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成自然为自然日记有关学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81页免费3页免费2页免费5页¥3.003页免费 2页免费6页免费2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5页免费7页免费2页免费43页免费2页免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精​品​资​料​全​集​分​享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养成好习惯,学习顺其自然
发布成功!
扫描二维码,下载手机客户端躺着也能逛圈子,发帖回帖更方便
蕾蕾&&1岁11个月小女生
这几天虽然生病了,身体不舒服,但是心里还是蛮开心的,因为宝宝又进步了很多!
&&& 宝宝一周岁之前,是由我和我父母带,我每天没事做,就抱着宝宝说儿歌、念唐诗或者唱歌给她听,有时看到什么就和她说,其实我不是想教会她什么,只是想和她多说话,也就不管她听懂听不懂啦!但是在生活上,我希望她能从小养成好习惯,所以让她早睡早起,吃饭按时,不拖拉,不可以边吃边玩,有时也会给她一些玩具,让她自己单独玩,学会自己独处。当时是看不出有什么效果,现在已经慢慢能感觉出她的一些好习惯了。 &&& 宝宝一周岁以前家里是贴的挂图,没买过书,快一周岁的时候,我给宝宝买了三本大书,书里有物品,儿歌,唐诗,汉字等等很多东西,宝宝很喜欢,有时让我们给她说,有时自己拿着书看,接着我又给宝宝买了十本故事书,就是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书,比如《三只小猪》、《丑小鸭》、《***》、《小兔乖乖》、《狼来了》、《小猫钓鱼》、《龟兔赛跑》、《猴子捞月》、《拨萝卜》和《守株待兔》。不到一个月,宝宝已经认识了全部的书,期间我通过婷婷妈得知美赞成活动,弄了三套美赞臣立体书,后来我又听了婷婷妈的推荐给宝宝买了一套《小熊宝宝绘本》,我们给宝宝讲过之后,宝宝就会自己拿着书,看图说故事了。现在每天早上起床之后,晚上睡觉之前宝宝都要看书,养成这个好习惯让妈妈我很开心。 &&& 第二个好习惯是吃饭不拖拉,不挑食。我家宝宝因为我产后奶水胀回去了,从小是混合喂养,两个多月我们就喂她吃香蕉,给她喝米汤加牛奶,能吃辅食了,经常弄些山芋啊,南瓜之类的煮稀饭给她吃,另外把芝麻、核桃和杏仁磨成粉,每天喂一勺,一周岁之后给她喝酸奶,有时上火就给她喝菊花水加点蜂蜜,所以我家宝宝不挑食,蔬菜肉鱼都吃,不过最喜欢吃豆豆!(那天带她出去玩,看到人家碗里有豆子,她对我说,&叔叔碗里有豆豆&,人家听到了,觉得她好可爱,就喊她,&你过来,叔叔给你吃&,我赶紧把她拉走了!) &&& 第三个好习惯是自己可以单独玩,不要大人陪。这个习惯可能有的妈妈会觉得不好,因为小孩子是要大人陪着玩的,不过我的想法是小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和要求,给她自己独立的空间,让她自己玩,也有助于她的成长,毕竟人生的道路上有些时候是需要她自己一个人面对的!
&&& 原来我总是担心宝宝说话太少,这样不太好,虽然我从来不刻意的去教她学什么,但这几天发觉她不仅把我以前和她说的那些儿歌,唐诗自己念出来了,还学会了唱巧虎里的歌!看来养成好的习惯,学习就变得容易起来!鲁院学习日记    高 鸿    知道我要去鲁院学习,周萱璞告诉我一定要写日记。曾经有过这样的习惯,隔断许多年了,如今重新拾起。    日
晴    1、在路上    连日降雨,西安的气候非常温顺,温柔得都有些不像西安了。想想北京的纬度毕竟在关中之上,因此收拾行李的时候就多加了几件衣服。  没买上卧铺票,只好坐在硬座上等天亮。好久没受过这样的罪了,至少是这几年,每次到北京都是坐飞机往返的。对面年轻女人带着孩子,夜深了,孩子不停地哭闹,我的心情一点点地坍塌下去,真想找个地方把自己埋了。年轻女人似乎感觉到了大家的愠怒,抱着孩子走进过道。孩子开始撒尿了,女人丝毫没有躲避,静静地由儿子把她浇得精湿。这一点,我想只有母亲才能做到。  心里于是一阵感动。  浑浑沉沉一夜,好容易盼到天亮。似睡非睡中,火车越过石家庄,越过保定,进入北京。由于晚点半小时,出站后已是艳阳高照。走在大街上,太阳火辣辣的,很有力量。按照通知书上的地址来到东八里庄,却怎么也找不到鲁院。长袖衫像火龙衣黏在身上,渍得人难受。按说这座城市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九三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一年,其后几乎每年都要来几趟。问路边报刊亭的老大爷,他非要让我买一份北京地图,才肯给我说。我不要北京地图,但拉着行李厢就是找不到,于是又问一位老大娘。老大娘说你买一份北京地图,便宜,两元钱,我带你去。我拿出两元钱,老大娘用手一指:幼儿园旁边就是!抬首望,果然在阔气伟岸的幼儿园建筑旁有一个很普通的大门,门上镶着鲁迅文学院的牌子。  门卫拦住了我,我说是新学员,他于是要看通知书。我说通知书在包里,拿出来挺麻烦的。门卫问了我的名字,然后在名单上找到后,放我通行。  院子不大,但植被茂密,曲径通幽,感觉很安静。楼前挂着“欢迎新学员”的横幅。一楼报到后领了钥匙,我的房间在208,单间,不大,但里面卫生间、电视、电脑、空调、衣柜、办公桌椅应有尽有。午后的阳光罩在窗台上,火烧火燎,与西安最近的安详形成鲜明对比。桌子上放着学员的名单,名气大的有巍微、卢一萍、黄孝阳等人。巍微上过几次小说排行榜,荣获鲁迅文学奖;卢一萍经常在《小说月报》上能看到;黄孝阳在天涯认识,他的网名叫“一人”或“一人孝阳”,只是少有交流。隔壁的周迅热情地打招呼,相互交换名片,他发现我的陕西工艺美术大师时,有些吃惊地说:“搞工艺很赚钱啊,你有这么响亮头衔,为弄文学?”这个话题很多人问过,包括《文化艺术报》及西安电视台等媒体,我感觉很无奈。周迅是一名摄影家,国家一级作家,很有实力。杜文娟从拉萨飞过来,一时倒不过来,软塌塌地坐在椅子上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她把电脑弄好。  打开电脑,搜索“鲁院、高鸿”,除了咸阳职院的新闻,意外地发现日的一个帖子,是山西作家李俊虎在鲁院的学习日记,后面竟然有我的回复:“欣赏了。一直对鲁迅文学院非常向往,现在看来,这辈子可能没有机会了!”  时隔三年,没想到我却来到了这里。  看来当时的心情是十分颓废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期待添加!
  欣赏了。一直对鲁迅文学院非常向往,现在看来,这辈子可能没有机会了——东施效颦下呵呵:)祝贺,期待更多精彩:)
  作者:眉山周闻道 回复日期: 13:28:03 
      期待添加!  _______  谢闻道兄。我会坚持下去的。
  作者:宋长征 回复日期: 14:04:04 
      欣赏了。一直对鲁迅文学院非常向往,现在看来,这辈子可能没有机会了——东施效颦下呵呵:)祝贺    ——————————  见笑了,呵呵
  有些人本来写的还可以。  但从鲁院学习回来后,我发现写的越来越差了。    希望你是例外。  花党的钱,喝党的奶,但要自己的东西。
  作者:黄海 回复日期: 15:22:42 
      有些人本来写的还可以。    但从鲁院学习回来后,我发现写的越来越差了。        希望你是例外。    花党的钱,喝党的奶,但要自己的东西。  ——————————————  希望我是例外,呵呵。  
  祝贺:)  这一期的鲁院学习班,安徽的作家是苗秀侠老师吧,请代我问好:)  
晴  2、开学典礼  上午九点,开学典礼正式开始。主席台上,在“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大红背景前面,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党组书记李冰、副主席高洪波、何建明、书记处书记杨承志,鲁迅文学院院长张健、副院长白描等领导就坐。铁凝主席进场后和每一位学员亲切握手,会场里一片掌声。阅读过她的许多作品,也多次在照片上看到过,但眼前的铁主席显得比照片上更漂亮。她仪态端庄,感觉非常干练,年轻。诗歌节的时候铁凝来陕,我曾专程买了她的书想签名,无奈时间仓促,留下遗憾。这次一定要合影留念,想来也是许多学员的心愿吧。  开学典礼由白描副院长主持,张建院长讲话。张院长说,鲁院有着光荣的传统,几十年来,培养出许多国内一流的作家,鲁院是中国作家的摇篮。再过一个月就是鲁院的六十华诞了,你们鲁十四有幸见证这一光荣的时刻,可喜可贺。希望大家在这里学习愉快,取得好成绩!  接下来是学员代表发言。《长城》期刊副主编刘建东说鲁院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学府,是众多作家向往的地方。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我们也做好了收获的准备;来自解放军二炮的学员代表辛茹是国家一级作家,有着30年的军龄。辛茹说,鲁院是我一直梦想的地方,今天有幸来这里学习,我一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与大家共同进步!授课老师北师大博导张教授说,来鲁院学习的学员,许多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全国享有盛名,因此每一位来鲁院授课的老师都觉得很荣幸。作家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思维方式与普通人不一样。文学创作不可传授,但知识是可以传授的。鲁院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文学的机会。突然想起昨晚看李俊虎的博客,有李建军博士的授课。建军是我的同乡和同学,也是要好的朋友,希望他能来给我们讲课。  开学典礼结束后,学员与领导合影。合影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与铁凝主席合影,铁主席很热情地一一满足大家的意愿。合影结束后,白描副院长到每个房间看望大家,当看到我名片上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时,他激动地说:“我们是真正的老乡啊!”咸阳人杰地灵,前任院长雷抒雁也是咸阳人。  下午是学前教育,新学员相互认识。  
    作者:项丽敏 回复日期: 17:07:23 
      祝贺:)    这一期的鲁院学习班,安徽的作家是苗秀侠老师吧,请代我问好:)  ——————  是的。一定转告你的问候!
  开学典礼开学典礼
  俺也想到鲁院去学习,但这辈子不可能了。
  北京飘过几年,可惜未能在鲁院门前路过,遗憾……  先生有此机会,幸事!
  :“欣赏了。一直对鲁迅文学院非常向往,现在看来,这辈子可能没有机会了!”  _____________  有些事,你看淡了,反而机遇就来了。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关注:)
  祝贺  :)
  祝贺:)
  欣赏了,继续!
  祝贺~~:)
  一直对鲁迅文学院非常向往,现在看来,这辈子可能没有机会了!  ——————————————————————————————-  咋没机会呢,人人都有机会,都可以在大门口崇拜一会儿!嘿嘿!
  欣赏。
  问好。  
  学习了。希望有机会去看看
    日
晴    3、周晓枫的颠覆       几年了,已经习惯了被别人关注——回到延安,回到富县,回到咸阳,回到西安……呵呵,突然一下子觉得自己很伟大,拥有这么多的故乡。“——回来了。”一句普普通通的问候,让人心里暖暖的。“茂才回来了!”这是乡亲们的问候;“高鸿问来了!”这是延安同事们的问候;“回来了。”这是西安亲友的问候;“高老师回来了。”这是咸阳职院师生们的问候。也许,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来到深圳,来到北京,来到威海,同事们都会这样问候。这不,我又回到北京了。    然而这一次没有人这样问,也不会这样问。往昔的同学都已离去,原来的学校已经被清华兼并,很长时间了,我跟他们都失去了联系。走在鲁院的楼道上,大家相见会心地一笑,问一句:“从哪里来?”50名同学中,在全国影响很大的毕竟不多,但也都不是吃素的,至少,他们都是中国作协会员,在各省市有一定影响,出过书,发表过为数不少的文章。看鲁院的简介,马烽、邓友梅、玛拉沁夫、梁斌、蒋子龙、叶文玲、叶辛、王安忆、高洪波、朱苏进、张抗抗、莫言、张平、邓刚、毕淑敏、陆天明、周梅森、王旭峰、余华、刘震云、迟子建、柳建伟、周大新、关仁山、范小青、孙慧芬、秦文君、叶广芩、谈歌、红柯等浩若星辰,许多都获得过茅盾文学奖。新生代作家代表衣向东、丘华栋、温亚军、刘亮程、鲁敏、张悦然、步非烟、王十月、盛可以等正在成为中国文坛的生力军。他们是鲁院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下午学员交流,许多人都在《收获》、《十月》、《人民文学》等大刊上发表过文章。听老师讲,我们这个班是近年来实力比较雄厚的一届,获鲁奖的有两人,其他各种奖项的30余人。    学前教育结束后,班主任温华老师让大家分组讨论。说讨论,其实是让大家交流认识。说起来也巧,50名学员,25男25女,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我们被分成5各小组,每组需要选一名组长。我在第一组,成员有才凡、黄孝阳、哥舒意、周晓枫等人。哥舒意的第一部长篇就在《收获》上发表,然后在人文社出版。他年轻气盛,于是就做了组长。哥舒意让大家自我介绍,周晓枫说我这人伶牙俐齿,从来嘴不饶人。曾看到网上有一篇帖子,问周晓枫的老公是谁?帖子说谁有智慧与气度容忍那么智慧有才、犀利刻薄、想象丰富、入微深刻的女人?这样的女人远观可以(做朋友),但娶回来做老婆怎么面对啊?但周晓枫今天显然不想得罪谁,她说自从看了牙医以后,我说话不方便,变得乖巧了很多。那次看牙对她来说是一场噩梦,她常常在夜里哭醒。这次事件几乎改变了她的性格。    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做了几年儿童文学编辑后,2000年调入北京出版社,主持大型文学期刊《十月》。获得过主流文坛的散文四大奖“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成就斐然。她的多篇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她的语言信手拈来,云谲波诡,繁复缜密。她描写蛇:“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这是最简约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加重了视觉混乱,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一条蛇,夸耀用心险恶的美。”她描写蝴蝶:“精湛而完美的对称。作为挑剔的唯美主义者,蝴蝶只允许自己重复一次,如同一本只包含两页的书,却已经翻倍于人身。蝴蝶是不是史前的拓片?让人猜测图案出自异邦石头上灿烂的刻划。让人想起奇迹,想起深宫的爱情、枕于废墟的睡眠。一只蝴蝶秘密到来,在花瓣上的停留短暂而轻柔,怀着随时告别的哀婉。像一张小型的华丽地图,抑或来自天堂的请柬,蝴蝶过分的美让我们忽略娇小的舞娘身世凄凉——它的昨天丑陋卑贱,明天很快落叶飘零,蝴蝶只有今天,只有挥霍正在熄灭中的彩焰。”    在北京中考网上下载这篇文章,七千余字我看了一个多小时,几乎是一字一句地读下来的。作者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由斑纹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阅读的过程中,我想起法布尔的《昆虫记》。是的,这不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也不是一般的散文作品。她颠覆了传统的语境,呈现给我们的是炫目靓丽的色彩和动感多姿的画面。她的语言具有惊人的创造力和爆发力,看似漫不经心,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同欣赏高更、塞尚的油画,那种华美,那种丰赡,那种考究和纯粹,组成一曲神秘博大的交响曲,冲撞着你的灵魂。评论家谢有顺说:“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加上她那鲜明的散文文体意识、语言探索精神,她的写作在当代散文界已经独具一格。”    周晓枫不是一出道形成这样风格的。在一篇访谈里,她说我原来是个狂热的修辞爱好者,常常舍本逐末地,对诸如比喻、结构的形式感、词语光亮度的细节重视,超过作品的整体关注──这是特点,也是缺陷。像一个不算高明的芭蕾舞者,当然她的步伐可能比常态的行走更有难度和美感,但我怀疑,这种锥立的舞蹈是否太过飘摇和脆弱,承担不了力量,也影响速度。我一直佩服那些敢说以游戏态度写作的,有多么大的才华和天赐的好运才能举重若轻。有限的才能不允许我信口信腕、涉笔成趣。我对待写作很认真。认真是个谈不上褒贬的判断──如果你写得好,它就是对认真的报答;如果写得不好,认真就是对你加倍的嘲讽。    是的,她颠覆了传统,也颠覆了自己。她是文本写作的叛逆者。她远离喧嚣,在人迹罕至处留下一串自己的脚印。    
  作者:闲看花落_ 回复日期: 17:49:32 
      俺也想到鲁院去学习,但这辈子不可能了。   _____________  呵呵,人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作者:aerodoneblue 回复日期: 18:23:17 
      北京飘过几年,可惜未能在鲁院门前路过,遗憾……    先生有此机会,幸事!   ——  马上要搬到现代文学馆那边了,欢迎参观。  
    .cn/dangfangxian    我的博客。    请继续关注 。
    日
晴    4、第一堂课    开课之前,班主任申明了几条纪律:不许拍照、不许录音、不许带其他人员进来听课,不许把老师讲的内容发到网上。鲁院请来的老师都不简单,老师前面都得加两个字:“著名”。老师看似漫不经心,但往往语出惊人,让人一愣一愣的。  每个桌子上都搁着桌牌,大家对号入座。我被安排在最前面,注定不能做小动作,不能偷懒,不能交头接耳。也好,咱来这里就是为学习的,那就乖乖地听课吧。  虽然都是成人,课堂很安静。没有迟到或中途离席现象,也没有抽烟或接听手机的人。想想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很有成就,在当地拥有名气,或拥有权利和一官半职,牛皮哄哄的。这下好,大家都平等了。  老师来自中央党校,叫周熙明,文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百度搜了一下,有6900多篇与之相关的网页。周教授讲课的主题是《阻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观念因素》。关键词:定位、立魂、培土、寻根、开源、固本。周教授说在欧风美雨的强烈夹击下,我们的灵魂与躯体分离开来,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体系轰然坍塌,主要症状表现为文化无魂、文化无序、文化无力、文化无声、文化无信等几个方面,需要灵魂重铸,经典重写,家园再建。文化是长久之事,是管时间的。文化是资产(享用),也是债务(对不合理的思想进行完善)。传统是现在的营养液和土壤,现代是传统的空气和阳光。二者统一生命体的两端,传统是根须,现代是枝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清除阻碍文化发展的机制障碍是解放思想(请原谅,许多精彩内容在这里不适合发表,输进电脑后,考虑再三,还是删掉了)。  课件引用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段话:“在一个文明中,文化成分是它的灵魂、血液、精髓、核心、本质和缩影。而相比之下,政治成分,要进一步说是经济成分则是一个文明状态的表面的、非本质的、微不足道的现象和它活动的媒介。一个文明只有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成功地将它的文化扩散出去,它本能始终真正地吸收与它接触过的异己的社会体。”  课间休息时,许多同学递上了纸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周教授均耐心解答。  两个半小时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走出教室,阳光劈头盖脸地罩了上来,弄得人有些眩晕。北京这几天的天气格外地好,像我的心情一样,少有云彩。天高而远,淡淡的蓝均匀地晕染开来,像一汪纯度很高的水,幽虚澄澈,空灵剔透。不喜欢这个城市,高昂的房价,拥挤的交通,庞大的体系,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拒人以千里之外。还记得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满街的黄色“面的”,红色夏利算是高档车了。公交车十分拥挤,每次从小庄坐9路到前门,都会弄出一身汗来。乡下人初来咋到,不认识路,于是只好坐三轮车。蹬三轮车的都是老师傅,他们滔滔不绝地给你讲老北京的故事,讲洛杉矶奥运会的盛况,仿佛全国人民除了北京都是乡巴佬。也难怪,蹲在皇城根,他们有一种深深的优越感。后来我听说北京住高档房子的人都是外来人口,当地有许多老百姓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但他们很快乐,骨子里面快乐。那时的北京高层建筑没几座。台基厂到正义路南边的那一排就算是高楼了。第二次来北京坐飞机。在那个年代,能坐飞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月薪一百多,机票一千多,除了公差,私人没多少坐得起。飞机起飞前几个小时我就到了机场,傻乎乎地在那里硬等,心情却是万分激动的。飞机起飞了,我的心也跟着往外跳,突突的,按捺不住。空中印象最深的是看到太行山,一抹夕阳把山体染成橘红色,那幅美丽壮观的图画从此便储存在我的记忆硬盘里了。到北京首先看天安门,魂牵梦绕了多少年的景致瞬间变成现实,眼睛多少有些不适应。接着就逛了故宫和长城,颐和园及圆明园。那时候的我还是很勤奋的,我把自己看到的景致都画了下来,回去给没来过这里的人看。93年有幸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两元钱的学生月票能跑遍北京城,一年时间我流窜了城市的很多地方。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没见过大世面,第一次跟父亲进县城,看到三层高的商场我都眩晕,仰着脖子研究了半天。那时候,北京的建筑已经长高了,52层的京广中心直插云霄,站在景山上,鹤立鸡群的感觉。那时北京最贵的商场是赛特,一件披肩四千多块,我们一群学生从一楼坐电梯上去,然后再慢慢溜达着下来,出来顶多卖一只冰激凌。记得《北京晚报》有一篇文章,标题是《赛特,你的价格是不是太离谱?》没想到一段时间后,位于亮马桥的燕莎商厦开业了,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副眼镜框标价15万元,赛特的光芒瞬间被掩盖。我们一群学生大眼瞪小眼,都被震撼了!没有最贵,只有更贵。和燕莎相较,赛特是小巫见大巫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北京的次数越来越多起来。每次来这里出差,办完事除了上西单、王府井图书大厦,就是待在酒店看书了。我对高楼有特殊的情节,每走一座城市,都想看看当地的最高建筑。深圳的赛格、地王大厦;广州的中信大厦,上海的金茂、环球金融中心,等等。北京的高楼不多,现在最高的国贸三期也不过三百多米,搁在浦东算不了什么。这些高楼迅速遮掩了京广中心的光芒,这座曾经青春靓丽闪耀辉煌20余年之久的建筑在与国贸的对峙中渐渐衰老,黯然神伤。  经历过的城市,对北京没留下过一点文字,似乎说不过去。毕竟,在这里曾经滞留,曾经欢乐,曾经流着眼泪给妻子写信,电话上听她抖得发不出来的声音。一年太久,二百多个日子,我把自己的思念写成日记,字迹被泪水一遍遍地浸泡,最后变成一部长长的情书。我在这里经历了感情的风暴,经历了师生的纯真友谊和知识的洗礼,经历了北京的春夏秋冬。北京的冬天是浓烈的,像一杯65度的二锅头酒,辛辣醇正,粗暴倔强。北京的冬天有些干冷,风呼呼地在树上打着口哨,硬硬地刺在脸上,让人很不舒服。进入隆冬,八达岭的山体被白雪覆盖,颐和园及北海公园的湖面上站满了人,孩子的笑声传出很远;春天的北京风沙弥漫,像一个使惯性子的坏丫头。她脾气古怪,绵里藏针,于温柔和顺间冷不丁扇你一巴掌,搞得你晕头转向,眼睛发酸。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来丫头的性子会好一些了吧?——夏天呢?北京的夏天非常霸道,像一个有些蛮横的婆婆,样子严厉极了。北京的夏天很少有风,太阳把整座城市变成了一个蒸笼。男爷们豁出去了,纷纷赤膊上阵,努力煽动蒲扇,想制造出一股清凉;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所有脾气暴躁的男人在这个时候都变得和顺细雨,女人温柔贤惠。秋天的北京是平静的。风拽着女孩的衣袂赶路,雨不经意间湿了人们的头发。街道上,零星的树叶落了下来,一片片,一瓣瓣,丰富着街上的色彩。北京的秋天是炽烈的,各种植物都亮出自己专属的色彩。香山是北京秋天艳丽的符号,它张扬个性,炫耀着富裕与满足,丰饶与浓郁。于山顶眺望,天稀而薄,透着清澈与纯真,空洞和茫然。    秋天,北京的旗帜。  
  修改句子:    这座曾经青春靓丽闪耀辉煌20余年之久的建筑在与国贸的对峙中渐渐衰老,黯然神伤。  ————————————————  这座曾经青春靓丽闪耀辉煌20余年之久的建筑在与国贸的持手相望中渐渐地消瘦了容颜。
    北京这几天的天气格外地好,像我的心情一样,少有云彩。天高而远,淡淡的蓝均匀地晕染开来,像一汪纯度很高的水,幽虚澄澈,空灵剔透。不喜欢这个城市,高昂的房价,拥挤的交通,庞大的体系,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拒人以千里之外。还记得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满街的黄色“面的”,红色夏利算是高档车了。公交车十分拥挤,每次从小庄坐9路到前门,都会弄出一身汗来。乡下人初来咋到,不认识路,于是只好坐三轮车。蹬三轮车的都是老师傅,他们滔滔不绝地给你讲老北京的故事,讲洛杉矶奥运会的盛况,仿佛全国人民除了北京都是乡巴佬。也难怪,蹲在皇城根,他们有一种深深的优越感。后来我听说北京住高档房子的人都是外来人口,当地有许多老百姓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但他们很快乐,骨子里面快乐。那时的北京高层建筑没几座。台基厂到正义路南边的那一排就算是高楼了。第二次来北京坐飞机。在那个年代,能坐飞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月薪一百多,机票一千多,除了公差,私人没多少坐得起。飞机起飞前几个小时我就到了机场,傻乎乎地在那里硬等,心情却是万分激动的。飞机起飞了,我的心也跟着往外跳,突突的,按捺不住。空中印象最深的是看到太行山,一抹夕阳把山体染成橘红色,那幅美丽壮观的图画从此便储存在我的记忆硬盘里了。到北京首先看天安门,魂牵梦绕了多少年的景致瞬间变成现实,眼睛多少有些不适应。接着就逛了故宫和长城,颐和园及圆明园。那时候的我还是很勤奋的,我把自己看到的景致都画了下来,回去给没来过这里的人看。93年有幸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两元钱的学生月票能跑遍北京城,一年时间我流窜了城市的很多地方。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没见过大世面,第一次跟父亲进县城,看到三层高的商场我都眩晕,仰着脖子研究了半天。那时候,北京的建筑已经长高了,52层的京广中心直插云霄,站在景山上,鹤立鸡群的感觉。那时北京最贵的商场是赛特,一件披肩四千多块,我们一群学生从一楼坐电梯上去,然后再慢慢溜达着下来,出来顶多卖一只冰激凌。记得《北京晚报》有一篇文章,标题是《赛特,你的价格是不是太离谱?》没想到一段时间后,位于亮马桥的燕莎商厦开业了,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副眼镜框标价15万元,赛特的光芒瞬间被掩盖。我们一群学生大眼瞪小眼,都被震撼了!没有最贵,只有更贵。和燕莎相较,赛特是小巫见大巫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北京的次数越来越多起来。每次来这里出差,办完事除了上西单、王府井图书大厦,就是待在酒店看书了。我对高楼有特殊的情节,每走一座城市,都想看看当地的最高建筑。深圳的赛格、地王大厦;广州的中信大厦,上海的金茂、环球金融中心,等等。北京的高楼不多,现在最高的国贸三期也不过三百多米,搁在浦东算不了什么。这些高楼迅速遮掩了京广中心的光芒,这座曾经青春靓丽闪耀辉煌20余年之久的建筑在与国贸的持手相望中渐渐地消瘦了容颜。  经历过的城市,对北京没留下过一点文字,似乎说不过去。毕竟,在这里曾经滞留,曾经欢乐,曾经流着眼泪给妻子写信,电话上听她抖得发不出来的声音。一年太久,二百多个日子,我把自己的思念写成日记,字迹被泪水一遍遍地浸泡,最后变成一部长长的情书。我在这里经历了感情的风暴,经历了师生的纯真友谊和知识的洗礼,经历了北京的春夏秋冬。北京的冬天是浓烈的,像一杯65度的二锅头酒,辛辣醇正,粗暴倔强。北京的冬天有些干冷,风呼呼地在树上打着口哨,硬硬地刺在脸上,让人很不舒服。进入隆冬,八达岭的山体被白雪覆盖,颐和园及北海公园的湖面上站满了人,孩子的笑声传出很远;春天的北京风沙弥漫,像一个使惯性子的坏丫头。她脾气古怪,绵里藏针,于温柔和顺间冷不丁扇你一巴掌,搞得你晕头转向,眼睛发酸。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来丫头的性子会好一些了吧?——夏天呢?北京的夏天非常霸道,像一个有些蛮横的婆婆,样子严厉极了。北京的夏天很少有风,太阳把整座城市变成了一个蒸笼。男爷们豁出去了,纷纷赤膊上阵,鼓动蒲扇,努力想经营出一丝凉爽。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所有脾气暴躁的男人在这个时候都变得和风细雨,女人温柔贤惠。秋天的北京是平静的。风拽着女孩的衣袂赶路,雨不经意间湿了人们的头发。街道上,零星的树叶落了下来,一片片,一瓣瓣,丰富着街上的色彩。北京的秋天是炽烈的,各种植物都亮出自己专属的色彩。香山是北京秋天艳丽的符号,它张扬个性,炫耀着富裕与满足,丰饶与浓郁。于山顶眺望,天稀而薄,透着清澈与纯真,空洞和茫然。  秋天,北京的旗帜。  __________  因为修改地方较多,把这段重发一下。
  欣赏了!请继续!!!
  祝贺高鸿兄在鲁院深造。
  欣赏!学习!动情的文字!
  第二次来北京坐飞机。在那个年代,能坐飞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月薪一百多,机票一千多,除了公差,私人没多少坐得起。飞机起飞前几个小时我就到了机场,傻乎乎地在那里硬等,心情却是万分激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呵呵,可能记忆有误。93年前后,北京与西安之间的飞机票价应该是184元。89年前后是54元,91年前后调价到87元。直到2006年,票价是840元。
    作者:云中飞鸿 回复日期: 06:54:02 
      第二次来北京坐飞机。在那个年代,能坐飞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月薪一百多,机票一千多,除了公差,私人没多少坐得起。飞机起飞前几个小时我就到了机场,傻乎乎地在那里硬等,心情却是万分激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呵呵,可能记忆有误。93年前后,北京与西安之间的飞机票价应该是184元。89年前后是54元,91年前后调价到87元。直到2006年,票价是840元。  ————————————————  票是单位定的,记得很贵,呵呵  
    鲁院学习日记 5     日
晴        5.、208号房间    报到后,我被分配到208号房间。学员们都是单间,自己拿钥匙。我打开房门,一只小壁虎慌不择路,钻进卫生间去了。想起来,这个房间已经两个月没住人了,小壁虎也许就是这里的主人,我们不知道谁打扰了谁?房间虽小,但很明亮,很温馨。开学典礼上,白描副院长说本来准备让我们直接到新校区报到,那里的条件非常好,都是按四星级酒店标准建造的,房间非常宽敞,可是经过专家鉴定,发现一些地方甲醛超标。为了学员的安全,我们还需在这里再待一段时间。这地方不算大,有八亩地,但是积攒了24年的人气,沉淀了厚厚的文学土壤,许多人,是舍不得离开的。    打开抽屉,有一个留言本,封面写着“208”。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鲁院第七届高研班黄春华到此一游四个月”,下面是一句祝福的话语:“这里永远住着最快乐的人!”第二页上写的是:“短暂,难得。快乐的单身生活——好好珍惜!鲁八学员杨勇。”第三页上是:“鲁院的氛围是催生思想和灵感的氛围。208房间数月,跟朋友在此有过很多愉快的谈话,常常持续到凌晨三点。鲁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卓越的交流平台,感激!何述强。”第四页上的字比较清秀,用的是隶书:“前几页的三个师兄,我们虽不曾谋面,但气味相投。虽然置身寒冷的京都,208却温暖如春。鲁院呀鲁院,你让我刻骨铭心!——边塞古城喀什多力泉”。第五页是用软笔写的:“2和8都是吉祥的数字,208房是一个有灵气的福地,我在此创作的作品或发表,或获奖。愿每一位208的主人都幸运、幸福,让快乐永远伴着你!——广东佛山吴彪华。”第六页的留言很简单:“学习都是有用的。鲁十二届严风华。”第七页的笔迹有些潦草:“鲁院呀鲁院,我人生中停留的一个感叹号,你给我留下的何止是知识、信息和友谊?你留下的是我感情深处的眷恋和依依不舍的淡淡忧伤!——住在208房间的人都是最帅的。鲁十三学员严德明。”    接下来是空白。我知道,该我留言了。因为我是鲁十四学员,也将是208房间最后的一个高研班学员。我们将很快迁往新校区,这里将作为短训班继续存在。    说些什么呢?——那些生龙活虎的身影,那些素未谋面的师兄,那些像我一样坐在桌前苦思冥想的异想天开者,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这里朝圣,完成心中的一个夙愿。一个个鲜活的表情,一个个抑郁的瞬间,一个个狂热的构想,一个个看似柔弱波澜不惊的躯壳里蕴藏着桀骜与自负,震荡与壮阔,撕裂与骇变……他们是一群与我符号相同的人,一群整日沉湎于臆想,沉湎于虚无和梦幻的所谓作家。    常常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是作家?在网上搜了一下,有以下一些解释:    作家就是一群用文字自慰的人,逃避了现实,逃避了世界,拿着一支笔意淫宣泄。    他是个弱者,因为他的手中没有刀只有笔;他是个胆小的人,因为他没有勇气面对这个世界。他是个无奈的人,因为除了写东西他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他是个言而无信的人,因为他说得出做不到;他是个虚伪的人,因为他追求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但却永远都追不到;他是个可怜的人,因为只有孤独始终陪伴在他的左右……    作家,注定与孤独为伍,孑然一身,渐行渐远。     在208室,我的单身生活就此拉开序幕,做一个快乐的单身汉!希望在遥远的以后,我会咀嚼这段岁月。    网上看到同学学们给拍的,发上来,呵呵
  208房间  
  作者:云中飞鸿 回复日期: 08:06:44 
      祝贺高鸿兄在鲁院深造。   _______________    谢虎兄祝贺。    作者:吕明光 回复日期: 08:29:49 
      欣赏!学习!动情的文字!  ————————  谢谢!  
  跟着你上鲁院,请继续!
  支持!
  提起来看。
  铁凝真美
  置顶关注!望多贴图片,怡人耳目~~~
  作者:项丽敏 回复日期: 10:44:45 
      :)   ————————    O(∩_∩)O~    作者:蓝湖蝶 回复日期: 16:52:10 
      支持!   ————————  谢谢!  作者:秦兵吟 回复日期: 19:55:33 
      提起来看。   ——————————————  多谢了。  作者:长沙艾敏 回复日期: 01:29:35 
      铁凝真美   -________________    铁凝显得很年轻。  作者:长沙艾敏 回复日期: 01:55:09 
      置顶关注!望多贴图片,怡人耳目~~~  ————————  谢艾敏顶置。    
    鲁院学习日记(6)   日
晴    6、鲁院的蚊子及《熊图腾》    
鲁院这块地方不大,但积淀了很多人文的东西,所以显得有些灵气。这里哺育了一批批文人,也养育出一代代狡猾的蚊子,有着丰富的内涵。鲁院的蚊子大多浸淫着深邃的思想,他们昼伏夜出,潜室入户,于夜深人静之际与人亲密接触,留下自己的吻痕。都说人是万物之灵,处于自然界的食物链顶端,可是蚊子是以人为食物的,看来他们比人更有思想。据说叮人的蚊子都是雌性,雄蚊的食物都是花蜜和植物汁液,能与雌性蚊子亲密接触的男性,说明运气还是不错的。    新学员介绍自己的时候,有学员深情款款地地介绍起鲁院的蚊子来。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可能把他折腾得够呛,一致他眼睛红红的,估计一宿未眠。蚊子什么时候潜入房间?不知道。按说都有窗纱,门也一直闭着,屋里还有蚊香等异味。这些蚊子估计都打了预防针,对蚊香有很强的免疫力,因此在我埋头写作的时候它们也开始工作了。“——嗡嗡嗡”,等听到轰炸声时身体的某个部分已经中标,俄而痛痒,继之红肿。我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开始寻找,却怎么也找不着。不找了!好男不跟女斗嘛。“——嗡嗡嗡”,身体的另一部位又被骚扰。忍无可忍之际,一番仔细搜查,发现那厮正蹲在吸顶灯旁嘿嘿地冷笑呢。    一番上蹿下跳之后,我坐在床上气喘吁吁。    “下来吧,你赢了。”我对它说。    “不行,你得让我再咬一口。”蚊子狡黠地看着我。    “岂有此理!”我挠着身体红肿的部位,气不打一处来。    如此便僵持起来,我坐在电脑桌旁魂不守舍,不住往屋顶张望。    “嗡嗡嗡”,肉麻的声音再次响起。不用说,我又中弹了。    蚊子边舔舐着带血的螫针,边洋洋得意地望着我。    我又开始上窜下跳起来。    “别张牙舞爪了。不就吸一点血么,犯得着如此大动干戈!”它蹲在窗帘的顶端,冷冷地说。     “你他妈的为什么非得吸我的血?”    “因为你是个作家。”    “谁告诉你的?”    “这还用告诉吗?来这个院落的,都是神经兮兮的人,整天子虚乌有,瞎编乱造,颠倒黑白。——除了作家,还有谁?”    “你是来教训我的吗?”    “不是。”    “那为什么咬我?”    “因为我想借你的基因,让我的后代也成为作家。”    “蚊子的寿命只有几天,你痴心妄想吧!”我说。    “嘿嘿,别生气,哥们。喊我师姐吧。”蚊子幽幽地说。    “什么师姐?”    “鲁院的啊!我在这个房间已经陪了十三个人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在谈蚊子,足见鲁院蚊子的魅力。    
今天讲课的是来自中国社科院的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叶舒宪老师。叶老师是美国耶鲁、英国牛津、剑桥以及荷兰皇家学院等知名学府的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叶老师讲授的题目是《文化人类学在中国》。关键词;大传统、文化文本、四种证据法及神话原型编码的历史。    
叶舒宪先生以其文学的原型批评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取得显著成就而在中国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他的《神话—原型批评》、《中国神话哲学》、《老子的文化解读》等26部著作,不仅每一部著作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都有重大突破,而且,还以“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的实绩和批评方法的典范性引领着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学术界因叶舒宪先生的影响而显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新近出版的《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则又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启人心智、将在文化界和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    《熊图腾》使人很容易想到前几年前曾经产生很大影响的《狼图腾》一书,这本书也确与《狼图腾》有关,那就是以熊的实物图像的证据告诉世人,我们多半是熊的传人而不是狼的传人;而我们此前常说的自己是龙的传人,说到底,龙的原型其实还是熊。但这本《熊图腾》绝不是“狼图腾批判”,它不是以“破”“狼图腾”为重心,当然更不是从自然科学立场,做生物学、动物学意义上的熊罴研究,而是以开阔的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揭示熊实物图像的文化底蕴。作者从辽宁牛河梁女神庙中出土的5500年前的熊下颚骨考察、探索开始,联系到了8000年前林西的石熊和28万年前辽宁金牛山人崇拜的熊头骨,比较参照了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熊、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石熊等等,又旁及到了日本、韩国、现属俄罗斯而一百多年前属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涅吉达尔人的“熊节”,同时又比照了欧亚美三大洲熊崇拜的文化现象——而史前那是作为一个熊崇拜而存在的文化区域,并进而在这个更大的背景中探讨了鲧、禹和启以及黄帝和熊图腾崇拜的文化关联,从而恢复了一个被湮没已久的熊崇拜的文化语境,勾勒出了一个被遗忘已久的熊图腾崇拜的文化传统,解释出了一个被扭曲已久的熊崇拜的文化意义,重构出了一个失落已久的中华祖先熊图腾崇拜的文化脉络,探究出一个被遮蔽已久的红山熊文化对整个中国熊文化产生影响的文化线索,揭示出了一个被掩盖已久的龙崇拜起源于熊崇拜的文化谜底。    《熊图腾》,说它是一部探讨熊的符号意义的书,但它的主题又远远大于熊的符号意义,而具有着更深厚的文化性质;说它是一部文化性质的书,它的主题又超越了单纯的文化视角而进入了考古学界,对考古发现有了再发现;说它是一部考古学的著作,它又对历史脉络有着重新的构拟。它既是符号的,又是超符号的,它既是文化的,又是超文化的,它既是考古的,又是超考古的,它既是历史的,又是超历史的。它的交叉性、融会性和多重性使它具有了丰富性和复杂性;而它的阔大的视野、充盈的材料和深入的分析又使它具有了厚重性和深邃性。    “四重证据法”的运用是《熊图腾》学术方法最重大的突破。所谓四重证据法是对其早年提出的“三重证据法”的拓展与延续。一重证据是传统文字训诂,二重证据是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三重证据是多民族民俗资料,四重证据是强调古代的实物和图像。传统文字训诂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曾被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称之为“二重证据法”而加以运用。在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叶舒宪增加了对多民族民俗资料的运用,他曾经称之为“三重证据法”,由于这种方法的运用,他的《中国神话哲学》、《高唐神女与维纳斯》、《诗经的文化阐释》、《老子的文化解读》、《千面女神》等著作,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研究都有重大突破。但叶舒宪先生并不在这种已经取得重大学术成就的方法面前停滞不前,而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在“三重证据法”上又增加了古代实物和图像的证据,形成了他学术研究的“四重证据法”。正是这第四重证据法的运用,使他的新著《熊图腾》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突破。    强调古代的实物与图像(包括正式考古发掘的和民间传世的)资料对于研究古代文化所特有的“视觉说服力”,其实是叶舒宪先生学术研究向前发展的必然逻辑。众所周知,叶舒宪先生是最早译介和实践原型批评方法的学者之一,他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学术著作其实也是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原型之谜的探寻和破译。而当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原型作更深入的探究时,他发现了在传世文献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传世文献之前的古代的实物图像,那是文学和文化的源头,是文学和文化的原型。所谓强调对第四重证据即古代实物图像的重视,其实就是对终极原型的强调和重视。    古代实物图像之所以是终极原型,就因为它凝聚着古人的思想文化精神,古人的情感和愿望被物化和符号化了,因而就成为文化原型的直观体现。远古的实物形象曾经被一代一代的文化之土所掩埋和覆盖,这就造成了文化原型的被遮蔽。考古使古代实物图像重见天日,但它的原型意义却仍然被掩盖着。是叶舒宪先生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并揭示了古代实物图像的原型意义,以四重证据法的运用,使古代实物图像所包容的思想文化意义得以展现。    叶舒宪先生将熊实物图像置于女神文明的宏阔的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解释,在400多幅熊图像的比较参照中使熊的原型意义在欧亚美三大洲熊崇拜的统一文化语境得到揭示,又使中国自远古以来的熊图腾崇拜的历史脉络得到清晰的勾勒。叶舒宪先生主要是在熊的实物图像即原型的参照下揭示中华祖先熊图腾神话和描述熊图腾神话的谱系,但因为熊的原型意义就像熊是被考古发现一样并不是自动呈现的,因而,阐释熊的原型意义就成为《熊图腾》相当重要的内容。而熊之所以被先民圣化为一种神的形象,成为一种重要的原型,在叶舒宪先生看来,就在于熊有规律的冬蛰春醒的习性,而这一习性在远古先民眼中是神秘的,将之视为大地母亲自然节律的象征,视为死亡与再生大母神的象征,视为实现死而复活愿望的象征。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熊女神的各种遗留形态依然清晰可见,古希腊阿尔忒弥斯女神节和中国民间舞傩仪式上的熊神崇拜都是生动的例证。在解释熊的原型意义时,叶舒宪先生不是把同出于牛河梁女神庙的熊(下颚骨)简单地等同于女神的象征,而是做最深入地分析,让熊的原型意义得到最有说服力的呈现。其中对兴隆洼文化中林西的被称为怪兽的石雕分析令人拍案叫绝。那一石雕之所以此前被称为怪兽,是因为那雕像的模糊朦胧,但叶舒宪先生根据它背上的清楚的六块脊骨的造型,判断它是熊。叶舒宪先生在作这样判断时运用了“化生为熟”的解释方法,即用已知的解释未知的:在鄂温克人祭熊的礼俗中,曾有在树上以12道沟代表一年,以6道沟代表半年的符号。叶舒宪先生又联系古人以“春秋”代表一年,而春和秋是各为6个月的认识,认为那怪兽背上的“六”数字是“季节符号”,那动物是季节循环的象征,因而它是熊。先民创造这一熊偶像及其符号,是他们自己死而复生愿望的一种投射。    最为精彩的还是运用熊的原型意义对中国上古神话的重新破译。那是扫除阴霾、云开雾散、令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破译。关于熊和鲧、禹、启和黄帝的关系,上古文献虽有记载但自古至今未能得到真正的解释。《太平御览》卷五十四引《山海经》曰:“熊山有穴曰熊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若冬启夏闭,乃必有兵”。叶舒宪解释“冬闭”,指的是熊在冬季入洞冬眠;“夏启”,是表示熊在从冬眠中醒来,重新走出洞穴。先祖显然把熊看成了死而复生的神灵,正是循环性的特性,使熊在先民心中成为死而复生女神的原型。而先祖鲧、禹和启的神话,也是在这种原型意义的把握中获得了还原性的解释。《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在中岳嵩山亲眼看见了“夏后启母石”。颜师古给汉武帝的话加注解说:“启,夏禹之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古籍中还有禹父鲧化熊以及鲧单独从腹中生禹的情节。叶舒宪先生说:“把祖、父、子三代的出生神话结合起来看,可以看到一种前后交错呼应的连环叙事情节。禹是石头母亲裂开胸所生出的;禹的儿子启,也是石头母亲涂山氏所生出的;禹的父亲鲧有化熊的特异变形能力;禹自己也拥有化熊的特异变形能力。禹的母亲修己有化石头的变形能力;启的母亲涂山氏也有化石的变形能力。在三代人五个角色中,作为祖父母和父母的四位长者居然都表演出‘变形记’的神话场景”。为此他总结:“石头开启而生人的神话,其实是熊罴类冬眠动物的周期变化所转换生成的一种象征性表述:初民观察到熊进入石头洞穴冬眠的现象,通过幻想催生出人化熊化石的情节,在神话叙事中喻示个体生命的一个周期的结束和关闭;而冬眠结束重新走出石洞,则是一个新生命周期的开始,神话思维通常理解为死而再生、复活,当属春天的神话”。正是在这个神话思维的维度,叶舒宪先生对“启”的名字做了进一层的解析:“夏后启作为标准的熊之传人,他的名字‘启’就是其出生神话的提要,或者称为‘关键词’。‘启’的出生的故事其实就是以叙事情节来图解的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季节大转换”;“所谓‘启户’一说,在特指语境中表示打开洞穴之口”;“‘鲧腹生禹’和‘禹生于石’的说法,都是同一个冬眠春出神话‘启户’或‘穿穴’原型的不同表述而已”。而黄帝号“有熊氏”,黄帝的故里至今还称为“能庄”实为“熊庄”,都是先祖黄帝对熊图腾崇拜的遗留证据。    以考古实物图像(第四重证据)即原型和出土的甲骨金文(第二重证据)相互对应,论述红山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关系,是《熊图腾》重要的贡献。“从金文中‘嬴’与‘能’(熊)两个字的写法看:‘嬴’字,基本是‘能’字加上一个表示‘女’的偏旁,或者说是能字与女字的组合变体。这很自然地启发人们去推测,这种组合莫非是要揭示这一族系的母系来源,抑或是要暗示和朝鲜神话、鄂温克神话一样的熊母生人信息?”;“从‘嬴’‘能’‘熊’三字的同义词关系看,金文中的屡见不鲜的樊夫人之名‘龙嬴’,也就相当于‘龙熊’,这不就对应了红山文化以来的‘熊龙’吗?”。叶舒宪先生还以两件甘肃礼县永兴乡嬴秦先公贵族墓出土的文物证明了他的进一步推论:“熊不是作为一般的动物形装饰而出现在青铜礼器上的,其尊贵的身份非神明莫属”;又根据大墓规格、级别的非同一般,判断出以蹲坐熊形来塑造青铜礼器的器足,“这一造型传统,从殷商、西周时代一直延续下来,在汉代文物中亦大量出现”。叶舒宪先生正是以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历史学家的假说——秦始皇是说蒙古话的女真人:“嬴秦的族系渊源不是‘中国’,而是所谓通古斯人,即以长城为界与汉族政权长期对峙的戎狄—匈奴—靺鞨—女真—满族这样一线贯穿下来的北方游牧族群”。    叶舒宪先生还根据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一些地方相继发现了史前玉文化的遗迹,甚至还发现了标准的红山文化类型的玉器,如玉龙等,以及新近出土的红山玉器实物,居然有来自陕西关中地区的春秋战国贵族墓葬中,为红山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提供了确凿的证明。(——熊图腾神话之谜的“四重证据法”破译——评叶舒宪先生的新作《熊图腾》作者:张丽红)       
  请继续关注~
  学习了,谢谢。问好。
  看到蚊子那段,笑:)))))
  期待更新!
  作者:黄荣才 回复日期: 19:16:40 
      学习了,谢谢。问好。   作者:shijiebei 回复日期: 22:33:49 
      学习   作者:长沙艾敏 回复日期: 23:29:37 
      看到蚊子那段,笑:)))))   作者:蓝湖蝶 回复日期: 15:44:42 
      期待更新!  ————————  谢支持!
    鲁院学习日记 (7)     日
晴      7、陕西的面食及其他    
每天的生活其实很单调:宿舍--餐厅--教室;吃饭--学习--看书。凭心论,食堂的伙食还是不错的,每天都有新鲜的调整。但几天下来,我的胃开始闹情绪了——因为我是面食动物。    
大凡陕西人都喜欢吃面,无论关中、陕南、陕北。学校餐厅,设了十多个卖面的窗口,花样不同,队伍排得最长。同学中,至今还未发现不喜欢吃面的,我们常常为了吃一碗好面跑很远的地方。原来公司的老板身价过亿,开有全国连锁的高档饭店,但无论走到哪里,一碗面食是他的最爱,吃起来津津有味,比什么都香。离家二十多年了,什么都在改变,唯有这胃还很执着。多年来,我每到一处出差,都要先找陕西面馆。好不容易找到,便成了这家的常客。    
据说人对食物的爱好是有遗传的。祖上爱吃面,后面的人便喜欢吃面。想想父母兄弟姐妹皆然,看来有些道理。但我们的孩子却有些例外——家里经常做两种饭:一样米饭,一样面条。女儿是坚决不吃面条的,她宁愿饿肚子。    
面条有很多种做法。大家都喜欢吃的biang(音)biang(音)面,这个字非常繁复,有一些来头,大凡陕西人都知道,久负盛名。面“筋、光、香”,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与面共同翻炒,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风味;岐山臊子面具有3000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周代。制作时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黄花、木耳,烹汤浇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盘、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点而闻名遐迩;杨凌蘸水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口越香。杨凌蘸水面的面和汤是分开的,吃的时候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碗里的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着吃;户县摆汤面有点像过桥米线。最重要的就是那碗老汤,越是陈年的越好,黑黑的酱油色,上面漂满切碎的韭菜叶。吃时,夹一小箸面条,放入汤里摆一摆,然后再吃,故名“摆汤面”……  
以上几种,都是我最喜欢吃的,也是经常吃的。关于陕西的面食,我在《眺望长安》里有详尽的描述,这里就不浪费时间了。  
早饭后去了图书馆,见到许多经常听说的期刊,翻阅了一下,发现《文学自由谈》里有一篇《直谏李建军》的文章,是鲁院一个学员听了他的课写的言辞很是激烈。建军兄这些年大刀阔斧地批评了很多人,都是国内一线的作家,应该得罪了不少人。    
借了一本2010年第4期的《世界文学》,里面有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维.叶罗菲耶夫的作品小辑。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取本民族文化传统,成为世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一隅,引发世界文学界关注。这类作品往往充斥着精神病患者的废话、蠢话,在癫狂的叙述中与社会现象进行怪诞的游戏。维克多•叶罗菲耶夫在莫斯科大学完成学业,毕业于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按说他是时代和社会的宠儿,应该为他歌功颂德,然而维克多•叶罗菲耶夫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踏入文坛开始,就一直和自己身处的社会唱反调,最后被开除出苏联作协,直到1988年才被允许在国内发表作品。《与白痴一起生活》发表在苏联解体后,写的是一个荒唐的故事。一个男子领养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名叫沃瓦(是列宁的名字弗拉基米尔的爱称),是一个白痴,他的面貌和手势完全和列宁一样,言语不清,只会发一连串含糊不清的声音。这个白痴给收养他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他在家里大肆破坏,随地大小便,并强暴了女主人,女主人喜欢上了他,最后被这个白痴用一把剪刀把头剪下,然后男主人又爱上了白痴……作者这样写,意在讽喻列宁给俄罗斯造成了同样的后果。叶罗菲耶夫199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最后审判》。据作者说,这部小说是他用隐喻的方式对即将过去的世纪的概述。他把这个世纪称为ВП,通过对具有仇恨人类的特点的主人公与他的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叙述展示这个时代的特点。小说中关于性和残暴行为的描写占有很大比重,作者甚至写了主人公奸尸和他的朋友杀死他后用斧子将其分尸的场面。小说叙事时用了大量粗野低俗下流的词语。从叶罗菲耶夫过去的一些作品以及这两部小说可以看出,他在创作上也像索罗金一样,表现出低俗和具有“反苏维埃激情”的特点。       
  陕西的面食很丰富,非常好吃!
  提读。
  期待!
  原来兄到那地方去学习了。  佩服啊:))  记号一个,了解情况。
  作者:我是奔哥 回复日期: 10:13:32 
      提读。   ___________  谢奔哥!    作者:眉山周闻道 回复日期: 10:54:24 
      期待!   ————————————  希望我能够坚持下去。    作者:丁巴达吉 回复日期: 11:37:46 
      原来兄到那地方去学习了。    佩服啊:))    记号一个,了解情况。   ——————————————  呵呵,班里也有西藏学院,叫次旦央宗——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孩,能歌善舞。(中秋联欢,我们将以其表演节目,呵呵)    作者:第广龙 回复日期: 14:27:58 
      :)  ————  看见广龙兄很高兴,在这里问候。  
    鲁院学习日记 (8)    日
多云    7、《当代小说的叙事结构与美学问题》      今天讲课的老师是北师大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导张清华。主题是《当代小说的叙事结构与美学问题》。张教授的气质有些像艺术家,卷发长须,风度俨然矣。他说鲁院是中国文学的黄埔军校,来这里讲课是每一位老师的荣幸,你们中的一些著名作家让我诚惶诚恐。张老师举了几个作家的作品作为范文,其中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才子佳人式)、余华《现实的一种》(对称的数学模式)、贾平凹的《废都》(复活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一种形式)、王安忆《长恨歌》(复活了中国的一种经典叙事)、莫言的《檀香刑》(凤头、豹尾、猪肚式结构,戏剧化的语言。复活了中国传统和民间文化叙述)、格非《傻瓜的诗篇》(体现了一种双线相悖的叙事结构和对称的美)……张教授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详细解剖,使我们从结构上对小说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现实一种》以纯粹零度的情感介入,异常冷静理智、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一个亲人间相互残杀的故事。这种仇杀的故事表现得触目惊心。余华认为这些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余华说:“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在叙述过程中“尽股能回避直接的叙述,让阴沉的天空来展示阳光”。    《傻瓜的诗篇》讲述的是精神病医生杜预爱上了病人莉莉,并且猥亵了她,莉莉由此打开了心结,康复了,但康复后的莉莉全然忘记了与杜预之间的发生过的事情,杜预却由此打开了疯狂的闸门,被送上了电疗床。《傻瓜的诗篇》在叙事结构和叙事时间上的策略完美地实现了作品的主题表达。小说有以下两个过程:莉莉生病——入院——治疗——记忆恢复——病好出院:杜预大学毕业——进院实习(工作)——治疗病人——记忆清晰、完整——精神疯狂——被送上电疗床。一个是病人,一个是医生,病人病愈——由不正常到正常,医生患病——由正常到不正常。两个相悖的过程却是同时进行的,并且是相互交叉在一起的,杜预正是在给莉莉治疗的过程中患的病。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正常?什么又是不正常?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究竟隔着什么呢?    余华与格非均为先锋派作家,这两部作品也分别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末期,但现在看来,仍不失其先锋韵味。  
  楼主是个老辣的家伙。
        关注。感谢分享。
  有意思啊。
  很有趣的日记,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作者:张着大褂挨板砖 回复日期: 20:56:55 
      楼主是个老辣的家伙。   ‘————————————  呵呵,老奸巨猾!O(∩_∩)O    作者:小李佛 回复日期: 22:10:24 
            关注。感谢分享。   ————————  谢谢关注!  作者:我市文坛 回复日期: 22:50:12 
      有意思啊。   ——————  请继续关注。    作者:我是冰雪儿 回复日期: 07:52:06 
      很有趣的日记,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  :)  
  持续关注,学到不少东西。  您同班的练建安和黄灵香是我的朋友,代问他们好。
  作者:黄荣才 回复日期: 11:20:41 
      持续关注,学到不少东西。    您同班的练建安和黄灵香是我的朋友,代问他们好。    呵呵,整天和老练在一起。黄灵香跟我最近排一个节目,准备中秋节演出,呵呵。    一定转告。  
    鲁院学习日记( 9)     日
多云    9、拜见梁衡先生    今天没课,可以出去一下。来鲁院十天了,除了周围的草地,还没走出过500米范围的区域。    学校要搞五周年庆典,希望邀请梁衡(《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著名作家)先生过去。梁先生是我院的顾问,曾去学校讲过课。因为他非常忙,所以能否邀请到,是个未知数。    电话上预约了,说我要过去,梁老师很高兴。他说北京的交通很堵,你要算好时间。我说知道了。一大早起来,去河边溜达了一圈,吃完饭正准备走,卢一萍来了。刚在《小说月报》上看过他的《孤哨》,影响很深刻。两人一起谈文学。谈新疆,也谈陕西。    8点多出发,看到门口有一趟公交开往四惠桥,没几站路程,于是就坐上。谁知这趟公交摇摇晃晃走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在四惠桥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停在桥下。问司机,说这里离四惠地铁站有十多分钟的路程呢!    一肚子闷气!看看表,已经十点多了,我还在城东,距离万寿路有很远的路程。想想这城市大有什么好处?——房子一平米数万元,每天有几百万两汽车制造二氧化碳。比较起来,西安算好多了!这段时间,我无论从城北到城南,或从西郊到东郊,应该也差不多了。突然就心烦意乱起来,想想梁老师头天说的话,看来他对北京的交通是非常清楚的。    天气非常闷热。我没带什么东西,走到地铁口的时候还是出了一身汗。这里是地铁1号线的第2站,但人已经很多,几乎挤不上去。想想西安的地铁马上就要开通,它也是这个样子吗?如果真是这样,哪有什么好盼的?!    到万寿路时,已经11点了。出站后搭车,上面都有人。想想梁老师一直等在家里,心里惶惶不安,于是就努力往前走。走了两站路程,拦住一辆出租。    梁老师见我来,非常热情。寒暄,沏茶,言辞中透着亲切,仿佛已是多年的老朋友了。说明来意,送上刘书记、刘院长的问候,邀请他参加学院五年庆典,梁老师很爽快就答应了,并邀请我一起吃饭。席间,梁师母讲起了她小时候的艰难。她说她六岁就开始做饭。个子小,踩着凳子。冬天手经常被冻烂。婚后,梁老师是新闻记者,经常不在家,她一个人挑起全家人的重担,边教书边照看孩子。有一次上课,六个月的儿子爬出去了,一直到马路上,她惊出一身冷汗!回嚼那段艰苦岁月,老人很心酸,也很欣慰。由于长期劳动锻炼的缘故,他们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像他们这样的人家,有的雇好几个保姆,然而师母坚持不雇,她自己收拾屋子,做饭,洗衣服。梁老师说他们在昌平有一处农家院落,院子种了很多种树以及各种果蔬,都是他们自己种的。他们盛情邀请我去那里做客,并希望刘院长也一起去,师母做饺子招待我们。    不觉间已经聊了很长时间。回去的时候,两个老人送我到车站,千万叮咛,告诉我怎么回去,仿佛我就是他们的孩子。车子一时不来,我让他们回去,他们不肯,一直等到我坐上车,这才慢慢离去。    心里一丝丝感动,暖暖的。    梁衡是一位在新时期散文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散文作家的星空里。梁衡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他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带有着某种的悲剧性的色彩,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悲剧能令人崇高,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    梁衡在自己的农家小院里
  关注着!
  楼主继续!继续!!
  写得好。持续关注。
  :))
    日
小雨    10、《长篇小说的文体与展望》    北京的秋老虎终于被一场绵绵的细雨赶走了。  今天是雷达老师的课。他走进教室后,左顾右盼,发现很多熟悉的人,然后笑嘻嘻地说:“看来这文坛真是太小了啊!”  在西安听过他讲长篇小说的创作,但今天还是很期待。因为雷老师的口才很好。他讲课从来不拿稿子,桌子上什么也没有,但思维清晰,有条不紊。  雷老师说,短篇是点,中篇是线,长篇是面。长篇小说是主要基于个人主义经验的一种虚构文体,全世界都把它看做第一文体。西方文学不太承认中国的长篇小说,他们只承认俄罗斯文学。  建国以来,中国长篇小说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个阶段是1951年至1963年,代表作《林海雪原》、《红日》、《青春之歌》等,人物形象非常鲜活,语言描写也很细腻。第二次高峰产生在上世界八十年代,一批优秀的作品如《古船》、《芙蓉镇》、《活动变人形》、《长恨歌》、《玫瑰门》等;第三次高潮出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陕军东征作品为代表,如《白鹿原》、《废都》等。  雷达将三十年来的长篇小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三个相互联系又各有所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在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文学的启蒙话语与政治的拨乱反正以及思想解放运动,在相当时间保持了同步共进的关系;文学以恢复现实主义传统为中心,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萌动,找到了代言人的感觉,文学反对瞒和骗,呼唤真实地,大胆地,深入地看取生活并写出它的血和肉的说真话精神。80年代中后期,西方现代哲学和文学被大量译介进来,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激荡,使现实主义的独尊地位有所动摇,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新局面。第二个阶段在90年代,市场经济和商品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卷来,中国社会的精神生态更趋物质化和实利化,思想启蒙的声音在文学中日渐衰弱和边缘,小说大多走向了解构与逍遥之途,走向了世俗化的自然经验陈述和个人化的叙述。与之相伴,一个大众文化高涨的时期来到了。第三个阶段是在2000年前后至今,一切正在展开中,全球化,高科技化,市场化,城市化,网络化成为它的重要特征,尤其是网络化,被称为第四媒体,其无所不在的能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时空观和人的存在状态以及思维模式,也大大地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机制和传播方式。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但是伟大的时代缺乏伟大的作品。我们的长篇小说越来越多,但真正能让我们记住、反复阅读的好作品不多,创作雷同,似曾相识,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意识。      
  发一张贾老师及陈老师的照片。他们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准。两位陕西的作家
  恭喜咱老陕!  上面贴图里的两位,能代表咱陕西的    体制内的叫作家,体制外的叫写手  鲁院很神圣啊
  祝贺高鸿先生!
  住在208房间的人都是最帅的。鲁十三学员严德明  ——————————————————————  这事谁的手迹呀,鲁十三没这名字哦。    鲁院生活刚刚开始,有的是时间阅读交流,高老师别着急。
    作者:忽陕 回复日期: 14:02:13 
      恭喜咱老陕!    上面贴图里的两位,能代表咱陕西的        体制内的叫作家,体制外的叫写手    鲁院很神圣啊   ____________  谢谢老乡的支持!    作者:陈伟宏 回复日期: 14:42:36 
      祝贺高鸿先生!   ————————————————  多谢了!  作者:江北土著 回复日期: 15:26:53 
      住在208房间的人都是最帅的。鲁十三学员严德明    ——————————————————————    这事谁的手迹呀,鲁十三没这名字哦。        鲁院生活刚刚开始,有的是时间阅读交流,高老师别着急。  ————————————————    对不起,看错了,是尹德朝,有这个人吧?  
  很不错的日记,非常关注!
  很不错的日记,非常关注!
    日
小雨转晴    11、阅读鲁敏    中午的时候,突然发现盛可以在鲁院。一番寒暄后,知道她是鲁十三学员,最近一直在学院,创作一个长篇。盛可以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位优秀女作家,也是7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  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小说选刊》,上面有鲁敏的《惹尘埃》,发表于《人民文学》。对鲁敏的关注已经有几年时间了。第一次看她的小说,是刊发在《人民文学》上的《男人是水,女人是油》,读完深感其才华不凡,想象她是一位养尊处优的城市小资。后来又陆续读了她的《方向盘》、《思无邪》、《纸醉》、《逝者的恩泽》、《白衣》、《镜中姐妹》、《墙上的父亲》、《风月剪》等作品。那段时间,我只要发现她的作品,几乎都一睹为快。鲁敏的创作形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乡村叙事。两一种是城市思考。雷达说,一个作家一定要有原乡意识,有自己的根据地,就像莫言的高密乡、贾平凹的棣花镇等。鲁敏小说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东坝”,《逝者的恩泽》、《风月剪》、《思无邪》、《颠倒的时光》等,都是在东坝演绎出的故事。“东坝”有鲁敏取之不尽的原材。白面修长的裁缝宋师傅,热心公益的伊老师,既痴且瘫的兰小姑娘,因种植大棚瓜而对颠倒四时感到别扭的木丹,以及乡间的苗禾、雾气、鸡鸣、街市。东坝是鲁敏“虚构的理想之地,最为沉湎的乡土之所”。 “在那里,有我一切关于人世间的记忆”。那里有她的乡邻、小学、玩伴,还有记忆中尚未老去的村人们的面孔。她把这些都带进自己的小说里,并按照自己的记忆和想象,建构出一个文字的乡土来。  看完《惹尘埃》后,觉得鲁敏的小说在改变了,并且变化很大:她撇弃了自己最擅长的语言特色甚至娴熟的小说技法,无暇顾及技术层面的精致,写得很急躁。按她自己的话说:“我恨不能贴着每个人的耳朵,对他说,对她说:这股沙尘般的漫天谎言,你们真的都习以为常、心平气和?你们真的都笑而纳之,参与制造,然后彼此分享?(《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惹尘埃》链接:作者自白)。  《惹尘埃》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主人公肖黎在丈夫意外去世,了解事故原因后,丧失了对社会、对人的信任,在生活中总是千方百计证明人性之恶、社会之恶,陷入可怕的心理怪圈中无法自拔,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抱有敌意,总在别人的关心、照顾中寻找不良的企图和用心,以这样的态度生活着并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大专毕业的年轻人韦荣每天早晨在公园向晨练的老人兜售保健药械,老人明知韦荣的药是骗人的,但因其善解人意,助人为乐的另一面,所以很喜欢他。  肖黎在同韦荣的交往中保持着十二分的警惕,将韦荣的真诚和善意也都拿放大镜一寸寸剖析了看,想找出其中的不良居心。当韦荣的勤快和热心触动她的内心、在交往中逐渐产生温暖和依靠的感觉被她警觉的发现后,她将它们毫不留情的扼杀在了萌芽之中。  当肖黎遵循着自己的原则,一环扣一环、一步跟一步、眼看就可以成功将韦荣赶走的时候,却发生了徐医生孤身一人因病死在家中的变故。徐医生生前给她说的话这时才真正触动了她,孤独和寂寞再一次笼罩了她的心。韦荣找到新工作即将搬走时与她的一次真心对话,也让她彻底转变了思维方式,让她感到:“他出现的意义,大概正是为了打破她的沉沦,虽然从头至尾,他从未多么地明白她”。  她感叹:“也许,怀念徐医生、感谢韦荣是假,作别自己才是真---对伤逝的纠缠,对人情世故的别见,皆就此别过了,她将会就此踏入那虚实相间、富有弹性的灰色地带,与他人友爱,与世界交好,并欣然承认谎言的不可或缺”,“它竟不是尘埃,而是菌团活跃、养分丰沛的大地,是万物生长之必需,正是这谎言的大地,孕育出辛酸而热闹的古往今来”。  “惹尘埃”一词源自佛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鲁敏借此告诉人们:这世界不仅仅只有骗人和被骗两种选择。人们未必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绝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坏。  鲁敏是鲁七学员,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校友了。      
  发了一张鲁敏的图片,怎么没有显示?
  刚才才看到。跟读!
  请继续关注!谢谢!!
  好帖!
  看贾平凹,,看美女
  鲁敏的小说真的很好看,非常喜欢。
  很好看
    高鸿在北京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铁凝这么美这么年轻啊?真没想到,呵呵。  高鸿老师中秋快乐:))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习惯的名言警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