的评论文章必须有立场,纯新闻是讲事,让大家评判,让读者做裁判员。
  记者采访,第一件事想到的不一定是纸和笔。这个时代啊,不是纸和笔的时代了。
  相机。相机是第一的。
  为什么呢,你如果问不到什么的时候,也听不到什么的时候,你拍一个很有震撼力的照片,它就是新闻,哪怕是没有一个文字。某年某月某日,我在哪拍到什么了。比如说,这个人,他长了四张嘴,你拍这个照片,比一万个字还有用,你一万个字描写他四张嘴,也没有这个照片有震撼力,所以相机是第一位的。不带相机也没带笔,全凭记忆呢,那就要差一些。笔可以忘掉,本可以忘掉,相机不能忘掉。
  录音笔跟普通的纸和笔,它是占第二位的。带相机有什么好处呢。你出去拍三十张、五十张照片,你不带笔,照片,它是连续的,有年月日,没有年月日,它有些相关信息,用软件也能看出来。你会回忆到,在此时此地,我拍这个照片,场景你就会想起来,但全凭记忆全凭笔来记啊,还是你有失忆的地方。
  人接受外界的信息,百分之七十是由眼睛来的,其余百分之三十是耳朵听到的,还有触觉和其它的这个...。要记录的东西呢,大多数都是用眼睛来的,所以照片是第一位的。那么以前,在新闻教材没有谈这个问题,你们记住这:什么都能忘,就是相机不能忘。好的优秀的记者身边没有相机的时候,有一些他素描能力很强,速写能力很强,可以把现场画出来。这样的很少,但是不苛求大家这样。拿一部相机就可以啦,甚至手机都可以。
  新闻就是这样,第一时间取回来是最有用的,事情发生了很久,你再取回来,用处就不大。第一要务是拿回来图像,然后再考虑它的美感,或者它有震撼力,如果你连图像都拿不回来...有些记者啊,机械能力很强,让他摆拍某一个东西,调光圈啊,调各种...纯机械的能力很强,但他拍出来的东西很死。照片拿过来,他拍一百张,可能一张都用不上。
  有一次,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去买东西。他摆拍,让老头这么站着,站市场里面,周围都是电视什么。我说你就不能让这个老头抱一个超薄的那种电视,让他走,迈下台阶或怎么样,满脸都是皱纹,有动态的动感,他在那儿有动作。就这么摆拍,这是不好的。
  还有一些,一写某些领导,某些老总,董事长,或者大官、小官,都喜欢这么坐着,坐在老板台上,坐在班台上,然后这有个国旗,插二面国旗,放个地球仪,那全是死的,不是活的。那还不如拍这个老总啊,洗脸或者吃饭。他拍的那个是死人。
所以呢,拍照片,技术是次要的,想法是主要的。有很多婚纱影楼的,一些机械技术角度讲,他是很优秀的。要他拍活的,有生命、有活力的东西,他是拍不出来的,他只会摆拍。
  再就是,有的照片,你看的不怎么样,但是一切完了,它就是有震撼力的照片;有的照片,你看这人的一张脸,整体拍的没什么意思,你就切这两条,一下就看出是不一样了;这张报纸上就放一张图片,他自己这么大一个眼睛,可能比他放一张脸还好;就放一个手指头的指纹,很清晰,这么大个指纹,比它的这个,你们想像一下,比他的整体的一只手要好,因为指纹聚焦在一个地方,一只手是五个地方。除非他这一个手指头长的都是个蛇脑袋,有震撼力,要不就是给他一部分,要不就是不要他整体。整体分散人的注意力,这照片我说的简单点,以后呢还要讲。
  提到照片就是因为记者出去呢首先要想到要带的,相机。比如说你采访某一个人,你拿了笔,拿录音笔,录了很多东西,采访盖茨吧,你没有带一张照片回来,你写完这个稿子,就能打20分,带一张照片回来,这个稿子,你即使写得不究竟,加上这个照片,应该是七八十分就可以了。没有照片的采访,在这个时代,冲击力不够。这是个读图时代,有图有真相嘛。记者呢,出去采访,相机是首位的。
  另一个呢,不考虑自己是不是饿着,这不是虐待自己。比如说,你到某一个事发地点,或约好采访谁。下车了,即使你饿了,买东西,买巧克力买什么的,补充能量,一边走一边吃,第一步想到,要见到这个人,不要想找住宿的地方,因为行动第一。
  做记者,要记住这句话: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你预约了某一个采访对象,你还没有见到他之前,没有结束采访之前,都不能保证你能完成这个采访。只有完成了,才保证能完成。
为什么说呢,比如说,你采访这个人,你预约这个人,你到地方了,然后你找一个酒店,先把住宿的事解决了,或者你见一下朋友,反正我已经预约采访了,我没有什么担忧,这么想是不好的。去了,第一步,一定要先见到他。为什么,任何事都可能发生。如果是一个身体不好的人,他可能突然死亡,发生意外事件,你的一切,前面的功夫都白费了。你只能去采访一个死人,当然也是有震撼性的新闻,那么你只能做讣闻式的新闻,谁谁谁我去采访,他怎么怎么死了,他的生平,我本来要采访什么。
  当然,一个优秀的记者。我去采访的话,他死了,我也不怕,我会去把他这个身体,他的这个遗体,我到处拍一下,他的以前的照片,收罗一下,亲朋好友的悲痛表情,以及他的事迹,好的坏的,一些经历,我都要写出来。那么这也是一个成功的采访,但是呢,如果你,他活着的时候,你也采访了,你采访完了,他又死了,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新闻,会更好;他不死呢,更好,死了,当然不好,这不是诅咒谁。就是,我们做这个职业,要记住:任何事都能发生。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所以,第一要务要见到当事人。
  见到人以后呢,首先想到要拍照片,问事是往后的事,拍完了照片,照片备足啦,因为照片为第一位嘛,照片为第一呢,然后可以问事,可以录音啦,可以采访。拍照片放在第一位,如果你采访完了,才想起拍照片,他有急事,唉呀马上要走、要开会,马上要上飞机,那就不好办了,以后呢,你让他补,也不好办,还要用传呐,毕竟不是你拍的照片。出去采访不想自己住宿的事,先把人见到再说,拍了照片再说。
  上午有一段啊,我没给大家讲,这一段,伦理法则和诽谤的陷阱,诽谤的陷阱在五十二、五十三页,有空呢,看一看。他举例子,把医生称为庸医,把律师称为讼棍,这都是诽谤,这是用不当的词,有贬义的词,用在新闻里都是诽谤。比如说,像我们以前呢,审判某某罪大恶极啊,在新闻里也体现罪大恶极这样的词,这是不应该的。新闻就是新闻,就说他做的事就行了。或者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那时候愿意用这样的词。那么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就是你不是按法律来,是按民愤来的。民愤再大,也是依法行事。
  记者的知识背景。
  一个优秀的记者,不是简简单单地能采访、能写,而是有综合能力。他即使没学到某项专业知识,他也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易懂的语言、生动的语言描述他不了解的事物。因为记者,他采访的对象什么人都有,各个领域的人他都要接触,各个领域的一些知识呢,他没学过,也没有掌握,但是他得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出来,而且还得通俗、易懂。有些记者,写一些、采访一些专业人士,而采访出来的东西呢,写出来,大家都不爱看,枯燥无味,就是他没有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叙述。
我举个例子,这是一个编辑的例子,这个编辑呢,他写评论,他在里面要用很多引用的东西,而且引用很多外语,很多个语种,比如说希腊语,他也要引,俄语或者是英语,看起来他引了很多东西,他知识很丰富,一串一串外语字母,后面还有一个一个的外语书,中国的书,四书五经的东西,引了一大堆。他实际就是把一些引用的东西串联起来,读起来很干巴,他没有具体地解释什么,这文章是没有人看的。看来是有知识,实际这不叫知识,只是说,他知道有这么一个语言的存在,他把它放在这。知识分子呢知道,他还(要)有自己的见识与发展,知识知识嘛,有见识。他(注:例中的编辑,指死读书的人,只有见没有真正的识)都什么都不是了,那写出来的东西,你引来的东西越多,越没有用,人家不爱看。得把别人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大众的语言,让他们懂。
  一个记者,优秀的记者,就是要做得很好的话,他必须得具备这样的能力:他即是一个好的间谍,又是一个好的心理医生,还得是一个类似哲学家、生物学家、其它学科的,总之是百科全书类的一个人,不是一天两天能达到的。经过长期的磨练,因为他什么人都接触,一接触某一类人,他就要查某些资料,时间长了,他就会成为一个知识很丰富的人。那么,刚开始不行,慢慢就行。现在查资料还是很方便的,图书馆查不着,上谷歌可以查到,百度也可以查到,但是得有分辨能力。
  就像去年有一个博士,查个“卧槽泥马”那个,结果他就在媒体上讲那个来历,那是别人编的词条,他当成古代的《战国策》里面,因为那个人写得很好,就跟《战国策》那个语言,写得很究竟,文言文也很究竟,他就讲“卧槽泥马”是什么样的意思。就这个事情呢,就是说,要求记者有广博的知识,但是你们找资料的时候,不能被假资料蒙蔽了。
  记者得有综合能力,把别的资料,一个黑的资料、白的资料合到一起,就变成灰色的资料,这就是发现新东西,有综合能力。很多媒体的记者,他都是综合一些新闻消息,自己再重新加工,综合能力必须强,就是总结能力。记者的脑袋,可以这么理解,他就是像一个鱼网一样,你拽这个地方的一角,整个网都要动的。发生一件事,你的脑袋就联想到很多,纵向的、横向的。
  有些记者采访,比如说,发生一件事,这个当事人呢,比如说姓王,王某。在王某身上发生一件事,他只去采访王某,这就不对了。如果王某活着,你采访王某,只是单一的了解一些事。活着的王某,你采访完了,要采访王某相关人员。拉个网,最近的,亲友、同学、妻子、同事、上下级,再远一点,有一些结交不太怎么广,只是业务关系的,别的单位认识的,王某出事了,对王某做一个评价,一个怀念。他实际每一个人都是鱼网中的一个结点
,他发生一个事,在这个点牵一下,那些都有牵动的。
  所以采访,一发生某一件事,新闻事件,派你去采访,或者让你采访某一个人,你就要想到,他应该认识谁,或者想办法找跟他相关的人员,一定要找到,要问,那么这个人的整体的形象才会丰满。光采访一个人是不行的。
  比如说这个,你们对我的了解,就凭你们对我这样的感官,听我说,看我长什么样,你写出来,还没有意思。人家看,还是太单一了。如果每一个屋子里(的人)写我,都加在这里,一人一条,他肯定选择的侧重点不一样。大家看啊,这是一个。。。。。各角度看,就不一样了。
  我举这个例子,就知道了,如果你谈对象,你只是看她长得漂亮或者某一方面吸引住了。有一个人告诉你,这个女孩怎么样,啊,是这样的。你肯定要多打听几个人。为什么呢,想更完全地、更多地知道她的一些信息,你只问一个人,问当事人自己,肯定信息是不全的。要知道,一定要知道,更多的信息,那么,我们掌握不到全息,接近全息是最好的。所以呢,我们的记者是一个网,是一个四通八达的网,他的脑袋。
  关于采访,有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呢,我简单地说一点。比如说,有一些批评类的报道,有一些,就是他对你很提防,那么你怎么办。我举例子,以前呢,有一个人举报,说那个地方的人有违法行为。那个地方呢,它是修理手机的地方,有违法行为,那么正常的,记者要拿着相机到他那个店里要拍片子的,这怎么办呢,你去可能产生冲突。我们的记者没有办法。我说,那样,你看看我是怎么拍,我拿着录相的,我一边录相,甚至我进屋,我就拿着那个录相的东西,我都按到那个做不正当生意、做违法生意那个人的脸上。我说,这个玩意,有毛病,你这修不修理啊。他说,啊呀我们这不修啊。这个就是一个技巧的问题。
  采访啊,不能使自己受到人身上的伤害,就是采访一些,特别是所谓的负面的、一些揭露性的新闻,就得用一些手段,或者说一些方法,但这方法,不是一些极端的、坏的方法。
  再举例,你采访,你问一个人的问题,肯定要把最让人反感的问题放在后面。你采访一百个问题,九十八个都是很平和的,最后两个问题让人反感
,反正前面九十八个已经问到了,后面那两个反感,他大发雷霆也好,怎么样也好都无所谓了。
为什么说记者又是心理医生一样呢,采访对象他有很多问题和难题,内心的创伤也好,不管是一个所谓成功人士,还是底层人士,他都有他们内心隐秘的世界。你采访他的时候,你很实在地跟他讲话,会打开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会告诉你一些事情,你会抚平他的创伤。这就是看大家的技巧,怎么样去引导他说,怎么样去使他能信任你。
  刚才讲这些呢,一些采访的细节和技巧,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技巧性的问题,技巧性的问题呢,要做好,还是建立在我原来说的,一定要有自信,得有一种慈悲心。没有慈悲心的记者,他只是揭露、曝光,为了自己完成任务,赚一点钱,甚至有些人为了揭露曝光某些事,不惜造假。
  比如说北京那个纸箱子做包子的事,那就违背了一个做新闻人的基本道德。记者为了弄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他就造一些假,搞出一些假的新闻来,无非是想多赚一点钱,贪欲造成了他造假新闻。你如果没有一个慈悲心,你做记者,你就是去,似乎是为老百姓做事,揭露这个揭露那个,实际上呢,等于没做什么事。纯粹的揭露啊,不是一个新闻人应该做的,纯粹的揭露,只是什么呢,是一种偏执。做新闻的时候,就要想解决问题。
  我举例子,当年有一个人,有一个老太太,堵住温家宝,最后温家宝握她的手了,也解决她的一些问题。人家欠她的工钱,是四川的,重庆的一个老太太,那么,解决她的问题了。那么,她敢拦住总理,她就出名了,也成了中国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好像也是年度人物之一。那么大家没有想帮她解决问题,想干什么呢,都把她当成一个新闻资源来。
  实际上,成为新闻资源的人,实际就成为媒体跟公众的一种谈资。她做出这个事,吸引大家眼球,大家都要追踪她报她,而并不是切实解决她的问题。她出名之后,又上央视、各个媒体,到处追踪她,报她,结果呢,谁管她后来怎么样呢。后来她在重庆,她在重庆农村,她要养猪,当地政府对她很苛刻的,因为她丢了重庆的脸,包括贷款等一系列一系列的问题。这是帮她了,还是害她了呢,她成为人们的新闻资源,这个资源实际上是被消费了。她成了这些记者的消费品,成了大众的消费品。这些记者有慈悲心吗,没有慈悲心,所以就产生了这样的后果。老太太叫熊德明,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人记住她。
  面子问题。
  生活和采访中啊,千万不能有自卑感,不管生活是什么样的经历啊,都不能有自卑感,自卑感还是面子问题。觉得自己出身低,谁比谁低。那么北京人是纯北京人吗,没有。大家最原始可能都是农民出身,也可能是强盗出身,家里。这个,你前世可能是这条狗,那个人是条蛇,没有什么这个自卑感那个自卑感,都是一样的。你这世当皇帝,可能你做了坏事,你下一世,你当一个驴让人去骑、推磨,那都没准。出身只是一部分,轮回链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这个珠子赤橙黄绿青蓝紫,你这把紫,你那把是黄的,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现在的,这一世的事。你要有自卑感啊,就没有能力去采访,正正当当地跟人说话,就没有那种气场。
  几年前,有一个孩子非常难管,他家里有点钱,他就说我要用钱买这个,要用钱买那个,谁要不好呢,我就花钱让他离我远一点,类似这样的话,看不起别人,分别心很重,因为自己家庭条件好,有点钱嘛。我说你烦这个烦那个,希望你不喜欢的人离你远一点,那这样好不好,所有的人,全球的人,娑婆世界的人都不在,就让你存在,整个世界全给你,这个地球上的所有财富都是你的啦,就你自己存在。你看看,所有的钱、黄金、贵金属、石油,一切资源等等,地球上、现在人吃喝玩乐,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一切都归你,你干不干。他说,我干呐,什么都是我的啦,我看不见他们,我不会烦。
  我说,你喜欢什么。我喜欢看电视。我说,你自己去发电去吧,你会吗?不会。我说,你冬天冷了,怎么办。问他很多生活上的问题,我要烧锅炉啊,要什么的,我说,那是不可能的,你行吗。我不行,专业知识(不会)。我说,你要上美国看看吗。去呀。怎么去。我开飞机去,不会,没有电,也加不了油,他什么都干不了。这个时候,全世界属于他了。当你拥有这种世界,你拥有物质世界的时候,在他的意识中,他需要的世界归他的时候,实际整个世界已经抛弃他了。他寸步难行,他想吃,他并不会种地,他连各种种子都不认识,那么超市里的东西,也是有年限的,你天天吃吃成肥猪,谁给他治各种病啊,他实际上已经被世界抛弃了。
  当你放下一切,放下所谓的人间五毒带来的东西的时候,你才会拥有这个世界,你放下了,不放在眼里,你一身轻。为什么叫放下,你没有烦恼,一身轻了,你做什么,无有恐惧,当然是做好事了,无有恐惧,没有牵挂,这就是一身轻,你就不会被世界抛弃,你就是拥有了这个世界。所谓到十一法界的天人合一,就是拥有这个世界,因为你不需要它嘛。
  比如说你们必需得吃一些好一点的对身体好,我不用吃,因为我不需要用吃的这种跟它们联系在一起了。比如说缺铁,我不会缺铁,我不吃盐,身体也不会缺钠离子,我吃这个亚硝酸盐,也不会生病。亚硝酸盐是一种,科学的角度讲是有毒的东西,但实际上它是没有毒的,就你们吃都不会毒死,不会。但有些东西,科学它会产生误差的。那你放下一切,你才能拥有一切,我指这个一切,是指贪欲那种带来的一切,象那个孩子,他那种希望什么都归他,他烦这个烦那个。
  做记者呢,最高的境界就是,你得放下,不说你放下一切,你得放下面子,也就是自卑感,或者是所谓的那些自尊心。有的时候,自尊不是真正的自尊,当他缺少自信的时候,他才能有自尊。如果你拥有很多,不是指钱财,你不缺自信的话,他就不存在自尊这个问题了。
  有个专访,我刚才没讲。只是这个略微说了一点,去见人什么事情都能发生,所以首先要见到人为主。
  人物专访。采访人物的时候,最好是准备资料齐全,这是一个基本的通常的手段,准备资料一定要齐全。查一查这个人的来历,背景,他的过去,以及他的人事关系,最好是祖宗三代都能挖出来,心里有谱。这样的采访,那么去问,怎么样能跟他建立更默契的采访关系,要了解这个人感兴趣什么,不感兴趣什么。
  比如说,他喜欢抽烟,你一个劲地说,抽烟不好。抽烟本来不好,但是你就不提抽烟的事。你也可以提烟的事,你可以这么说,我最近戒烟那,总戒不掉,这么说。他可能说,啊呀,我从来没想戒,你们可以讨论戒烟的事,这样就可以进入。你可以说,某某某调查,抽烟什么寿命短啊,肺是怎么怎么样啊,这个怎么怎么样,这都可以,就他感兴趣的事进入谈话,就可以。
  那么组织这个资料必须得组织完备。甚至他身边的,他的秘书,是什么样的性格,有的时候,他相关的人员,背景,性格,来历,也都要搞清楚,这样,也有利于采访。有的时候,你见一个人的秘书,比见这个本人还要难。那么跟他秘书建立好联系呢,这是优势;如果你跟他秘书关系不好,你即使能见到本人,即使你有这个本人的电话,他的秘书毕竟天天在他身边。说一句两句对你不方便的话,那么你以后跟他的关系也不好相处。我说这完全是世俗的一个办法,但如果,分别心不重,你跟谁都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那么我在以前,在我们单位工作的时候,也经常做一些让大家不接受的事,那是为什么呢。那是我应该做的,我必须做一些让大家不接受的事,做一个反面的镜子,让大家成长。因为那时候我不能说我是谁。我做一些事情,让大家共同去提高,去反思一些事。当然,做的大多数的事都是对大家提供更正面的一些东西。需要你做坏蛋的时候,你就得站出来。我曾经跟我的上级说过,在以前上班的时候,我说,这个单位,需要我做坏蛋的时候,你就让我站出来,我就去做坏蛋。必须得有一个榜样,才会给大家以警示作用。
  稳定,太稳定,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就在世俗的角度,那么大家就会变得麻木,就像高速公路似的。你在平原上,高速公路,有一段为什么要有一个弯,就是不能太稳定,是一个直线,这样大家就会麻痹,会出车祸,越开越快。所以,再平的地方,高速公路也要过一段有一个弯道。
  自从出现报纸以来,报纸实际上已经成为人类有报纸这段历史,最准确的,我用的是极致,最准确的、最丰富的、记载最全面的一个百科全书。它比任何的历史书都要全面和丰富。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媒体的合订本,比如说《北京晚报》,它里面既有社会新闻又有时政新闻,又有其他的广告,各种广告。它有时代的特征,每一年出现什么事,穿什么衣服,有什么照片,发生什么事,在媒体里报纸记录是最全的。你都能找到当年发生的事儿,包括政治变动啊,政府的变动啊,国际国内的事情,所以报纸是最好的百科全书。真正的百科全书就是报纸,这个是新闻教材里面没有的。
  你们记住这个话,你查很多资料,30年前、50年前、100年前的事情,还是要找当时的报纸。查某一个事情从当时的报纸里查是最可能查到的,问某一些人,查找某些著作都很困难。比如说他们有的看姚明的这个年龄,有的说姚明年龄是不是造假了,一查那年的《新民晚报》,一个记者写得,姚明的父母生个孩子,姚明,怎么怎么回事,什么时候发的这个新闻,怎么回事,一看一目了然,那么一切谣言都止于这个新闻的回放。
  很多人都说,一些研究者都说,纸媒啊,这叫纸媒,书和报纸,杂志都是纸媒,固体形态的纸媒,纸媒会被互联网替代,会被光盘替代,会被一些芯片替代,因为一个芯片装的内容可能就是全世界图书馆的内容都可以装进去。那么,这个能被替代吗,永远不可能替代,因为最简单的东西,越有长久的保存价值和使用价值。我举例子,你有最好的电脑,你有一个光盘,压缩的光盘,假设你装了全世界的图书,你到非洲丛林里,你带着这个光盘还要带着你的电脑吗。现代的机械,现代科技是没有用的,你还不如背着一箱的书去了,为什么,没有电,也不用开机,也不用怕光盘坏,只要书存在,这些信息都在这里头存在。所以,它永远不能被互联网代替,纸媒永远不会被互联网代替。
  大家看互联网这么多的新闻是哪来的,纸媒来的,纸媒第一,互联网信息是全世界各地纸媒传递到互联网上的,而且大多数的网站,都是跟纸媒签有协议的,所以纸媒是永远存在下去,只要我们人类不灭亡,它就会存在下去。纸媒有一个什么好处呢,你看目录,可以随便这样翻过来翻过去,而且对眼睛还有好处。电脑它可以储存很多东西,找起来没有这么容易的。特别是电视节目,你看完今天,你明天你想往回倒转,你想找是很困难的,除非它给你做成某一个文件。所以说,一些理论家、研究者,他不从使用的角度去考虑,他说不究竟的语言,就说互联网这么发达,它这么先进。所谓的先进是它使用的效率,大家联系之间的效率。但是这个(注:指纸媒)不代表落后。有的枪,有的武器,设计得很精美,用起来也很好,但是在特殊的条件下,比如说寒冷的条件、过分炎热的条件,它就不能用了,它就不如普通、老式的一些枪,机械构造简单、零件少。零件越少的东西,是越好用的东西,越能长久。这(注:指纸媒)就是零件最少的东西。我们的电脑零件多,我们的电子读物零件多,但是它需要的是电源,需要我们这个人有一个好一点的眼睛。一到没有电的地方,或者是你没电了、充不了电,你就不能用了。
  写新闻标题呢,跟写新闻是一样的,最起码的要求、基本的要求是语言究竟。语言究竟、简洁、生动,直接指出问题。好的标题,让人一眼就记住,而且挥之不去。标题呢,字数越少越好。
  380页这个,它有个例子《为酿造而狂》,它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例子,让大家觉得这个标题很好。你们从“为酿造而狂”这句话,往后看副标题,还有这个导语,它(指教材)说它(指标题)好,你感受得到了吗,不好。它是平淡的、没有味道的,而且呢,不客观,这个导语不客观。我讲一讲,为什么是平淡的。《为酿造而狂》,我们能想出套话,为什么而狂、为什么而狂,如果能想到套话,就不会真正地吸引人。“为酿造而狂”这句话生硬。要不你就大开大合、大气磅礴,要不你就温情脉脉,要不你就俗就俗到底,做到极致。不上不下,是做媒体、做标题、写文章,最不可读的都是这样不上不下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只有走两头儿,或者雅到极点或者俗到极点,或者大气到极点或者小气到极点。
  那么我给它改一下,《为酿造而狂》这个主标题,我要改成口语的话,就像我告诉你什么。口语虽然也是大家都要说的话,但是很亲切,还会让大家感到惊讶。我也是用了五个字,但是我加了个标点符号,是双引号。《酿酒师“疯了”》,就像“老赵啊,那酿酒师疯了”。《酿酒师“疯了”》,“疯了”要做个双引号,它是主标题。这个《酿酒师“疯了”》呢,这个标题能达到80多分,或者是,再多两个字的主标题,这样说,很平静的说,《采访“疯狂”酿酒师》,这个有身临其境之感。记者采访“疯狂”酿酒师,“疯狂”也要引上,《采访“疯狂”酿酒师》,很平静很平淡,但是会直指新闻的——这个酿酒师是怎么样个疯狂法,因为“采访”两个字,这个有身临其境之感。很多新闻,好的新闻,它就直接用《采访谁谁谁谁谁》。《采访“疯狂”酿酒师》呢,是90分的标题。它们都比《为酿造而狂》要好。一个是它不生硬,第二是,它并不像“酿造而狂”这么空洞。“酿造而狂”它空洞。酿酒师,是直指一个实体酿酒师,“疯了”也是这个实体怎么样。所以《酿酒师“疯了”》,它能达80分。它写的还是说事儿,《采访“疯狂”酿酒师》也是说的事儿,记者去干什么事儿了,采访谁了。
  标题要实。标题实,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实在是无法实下来的话,一定要虚,虚要虚到极致。虚到极致,我举例子啊,如果出这么个标题,你实在没法用实的去指出某一件事儿,用虚的说,大标题报纸头版头条,“不行啦”逗号,“咚”,一个口字旁加个冬天的冬,再一个感叹号,这一行标题,《不行啦,咚!》,《不行啦,咚!》,《不行啦,咚!》,你这三行,实际啥都没说,就是引起大家的注意。为什么这个标题要用这样,这就是虚到了极点。
  我刚才说啦,《为酿造而狂》这个改成《酿酒师“疯了”》,或者《采访“疯狂”酿酒师》,这做主标题。那么它原来的副标题是《对啤酒的成功和热爱让酿酒师布洛克&瓦格纳辛勤忙碌》,这是一句话。这一句话呢,文字多、长、没有节奏感,而且属于很平、平淡无味、程式化语言。你们能感觉出来它这种程式化语言,能不能感受到。(众人答:能。)能感受到。怎么改的呢,副标题是,直接就说实事儿,《忙碌的布鲁克&瓦格纳》,他很忙。第一个是《采访“疯狂”酿酒师》嘛,那么副标题就很短,《忙碌的布鲁克&瓦格纳》,看他每天是怎么忙碌的。这个呢,也是说事儿,很平静的介绍,一下就进去了。
  导语。导语是三行。“这是一种烧焦糖的气味儿,一种让人反胃的木头味儿,直刺你的鼻孔并挥之不去”。看,“这是一种焦糊的辛辣的味道,实话告诉你不是非常好闻,这是一种只有真正的酿造师才喜欢的气味儿”,这是不客观的。你们从中能感到它不客观的,很多记者主观的东西,我就不讲它为啥不客观,你们自己感受就能感受到。真正的酿造师,不应该记者自己说“只有真正的酿造师才喜欢”,“真正的”这样的词在这里,不能记者自己去评判。其他不客观的前两行,净是记者的主观的东西。那么“实话告诉你不是非常好闻”,那么他不喜欢,这个记者不喜欢,不等于其他人不喜欢,或者说“实话告诉你我不喜欢”,记者不喜欢这种味道,或者直接都不用说“实话告诉你”,就“记者不喜欢这种味道”,就可以了。它这个不客观的呢,我给改成这样了,也是一句话,导语:“此味记者反胃”,“味道”的“味”,“从此”的“此”,“此味儿,记者反胃,酿酒师喜欢”,就可以了。我不说“真正的酿酒师”,就“酿酒师喜欢”,或者说“酿酒师瓦格纳喜欢”,都可以。“此味儿记者反胃,酿酒师喜欢”,也不说什么味道,这没有必要。你在这里面,直接写就可以了。
  所以它这个标题呢,导语和副标题都是不成功的。你们自己可以演练,想出更好的。还有第二个他认为是好的标题,“玫瑰是红色的”381页,“婚姻是蓝色的,爱情远不仅仅是说我愿意”。《玫瑰是红色的,婚姻是蓝色的,爱情远不仅仅是说我愿意》。这个是虚的标题,没有指事儿,它既空洞,又啰嗦。不是不让取虚的标题,它这个虚的没取好,似乎是很浪漫,但是呢,又空洞又啰嗦。虚是一种空洞,但是你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说你们看到这个标题,《玫瑰是红色的,婚姻是蓝色的,爱情远不仅仅是说我愿意》这几个字,这个标题在媒体上你们不一定会喜欢,让你们说这样的话也能说出来。很多小孩聊天中说出来比这精彩的话,很多很多。这个是很空洞的,他拿的这个,书里面作为标本来讲,实际上已经是很落伍了。或者是它改成什么呢,这三行就改成一行,《我愿意不是爱情的全部》这是90分多一点的标题,或者是《我愿意只是口头爱情》,只是嘴说的嘛,这个呢也是空洞的。我说的这两条也是空洞的话,但是这个空洞的话比它实一点,能指出来事,虽然不是具体的事,它表达了,或者说是它反映出生活和爱情是怎么回事,嘴上的和实际的是怎么回事。
  头前儿这两个例子,他都举的是正面的例子,但是不究竟。所以呢,也要把它当成反面的例子。第三条,它是反面的例子。它举这个例子,做反面是正确的。《旅行需要自愿者》,就这么一句话,这么一个观点,实际上也没有实际的事儿。它(注:指该教材)说了,什么旅行,在哪儿,需要多少志愿者,它(注:指标题)都没有说明白,那么它是不究竟的。它这个例子作为反面教材。它(注:指该教材)指得对。
  在381页的最下面,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个呢,是美国的一家报纸,做标题遵循的准则。那么,我们看,第一条是:要让标题言之有物,不写空洞的标题。这是对的。这个是正确的。标题不能以动词开头,这个是不对的。我举例子啊,这个标题,我说一个可以动词开头的。《打死周老虎,三村民自首》,这标题呢,如果把“三村民自首”拿前面去,就没有“打死周老虎”放到前面好。所以,“打死周老虎”,这个“打死”,打虽然是动词,那么“打死周老虎”放到前面好,“三村民自首”,因为“周老虎”的名声非常大,就是谁能引起重视,谁更能引起重视,谁就要放到前面,所以《打死周老虎,三村民自首》,那么动词还要放在前面。所以它这条是不对的啊。
  它最后,这句话也是正确的:报社告诉改稿编辑,如果能使标题做得更精彩,就可以打破这些准则。所以,它这些准则,只作为参考作用,因为内容大于形式。到后面,这三行说得对的:做标题并不可以随心所欲。有的时候你随心所欲,搞得很花哨,似乎是搞得很好,但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也是不行的。最好的标题是短而实的标题,短而实。如果这样做不到呢,就得往其他的考虑。
  标题的写作原则。它这里面列了二十条,383页,有二十条啊,这二十条呢,是基本要求,但是像这本书前面说过的,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打破这些要求。它这里的第六条,可以划掉,不能受它这个约束,什么是特写式的标题,什么是消息式的标题,没有必要分得这么清楚。你看,它这个要求,跟前面那个报纸的要求就不一样,它这第七条是:每个标题都应包含一个动词,前面那个就是不许用动词。
  它这第五条:不要用费解的、混乱和含混不清的标题,就是要有实事儿。标题呢,要有实事儿,最好呢,有人情味是更好的。我举个例子,人情味儿啊,比如说政府,北京政府要打狗,不让养狗了。比如说,12月25号狗全部清理掉,杀狗杀光,标题《12月25日打狗》,副标题这么一百万条狗怎么怎么事儿啊。从这个法规来说,是不许养狗的,对环境啊都不好,净狗粪到处啊,说政府怎么怎么样打狗了,它就是很生硬的标题。如果有人情味呢,或者说有狗情味儿,说《北京一百万条狗喊救命》,就会勾起人们对打狗这个行为的不满,这个就是有人情味,他有感情的成分在里面。《北京一百万条狗喊救命》,这一个标题就够了,这些狗就是束爪待毙啊,或者是怎么样。就是你用什么样的标题,就能反映你一个立场。你如果认为打狗是很应该的,就是《这些狗全该杀》。
  它这里面的第八条,标题一般要用主动语态,不用被动语态,这个话是对的。被动语态是什么呢,谁谁谁被怎么样,谁谁谁被怎么样,但这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殊的时候也可以打破这个,陈海龙被骂,这个是被动语态,骂陈海龙这个就是主动语态,那么一般的用主动语态多。被动语态特殊情况下有用,现在就不举例了。
  第九条不用拘泥于他。
  第十条标题要使用生动鲜活的语言,避免呆板和陈腐的文字。就像我刚才说那个一百万条狗喊救命一样,如果说政府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样要打狗,这个呢就不生动不鲜活了。
  第十一条,标题中的文字不要重复出现,这个特殊情况是可以的。比如说,这个虚的标题。虚的标题,我们可以用四行标题,大的黑体字,第一行俩字,“不行”感叹号;第二行还是,“不行”感叹号;第三行还是,“不行”感叹号;第四行“副省长只是说不行”。前三行是强调,大家不知道谁这样的不讲理,或者谁这样的霸道,最后“副省长只是说不行”。那么如果说“副省长只是说不行”,这个题也算究竟了,但是没有前面那三行的强调,它这种感觉就没了。有的时候重复是必要的。
  不使用方言这个啊,也得看情况。如果你是地方报纸,你是福建泉州的,就可以用福建泉州的方言,福建泉州的报纸嘛。
  来给大家看一看中国现在的媒体的一些版面,有的是广告版面,大多数是广告的版面,广告设计版面。但是广告实际是新闻的一种,广告是另一种新闻。新闻是告诉大家一个信息,广告实际也是告诉大家一个信息,我们要卖什么,我们新出品什么,我们要介绍什么,搞什么活动。实际广告就是新闻的一个别类。新闻是一颗大树,广告是新闻大树上一个枝丫。新闻是信息,广告也是信息。比如说没有媒体的时代,没有媒体的时代新闻是什么,大家口头相传的消息。对于一个猴子来说,那个果子成熟了,红色的果子,还有它的香味,就是它的新闻,传递这个信息,他要吃了。对于一个公猫来说,一个小母猫在那发情的叫声对于它来说,就是它的新闻,就是那个母猫的广告,她要发情了,这个公猫就去谈恋爱去了,就是这样子。没有媒体的时代或者是你身边没有媒体,你也能看到新闻。你在街上走,看到这个地方发生一个事,你直接看到了,不是你写的新闻,你看到了这个新闻事实的本身,那就是新闻。你看到这个店有店庆,他发的广告在那做宣传,那也是新闻。所以新闻无处不在,一切皆新闻,各取所需。我说这些在新闻教材里是没有这些东西的,这些都可以记下来。(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曙光贪了多少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