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航院地址流体力学研究所地址清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简称航院,是的一个学院。航空航天是清华早期专业之一,最早可追溯到1934年的航空工程组。
1936年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组全体师生,左四为庄前鼎教授。
1932年,清华大学成立的机械工程学系中设立了航空工程组。
1938年,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成立。
1936年,建成航空馆。成立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
1936年,、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架滑翔机,、设计了单翼教练机。
单翼教练机(殷文友、张捷迁设计)摄于1936年
1938年,清华大学在成立航空工程系。
1951年5月,全国第一次高校,将、、的航空系并入,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
1952年,第二次高校,航空工程学院调出,与、航空系组建。
1958年,在等科学家指导下,成立工程力学数学系。
1998年,成立清华大学宇航研究中心。
2000年,清华宇航研究中心设计的“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发射成功。
2004年,清华宇航研究中心设计的“纳星一号”发射成功。
日,成立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2005年11月,航天航空系下成立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 人机环境研究所、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
在航空馆楼下的风洞,可用于模型飞机实验,摄于1937年
飞机机架实验室,摄于1936年
下属研究所:
工程动力学研究所
飞行器设计研究所
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
人机环境研究所
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
下属研究所:
固体力学研究所
流体力学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2004年5月成立,研究、、、的各类、航空发动机、航空信息等领域。
清华 -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
GE - 清华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中心
日成立,主要研究,已成功设计并发射多颗微型卫星。
:隐藏分类: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简介
您的位置: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简介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简介
&1、学科体制及研究机构的发展
&&& 清华大学航空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在机械工程系下设航空研究所,1938年成立航空系,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航空学科的创建和航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50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中,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航空系迁出清华大学,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50年代末,为了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技术,清华大学又先后成立了工程力学数学系和自动控制系,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了航天基金,鼓励教师进行有关航天航空领域的科研工作。
&&&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清华大学明确提出了积极参与国防科研、发展航天航空学科的目标,并抓住&985计划&的良好契机,在&985&一期建设中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高强度投资。1998年,学校成立了跨院系的宇航技术研究中心,&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和&纳星一号&已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发射成功。
&&&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先后开办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等专业,开设了&航天航空与新军事变革&等课程,并通过国防生、定向生等方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适应我国对航天航空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集成并发挥我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以整体性、高水平的航天航空科学技术研究为结合点,全面带动各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过长期酝酿和精心筹备,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School of Aerospace, Tsinghua University)正式成立。
&&& 学院在航天航空方面注重与国内外的著名航空航天院校、研究所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院成立之前的2003年,清华大学就与中国一航签订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议。同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发动机公司在清华大学设立喷气推进联合研究中心。2005年,清华大学-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 目前航天航空学院下设航空宇航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心,宇航技术研究中心保持跨学科特色,挂靠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宇航工程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工程动力学研究所、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和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系下设4个研究所,分别为固体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 2、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学院的重要目标。自2003年起,校学术委员会同意工程力学系的本科生培养计划改为&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并在同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现有约360名本科生,约380名研究生(180名博士生和200名硕士生),每年从国内外招收90名本科新生。2005年开设的航天员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将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力学和热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专业,具有技术科学类的特点,其专业知识结构是许多产业和各类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造就可纵览技术发展全局人才的摇篮。为了加强专业与特定工程部门的紧密联系,并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材,2002年开始在工程力学系增设了国防定向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国防定向生。
  在我院的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现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三个二级学科博土点,有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博土点和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重点学科,且评分最高。2005年,我院增设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点。
&& 3、师资队伍及设施
&&& 学院现有在编人员共计12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5人;讲师、助研11人;工程实验系列15人;教育职员3人;工人2人。
&&&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黄克智、过增元;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王永志。
&&& 在近期进行航天航空学科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在相对稳定的、重要的优势学术方向上,建立了若干个教师&学术梯队&,作为院内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基层学术单元,以保证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持续稳定发展。
&&& 我院教学、科研和办公设施占地约15000平方米,全院现有固定资产总值约5000万元。
&& 4、学院发展理念和规划
&&&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是学校进入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平台,组织学校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其基本定位是:(1) 高水平的、整合的航天与航空学科的培育地;(2) 有重大国家需求的航天航空领域的先导性、创新性研究的组织者;(3) 引导清华大学师生为我国的民用和国防航天航空事业贡献力量的主渠道。&
  航天航空学院发展的理念清楚,&发展力学和热科学学科的优势,创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学院的工作应该做到凝结力量,共同奋斗;凝聚人心,创建和谐;凝练学科,开拓进取,实现&入主流、有特色、上水平&的发展目标。航天航空学院的前15年发展可用一个三步走的目标来加以描述。在第一个五年,完成学科布局,培育多个在航天航空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高层次研究方向,构建成适合承担国家重大航天航空研究需求的学院。在第二个五年,完备学科建设,形成在航天航空领域高端研究占有优势的,从学科发展到重大科研任务组织可一体化运行的实体。在第三个五年,形成可为我国航天航空领域研究起先导作用的、国际知名的研究实体。
历史沿革:
&1、清华历史上的航空工程系
&&& 清华大学创建航空学科源于1934年,当时在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设立了动力工程组、机械制造工程组和航空工程组。航空工程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航空工程专业,&注重于飞机之制造,发动机之装卸、试验及比较等,均施与充分之训练&,在四年级学生中挑选有志于航空工程的成绩优良生作为学员。1935年冬由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推荐,聘请了美国教授华腾多夫(F.L.Wattendorf)博士担任航空讲座教授,同时筹备推进航空研究事业,开始了教学和研究工作。
&&& 年间,由王士倬教授主持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航空风洞。
&&& 1936年,&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成立&,顾毓秀先生任所长,庄前鼎教授任副所长,同年清华航空馆建成。期间,由冯桂连、张捷迁设计及制造了中国第一架滑翔机,殷文友、张捷迁设计了单翼教练机。航空工程系成立前后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许多人在国内外航空航天科技界和教育界发挥了重要作用。航空工程系建系前,航空工程组先后有3届毕业生共30人。
&&& 1938年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成立之时,各国航空事业突飞猛进,也正值日本侵略者妄图亡我中华。航空工程系的成立,对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培养航空人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建系后,1939年至1946年有8届毕业生共126人。其间于1940年,还承办了试飞员训练班,&学员必须具备精练的飞行技术,在熟习航空工程学识后,方可胜任试飞的职务。&学员均系航校的高材生,其中有在昆明击落第一架日机的&飞将军&。&后因敌人侵入越南,昆明空袭频仍,故未继续举办。&
&&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于1946年回迁北京复校。在北京重建后的航空工程系由王德荣教授任系主任,并聘任钱学森、顾培慕、宁幌、陆士嘉、沈元、屠守锷、丁履德、王宏基等为专职教授(钱学森教授因在国外未能应聘到校)。
&&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1年5月全国第一次高校院系调整时,将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的航空系并入,成立了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院长为沈元;同时,学校又建成新航空馆。后来根据中央关于加快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要办专业航空院校的指示,在1952年全国第二次高校院系调整时,中央决定将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调出,与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的航空系合并,新组建成立北京航空学院(即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2、工程力学系的历史沿革
&&& 1957年初,为了适应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需要,培养新兴科学技术中有关力学及计算数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在钱学森先生的倡导下,成立了工程力学研究班,钱伟长教授为首任班主任,郭永怀教授和杜庆华教授为副班主任。工程力学研究班共办了3届,毕业生323人,其中大多数成为了我国力学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 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国防与国民经济对力学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对高质量力学教师的要求,日,清华大学年度第七次校务行政扩大会议决议,成立工程力学数学系。设立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和计算数学三个专业,相应建立了三个专业教研组,学制为六年。
&&& 工程力学数学系是以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研究技术科学理论,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解决工程设计提出的问题,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又红又专的力学和计算数学人才。
&&& 1960年5月,学校考虑到技术科学的共同性质、促进航空航天项目的进展,又将动力机械系的工程热物理专业调整到工程力学数学系(注:工程热物理专业的前身为1955年成立于动力系的工业热工专业。1957年春学校决定停办工业热工专业,并改为成立面向军工服务的热物理专业,代号410。1958年2月热物理教研组在动力系馆正式成立。)。1961年根据国家的需要成立了固体力学专业、一般力学专门化。这时的工程力学数学系有四个专业和一个专门化;有五个专业教研组即610,620,630,640与650教研组和六个实验室。后来取消了代号,相应地称为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计算数学、工程热物理和一般力学五个教研组。
&&& &文革&期间,从1969起先后分别将计算数学调整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应用数学系;一般力学调整到精密仪器系,工程力学数学系改名为工程力学系。直到1978年,一般力学又调回到工程力学系。在年期间,先后招收了5届工农兵学员共计363人。
&&&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工程力学系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专业恢复招收本科生,学制五年。同年开始规模招收硕士研究生,学制2-3年。
&&& 1980年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 1982年基础课委员会中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个教研组与工程力学系合并,从此工程力学系又承担起全校力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 1983年为更好的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成立了工程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专业与热能工程系联合成立热能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1985年从科学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将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专业合并为工程力学专业。为进一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科技对力学人才的要求,从1990年起,确定在本科招生中,力学系的专业改写为,工程力学(工程力学与计算机应用)及工程热物理(热科学、热能技术与控制)两个专业。主要培养力学及其相关的工程设计、新技术开发以及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工程力学,工程热物理和计算机应用人才。
&&& 到1991年,全系设有七个教研组,设有包括六个研究室的工程力学研究所,还有地震波勘探开发研究所,以及有装备了现代化设备的十个实验室和计算机室。固体力学、工程热物理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 1993年破坏力学实验室成为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
&&& 1996年力学学科被首批批准按一级学科行使学位授予权。
&&& 1998年全面实行本科-硕士统筹培养计划,当年力学系有41名同学纳入本硕贯通培养计划。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与热能系共建)。
&&& 1999年逸夫技术科学楼建成,工程力学系迁入,教学和实验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实行了系管教学,将教研组改为研究所,相继成立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物理、工程动力学研究所。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破坏力学实验室&更名为&破坏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更名为应用力学实验室。在全国首批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中,力学系有两篇博士论文入选。
&&& 2001年在教育部重点学科的评估工作中,固体力学列一级学科(力学)第一,流体力学列二级学科第一、一级学科第六,工程热物理专业(与热能系共建)列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第一。与华南理工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三校联合组建&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2年增设国防定向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招收21名国防定向生;
&&& 2003年与热能系共建&煤的清洁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003年成立了&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3、航天航空学院的成立
&&& 为适应我国对航天航空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集成并发挥我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以整体性、高水平的航天航空科学技术研究为结合点,全面带动各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过长期酝酿和精心筹备,日,航天航空学院(简称航院)成立,恢复航空航天系,工程力学系从机械工程学院划转航天航空学院,清华大学宇航技术中心挂靠航院管理。i
&&& 航空宇航工程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是工程动力学研究所、飞行器设计研究所、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和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系下设4个研究所,分别是固体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工程力学系的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为&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
&&& 清华大学宇航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宇航中心&)于1998年9月成立。学校赋予宇航中心的任务是:开展航天技术、空间技术包括小卫星、深空探测器、航天器的研究开发,逐步成为我国宇航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和学术中心。
十多年来,宇航中心通过有效整合学校相关院系的资源,成功地组织实施了&清华-1&微小卫星、&纳星-1&纳型卫星、&临近空间网络&原理实验系统等重要工程项目,参与了&绕月探测&、&载人航天&等重大专项及若干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工作,在LDPC编码、电子侦察、星座通信、航天员医学监护等部分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锻炼了一支由年轻学术带头人/骨干、工程师组成的研究队伍,建立了固定资产超过3000万元的研究基地,初步具备了承接并组织实施航天航空领域较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呈现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 2006年成立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 日,经校务会议讨论,决定将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航空航天系更名为航空宇航工程系,简称航空系。工程动力学研究所行政体制划入航空宇航工程系,学科建设依托力学学科。
&&& 航院依托航天航空的大背景制定了全院统一的教学计划。现在学院拥有力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飞行器力学与工程方向)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工程热物理方向),以及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物理三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航院力学学科以99分高居力学学科榜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与热能系合建)名列该学科第二。
版权声明:
1.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2.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3.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院系,科室
航院/流体力学研究所
岗位类别,岗位名称
教学科研/流体所教学科研
正高/副高/中级
招聘要求及职责
应聘者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应聘教授职务者,应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和良好研究基础,年龄小于45岁。应聘副教授和讲师职务者,年龄小于40岁;承担流体力学研究所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教学方面,承担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并可以根据需要开设新课;在科研方面,可从事湍流、计算流体力学或者实验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2013年09月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管楠、祥联系电话:、电子邮箱:guannx@
更多信息请查看
【】&&&&&【】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 (05月15日)& (05月15日)& (05月15日)& (05月15日)& (05月15日)& (05月15日)& (05月23日)& (05月30日)& (05月23日)& (03月20日)
热门培训课程
云南各地招聘
&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会员注册
本站不参与评论,(&&点此深度交流 )
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国家宗教政策和社会稳定,含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您在本站发表的评论,本站有权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将该文分享到: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我院符松教授当选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副主席及美国航天航空学会会士
近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符松在第14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上当选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副主席。
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于1980年由中国周培源、日本佐藤和印度纳拉希姆哈教授创立,它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的联属组织,我国林同骥、周恒、崔尔杰先生曾相继在委员会任职。
符松教授长期投身于一线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湍流模拟、高超声速流动转捩、飞机空气动力学、叶轮机械空气动力学等。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清华大学成立了&航空技术中心&,与世界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美国GE Aircraft Engines成立了&清华-GE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内主要飞机设计单位成立了&清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积极推动了清华大学航空航天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
符松教授在国际学术界十分活跃,担任&AIAA Journal&、&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等国内外一流期刊副主编,&Flow Turbulence and Combus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以及一些国内重要学术期刊的编委。他还担任国际航空科学大会(ICAS)、国际湍流剪切流学术会议(TSFP)、国际计算流体力学学术会议(ICCFD)、国际湍流传热传质学术会议(THMT)、国际工程湍流模拟与测量学术会议(ETMM)、 国际雷诺平均/大涡模拟混合方法学术会议(HRLM)、亚太国际宇航技术学术会议(APISAT)、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ACFM)等委员会委员。以双主席身份两次主持国际系列学术大会。2012年6月当选为国际计算力学学会会士(IACM Fellow),2013年10月当选为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AFMC)委员会副主席。
近日,符松教授还获得了美国航天航空学会会士(AIAA Fellow)这一国际殊荣。美国航空航天学会是全球最大、最具权威的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性学会。AIAA主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前局长Michael D. Griffin在贺信中写道:授予符松教授AIAA Fellow是表彰他在推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通航院地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