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为了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做了下表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的实验,请将探究方案填写完整。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初中化学 COOCO.因你而专业 !
你好!请或
使用次数:21
入库时间: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
为了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
请根据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⑴&&&&& 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
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 ~ 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有&&&&&&&&&&&&&&&&&&&&&&&&&&&&&&&&&&&&&&&
⑵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⑶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理由是&&&&&&&&&&&&&&&&&&&&&&&&&&&&&&&&&&&&&&&&&&&&&&&
(1)氨水能合酚酞变红色
(2)无色酚酞变为红色,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无必要,第一个实验中就有蒸馏水,已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为红色。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试题答案和解析,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搜索功能。百万题库任你搜索。搜索成功率80%某同学在研究分子的性质的时,做了个实验在一个小烧杯里放半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烧杯。观察到水中品红消失了,说明了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某同学在研究分子的性质的时,做了个实验在一个小烧杯里放半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烧杯。观察到水中品红消失了,说明了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其他回答 (1)
分子不断运动着
等待您来回答
化学领域专家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能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设计(注:图中部分固定装置省略,由分液漏斗滴入内置试管的液体量如图所示).(1)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浓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2)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硫酸,与碳酸钠充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SO4+Na2CO3═Na2SO4+H2O+CO2↑.①通过仔细观察,两条试纸发生的变化是____,②乙同学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此他认为以上实验现象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次是____.③乙同学认为此装置还可以验证以下实验结论,请将实验操作填入下表:
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您正在使用低版本的IE浏览器,它太古老了,既不安全,也不能完美支持乐乐课堂的各项功能。请升级到最新的Chrome、Firefox或最新版IE浏览器,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
& 酸的化学性质知识点 & “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能够提高学习化学...”习题详情
92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7.3%
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能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设计(注:图中部分固定装置省略,由分液漏斗滴入内置试管的液体量如图所示).(1)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浓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2)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硫酸,与碳酸钠充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SO4+Na2CO3═Na2SO4+H2O+CO2↑.①通过仔细观察,两条试纸发生的变化是①试纸由下至上依次变红,②乙同学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此他认为以上实验现象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次是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③乙同学认为此装置还可以验证以下实验结论,请将实验操作填入下表:
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能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设计(注:图中部分固定装置省略,由分液漏斗滴入内置试管的液体量如图所示).(1)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通过试管中氨水与酚酞溶液分离但能变色考虑;(2)①根据分子运动的特点考虑;②根据实验现象考虑;③设计实验只要能验证所提供的性质即可.
(1)氨水与酚酞溶液分离,一段时间后酚酞变红说明氨水进入了酚酞试液中,所以证明了分子的运动;(2)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先聚集在底部所以试纸要从下向上变红;②由由下向上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使石蕊变红说明有酸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③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只要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即可,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只即将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入二氧化碳中,看是否变色即可. &故答案为:(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2)①试纸由下至上依次变红②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③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支管口,木条熄灭.
将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入锥形瓶中(或支管口).(合理给分)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分子运动实验的设计方法,二氧化碳性质实验验证方法.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能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设计(注:图中部分固定装置省略,由分液漏斗滴入内置试管的液体量如图所示).(1)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能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设计(注:图中部分固定装置省略,由分液漏斗滴入内置试管的液体量如图所示).(1)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主要考察你对“酸的化学性质”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知识点的认识】酸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如下五个:1.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变色情况可以简记为:“石红酚无”. 2.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起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只有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位于氢后的金属却不能.例如,常见的镁、铝、锌、铁、铜五种金属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具体的现象、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表所示. 3.酸能跟金属氧化物(即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分别与盐酸、硫酸反应,具体现象、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右表所示. 4.酸能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Ca(OH)2+2HCl=CaCl2+2H2O、Ca(OH)2+H2SO4=CaSO4+2H2O、H2SO4+Ba(OH)2=BaSO4↓(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2H2O.5.酸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例如,H2SO4+BaCl2=BaSO4↓+2HCl、HCl+AgNO3=AgCl↓(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HNO3.有时生成的新酸不稳定,会继续分解;例如,CaCO3+2HCl=CaCl2+CO2↑+H2O、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另外,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用途、中和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物质的推断和鉴别、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酸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反推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后四个化学性质(包括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和用于金属除锈的用途等,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酸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六点:1.酸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不同的酸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氢离子.2.酸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时,显色的物质是指示剂,而不是酸溶液.3.根据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和盐酸的挥发性,可以推断出实验室里制取氢气时,应该选用锌和硫酸反应为好.4.根据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盐酸、硫酸反应,不难推出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来除铁锈;反过来亦然成立.也就是根据“性质用途”的关系来巧记这类知识,将会是事半功倍的!5.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一般都要用指示剂酚酞试液来帮助判断反应是否完成.也就是,事先在碱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使溶液成红色),然后再慢慢地向其中滴入稀酸溶液,边滴边振荡(或搅拌溶液),直到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6.根据酸能与碳酸盐(即含有碳酸根的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结合反应速度的快慢(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反应太快,常被用作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和生成物的溶解性(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上,使反应慢且不连续,甚至会中断),可以推断出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时,应该选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为好.
与“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能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设计(注:图中部分固定装置省略,由分液漏斗滴入内置试管的液体量如图所示).(1)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相似的题目:
将相同质量的铁、镁、锌、铝四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完全反应后,生成H2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菁才中学初三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非常善于学习,他们对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其中不正确的是&&&&在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则该溶液肯定不呈碱性将少量稀盐酸滴在某固体上产生了气泡,则该固体肯定是金属在某无色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产生了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这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在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这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物质X可发生“X+酸→盐+H2O”的反应,则X可能是&&&&FeCO2H2SO4NaOH
“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能够提高学习化学...”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能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设计(注:图中部分固定装置省略,由分液漏斗滴入内置试管的液体量如图所示).(1)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浓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2)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硫酸,与碳酸钠充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SO4+Na2CO3═Na2SO4+H2O+CO2↑.①通过仔细观察,两条试纸发生的变化是____,②乙同学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此他认为以上实验现象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次是____.③乙同学认为此装置还可以验证以下实验结论,请将实验操作填入下表:
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能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设计(注:图中部分固定装置省略,由分液漏斗滴入内置试管的液体量如图所示).(1)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浓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2)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向内置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硫酸,与碳酸钠充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SO4+Na2CO3═Na2SO4+H2O+CO2↑.①通过仔细观察,两条试纸发生的变化是____,②乙同学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此他认为以上实验现象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次是____.③乙同学认为此装置还可以验证以下实验结论,请将实验操作填入下表:
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相似的习题。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熟石灰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提出问题]这瓶熟石灰粉末是否已经变质生成了CaCO3?[进行猜想]猜想一:熟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猜想二:熟石灰部分变成了CaCO3.猜想三:熟石灰没有变质.[设计实验]该小组同学对猜想一设计了下列探究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表中相关实验内容.
①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③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
猜想成立[反思与应用]①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可参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步骤②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②熟石灰变质是由于的缘故.在初中化学我们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举一例)等具有这样的性质,因此象熟石灰这类物质在实验室应保存.
提 示 请您或[登录]之后查看试题解析 惊喜:新手机注册免费送10天VIP和20个雨点!无广告查看试题解析、半价提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图所示是小宝同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