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叫欧罗巴报告的碟子里面的全部电影叫什么

欧罗巴之旅-
11天的欧洲6国之旅,蜻蜓点水般的行程,实在不能说真正学到了什么,但仅只是那一份憧憬和期待的心情,那一种惊鸿一瞥的震撼,也足以让我留恋不已。我们在北欧“低洼之国”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着陆,穿过比利时,来到欧洲文明的腹地——金碧辉煌的法国巴黎,之后进入雪山环抱的瑞士,再翻越阿尔卑斯山脉,走进欧洲文明发祥地——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在罗马郊外的地中海沙滩上留下我们此行最后的脚印。
虽然同属欧罗巴,北欧、中欧、地中海沿岸,各有各的历史文化,各有各的风土人情。紧凑的行程不足以让我们深入认识哪怕其中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能通过很多闻名遐迩的名胜景致,好像翻阅立体画册一般,走马观花一圈。但毕竟身临其境,我愿意把此行所见所闻所感以地域为别,记叙下来,以备日后怀想留念。
日,我们全家从昆明飞到成都。次日,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与旅行团成员共19人汇合,全程导游简要说明出境安检注意事项后,我们就过海关、候机。据导游介绍,我们将乘坐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的777空中客机飞往荷兰首都Amsterdam,这架客机是成都机场停机坪上最大的飞机。
历时10小时40分钟的航程,途径喜马拉雅山脉、乌鲁木齐、哈萨克斯坦、莫斯科等地区。飞越喜山脉时,激动的我们从窗口拍下了世界屋脊。
阿姆斯特丹时间21时许,我们的飞机降落在Amsterdam的Schiphol机场。一位意大利司机早已经开来大巴客车在机场外面等我们,车程近40分钟后,我们到达城郊的ibis国际连锁快捷酒店,夜宿Amsterdam。
共19人的旅行团队,由一位旅居法国20余年的法籍成都导游全程陪同,导游姓武,很开心地让我们叫他“舞蹈”(武导)。19个同路人中,有一家4口父母和儿子儿媳是我们的昆明老乡,昆明人共7个;一对重庆的父女,一对重庆夫妻带着一位7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重庆人共5个;其余就都是成都人,一家4口妈妈女儿小姨舅妈,两个建筑专业的年轻设计师,一位远赴巴黎探望女儿的母亲。川滇一车人,浩浩荡荡,在滑溜圆润的川音和唱山歌似的昆明话中开始了我们的欧洲之旅。
武导风趣幽默,一路上伶牙俐齿的在四川话、英语、法语间打转,舌头也不打结,时不时还学几句昆明话。但他最具标志性的特征,还要数那颗光可鉴人的脑袋,在云集不同发色或卷或直的欧洲著名景点,他的“发型”绝对独树一帜,醒目堪比导游旗。
7个昆明人不用说,在白雪飘飘的塞纳河上回想着春城的明媚阳光,在难以适应的西式冷餐前怀念着小锅米线和烧饵块。当赶赴宾馆又遭遇堵车时,我和昆明的一位姐姐前后摘取了由武导主持的“溜光大道”演唱桂冠,小小插曲却也为旅途增色不少。一位昆明大爹尤其值得一提,年近70,身体硬朗,言语幽默,不愧为“越战”老英雄。一句“我学了八年英语,样样都不会”成为全团“佳话”,但大爹还是一次次热情主动地跟外国朋友搭讪,甚至交换香烟,可知他的英语应用能力不可低估。人生百岁,豁达至此,夫复何求?
四川和重庆人民在武导的带领下,“川音绕梁,三日不绝”,使得我的四川话听力水平大为增进。年轻的朋友来相聚,同路的年轻人们总能为团队带来活力。成都姐姐,重庆妹妹,两位建筑师大哥,让我见识了四川人的生机勃勃。而两位建筑师的专业照相机也算是此行的功臣,远景长焦镜头,夜色或室内的景致,还有雪花纷飞的塞纳河,就指望他们的专业镜头了。
荷兰-阿姆斯特丹
我们的飞机降落在“低洼之国”,尽管飞机没有穿木鞋,荷兰人民已经用世世代代的勤劳,在一片低于海平面的沼泽洼地里修建立了美丽的家园和草场,当然也包括著名的Schiphol国际机场。冬季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荷兰健壮的奶牛和肥羊们孕育出鲜嫩可口的草场,所产的牛奶、羊奶经过荷兰人精湛的工艺,制造出享誉全球的乳制品。
我们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来到Amsterdam市郊的荷兰民俗村,零下4度的气温再加上海风,让我们一时难以适应,因为我们生长于四川、云南。当地人却习以为常,成群结队的荷兰学生穿着轻便,骑着自行车从我们身旁经过。我希望在绿油油的草地和结冰的水面之间寻找一个关于当地气候的圆满解释,妈妈化繁为简:“他们以奶和肉为主食,热量摄入比咱们多多了……”后来的见闻证明了妈妈的猜想,在欧洲,蔬菜水果比奶蛋肉制品价格昂贵。物竞天择,荷兰人民既然能战胜沼泽,建立家园,还怕什么低温和海风呢?而且不仅要耐寒,还要在寒冷中长好长壮,荷兰人均身高居欧洲首位。
木鞋是荷兰人的好伙伴,防水性能极佳的杨木经过荷兰工匠纯熟的技艺加工,就变成最环保耐用的防水鞋。今天的荷兰农民,当然已经不需要再费心力凿制木鞋,但木鞋工艺已然成为荷兰民间工艺的奇葩,漂亮的彩绘大木鞋甚至成为荷兰的象征。
荷兰的另一件象征,当然就是风车,四片扇叶在常年不歇的海风推动下产生的风能,成为荷兰农业发展的最有效动力,风车不断抽吸着倒灌入土地的海水,维护着荷兰人的农田和家园。所以,荷兰风车,与其说是景观,不如说是纪念碑。
众所周知,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可惜的是,此行未逢花季,无缘一睹芳容。但既已身入此景,权且凭借心中的留恋,遥想一番,也正配这宛如童话之境的“风车之国”。郁金香不够雍容,因为没有层层相叠的花瓣;也不够妖冶,因为没有馥郁芬芳的香味。它甚至不是丛丛相生的,就那样一株株笔直纯净的站立着,浅绿的两三个叶片包裹着花茎,似乎始终是含苞待放之态的花苞像极了欲语还羞的少女脸颊。当然,没有了雍容和妖冶,它也绝不是孤芳自赏的,郁金香恐怕是世界上花色种类最繁多的。黑色、深紫色算是极品,是最高贵身份的象征;丝绒蓝、绸缎粉、金黄,其色调之华贵不输牡丹;浅蓝、粉红、柠檬黄、雪白,青春可人,粉嫩欲滴。我并非触景生情,更不是穿凿附会,郁金香的确是不喜花草的我从认识它起,唯一喜欢的花朵种类。
离开民俗村,我们在导游带领下来到临海的小渔村,在这里我们品尝到最纯正的荷兰人饮食——鲱鱼餐。此鱼特产于荷兰沿海,经荷兰民间食谱烹饪,端到桌上时,我一度以为是外焦里嫩的荷包蛋。一口咬下去,流出的当然不是蛋黄,而是缕缕海鱼的鲜香,齿间柔软的鱼肉更像是家乡的水豆腐,一方面因为鲱鱼完整的鱼刺骨架已经被厨师剔除,让我无法将它跟“鱼”相联系,另一方面,也因为肉质鲜嫩,且没有任何海腥味。饱餐一顿后,心满意足的我没忘记跟热情好客的老板娘合影一张。
比利时-布鲁塞尔
我们在傍晚时分来到布鲁塞尔,因为这座城并不是原定行程内的项目。但正巧在傍晚时分,当我们走进举世闻名的布鲁塞尔大广场时,环绕广场的四大幢典型巴洛克风格建筑华灯初上,暗黄的灯光映射着精工雕琢的石刻塑像和浮雕花纹,迥异于现代建筑金碧辉煌的夜景,古典建筑更有一番低调的华丽。
武导专门把我们带到广场边,在一处店门上方有一只白天鹅的餐厅站定,隆重向我们推出:“这就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当年写作《共产党宣言》的地方,他当时正在里面喝咖啡,一时间灵感突现,手边没有纸,只有一支笔,于是他抓起桌布,一挥而就……当时我就在旁边……”武导时刻不忘搞笑。马克思当时究竟是怎样酝酿这篇影响整个20世纪后半期人类历史和社会进程的大作,已无从考证。但我想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马克思透过天鹅餐厅的窗户看到的壮丽的建筑和雕塑,一定为他的写作注入了更多的热血和力量,正如我现在站在这里这般心潮澎湃。
布鲁塞尔除了是比利时首都,也是欧洲的童话之都,著名童话人物叮叮和铛铛的故乡就在这里。从广场走出,行走在高大石砌建筑之间光滑石板铺成的小巷里,总能在不经意间看到许多手绘卡通壁画,有些壁画有独立主题,但有些壁画就是建筑的一体,仿佛在虚拟建筑的一部分,远远看来,逼真非常。
来到布鲁塞尔,一定要去看看那个用一泡尿保卫了这座城市的小英雄于连。世界大战快结束时,德国人在撤出布鲁塞尔之前在市中心留下了一堆威力足以毁灭这座城市的炸药并将引线点燃。小于连正好躲在一旁目睹了这一切,于是在德国鬼子离开后,勇敢机智的小于连跑到引线旁,用一泡尿化解了这座城市的危难。市民们为了纪念勇敢的小于连,就在广场旁一条小巷的拐角处为他塑了一座青铜塑像,以表彰他的功勋。并向世人昭示,比利时尽管国土面积不大,但是比利时人都有像英雄小于连一样的勇气和智慧。
10日早晨,我们6小时车程从比利时小镇安特卫普来到法国首都、欧洲文明的腹地——Paris。
曾有人说,巴黎,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现在任何大都市都是这样,又岂止巴黎。
所以,应该说,巴黎,是最早的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一)&&&&&&&&&
雪中塞纳河
伦敦有泰晤士河,巴黎有塞纳河,罗马有台伯河。高中地理就告诉我们,无论最初的人类栖息地还是乡村城镇的起源,往往都要以水源为依傍。河流为人口牲畜农作物提供饮水灌溉,为人们出行提供交通渠道。在蒸汽机带来工业革命以前,除了陆上的生物驱动力,河流船运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通方式。而便捷的交通必然带来更多的人口流动,更繁华的集市贸易,更频繁的文化艺术交流,最终形成地区领先的大都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正是依靠着自己母亲河,发展成为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雪中乘坐塞纳河游船观光,旅居巴黎20多年的武导也是第一次。雪花纷飞,寒风凛冽,尽管不能畅快的在船顶的露天座位欣赏沿岸建筑,但穿过雪帘,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或精巧、或肃穆、或壮美的各时代建筑交相辉映。
以塞纳河为界,沿河而下,左岸是文化艺术功能区域,右岸是现代经济金融中心。巴黎就是这样一个新旧杂糅,既相对立又想混同的城市。也许,只有顺水而下,在与一幢幢穿越百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的壮美建筑相遇时,才能在时间的飞逝和凝固中理解巴黎的这份沉淀。
(二)&&&&&&&&&
卢浮宫游击战
卢浮宫是艺术殿堂,与游击战没有任何关系。但如果只留给一个充满学习和观赏热情的艺术外行人来游览卢浮宫,可不就是跟游击战一样吗?手上拿着中英文地图各一份,搜寻着记忆中的“传世杰作”,按着地图找到一个就“啪”拍一张照,继续下一个,照一张换一个地方,一路上连跑带走……这就是我们参观卢浮宫时的情状。
抱怨归抱怨,也许“遗憾”本就该是回忆的一部分,回归艺术的正题。对于我们这群走马观花的看客来说,卢浮宫艺术宝库在质量上的认识只能从其“世界三大博物馆”的称号中心领神会,而数量上的震撼已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如果包括地下一层卢浮宫本身的历史,这座艺术殿堂共有4层,其中收藏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明古迹的遗物,有些收藏品在当世绝无仅有,堪称无价之宝。但是,我们只能抓紧时间直奔三件“镇馆之宝”——蒙娜·丽莎、断臂维纳斯和胜利女神,取景拍照之后,又穿越大半个卢浮宫来到美索不达米亚馆,看到了奠定罗马法体系的汉莫拉比法典。
后来在重庆妹妹拍的照片里看到了另外几幅叫不出名字但很眼熟的名画,看来我们的游击战还不算很成功,没有找到更多的目标“咔嚓”下来。
(三)&&&&&&&&&
从协和广场到凯旋门、埃菲尔铁塔
协和广场上矗立着埃及的方尖碑,周遭八座雕塑象征着巴黎的八大地区,雕塑如众星拱月般围绕着刻有人类最古老文字——埃及楔形文字的方尖碑。导游介绍说,方尖碑运到巴黎的时候,埃及已经臣服于拿破仑的铁骑,所以从埃及运东西到巴黎就像今天从四川运东西到北京一样。后来对于方尖碑到底是算拿破仑抢的,还是埃及法老送的,引起巨大争议。其实无论怎样,只要不再燃起战火,方尖碑在法国八省雕塑的恭敬拱卫下,已然成为巴黎的一部分。在此并非宣扬“侵略有功论”,我们的祖国也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其实只要对人类文明怀有共同的尊敬和爱护之心,文化有界,敬意无疆。
对被侵略者来说是灾难,是掠夺,对侵略者来说则是胜利,是凯旋。巴黎的凯旋门是纪念拿破仑帝国伟大胜利的,而我在雪花纷飞中来到它的面前,不免有一种风雨飘摇的苍凉,事实上,似乎可以战胜一切的拿破仑最终也没能看到最后竣工的凯旋门。拿破仑南征北战,军事的胜利一时间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客观上也把文艺复兴的光芒播洒了出去,从而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所以,凯旋门虽然是为迎接胜利归来的将士而建,我却更愿意把它看作是法国在文艺复兴中功勋的见证。
攻城略地、扩张版图是一种胜利,随着人类文明的近代化演进,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不再或不只再停留于战场,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更体现在国力的比拼。工业革命的曙光把欧洲大地点燃,开掘煤矿的铁锹铁铲比冷兵器时代的长矛更有威力,锻造钢铁的高炉熊火比战火烽烟更激情万丈。如果说凯旋门象征了法国在封建帝国时代的光辉,那么埃菲尔铁塔——这座曾经最高的人类建筑,就是工业革命时代法国强盛国力的标识。建塔的初衷也正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上向全世界炫耀法国的钢铁事业。
(四)&&&&&&&&&&
巴黎圣母院
在参观巴黎圣母院之前,我很幸运地得到同行一位专业建筑师的指教,他向我介绍了巴黎圣母院所代表的典型哥特式建筑的造型特点。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三座哥特式建筑代表是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和法国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从规模和艺术表现角度来说,并没有科隆大教堂表现的突出和极致,但受雨果老先生经典著作《钟楼怪人》和同题材电影《巴黎圣母院》的影响,它明显比前两座更声名远播。
正面的塔楼呈九格形式,最上面三个格子只有旁边两格是钟楼;第二层的三格中的中间一格是玫瑰窗(rose
window),这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而圣母院正中央的这个玫瑰窗,上面雕刻着《圣经·旧约》的故事,是巴黎人的骄傲;第三层的三格就是三个入口,尖顶拱门,彰显着宗教的神圣和威严。
塔楼后面有较深的教堂大厅,大厅外侧因建筑较高而当时的技术无法使其稳固,就在两侧添加支撑,名为butterfly,好像蝴蝶的翅膀支撑着高耸的石砌教堂。
整个巴黎圣母院如同一个十字,横竖交点就是主教布道福音的地方。为使教徒更接近主教,十字的一横成为大厅内部空间的补充。而这样的设计也恰恰暗合了天主教对十字架的崇拜。
参观完了巴黎圣母院,我们就离开巴黎了。车上,导游用车载电视为我们播放了电影《巴黎圣母院》。这一次的观赏,是在身临其境之后,所以每一个对准巴黎圣母院的镜头,无论内外,我都会觉得自己好像就站在可怜的卡西莫多或艾丝美拉达身旁。当然,我似乎也亲眼看到了神父阴冷邪恶的眼神和心灵扭曲反映出来的痉挛的面部神情。也许就是亲身造访所带来的震撼和接近,使我对电影有了更深的理解。
曾经只知道这部电影将极美与极丑的对立与融合表现的淋漓尽致——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心灵美和外表美相融合的完美化身,她是人间的尤物,受到包括坏人、好人、虚伪的人、胆小的人等等一切人的爱慕,但最终为爱所害。太阳神是外表美和心灵丑的对立结合,卡西莫多则是外表丑和心灵美的对立结合。这两个人物在传递着虚伪的人性面具假象的同时,更反映着美丑相斥相融的复杂现实。
而这一次观看,我忽然之间发现了不同于美丑之辩的另一个主题,那就是不同的爱。同样是以完美的艾丝美拉达为对象的爱情,不同的人却是不同的爱。阴险邪恶的神父是欲求而不得的嫉妒之爱;衣冠禽兽的太阳神是玩弄欺骗的欲望之爱;而胆小无能的诗人,即艾丝美拉达救的“丈夫”,是有心无力的仰慕之爱;只有单纯善良的卡西莫多是发自内心的真爱、纯爱。
旅途总是能带来意外的收获,比之对那些慕名而去的名胜景致的期待,不经意间的感悟更能让人尝到喜出望外的甜美。
瑞士-卢塞恩
瑞士之美,在湖光山色。与法国巴黎的人文艺术之美相比,瑞士之美更在乎自然。时值冬季,瑞士雪山冰封雪飘,尽管我们只是在高速公路上看到雪山,但茂密的耐寒松树林,连绵的雪坡雪原,已经让我感受到冰雪之国的氛围。
下午4点,我们进入瑞士小城卢塞恩,这座小城闻名于世的是天鹅湖及其上的卡佩尔桥,这座桥是欧洲最早建成的木桥。经历了上百年的光阴,如今在五彩斑斓的壁画装点下,倒也显得时髦亮丽。
幸运如我们,赶上了卢塞恩当地辞冬迎春的狂欢节,当地居民装扮成神话、卡通或宗教形象,成群结队游走于街头,载歌载舞。今天正好是中国农历腊月30日,旅行于海外的我们无法与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能够遇上这场狂欢节,这大年三十过得也算别有一番异国情调了。
也许是孩童般的新奇情绪起作用,我似乎更偏爱这种街头狂欢的庆祝方式。因为它更容易调动起每一个人的热情,即使是匆匆的路人,也会暂停下脚步,分享这片刻的奔放。
尽管语言不通,尽管对节日的内涵不甚了解,我们也被热情的氛围所感染,也很愿意分享他们的欢乐。狂欢的音乐的确是万能的使节,它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沟,让被风雪低温冻僵了的我们也不知不觉随着节拍摇摆起来。
夜宿瑞士乡间,路边家庭旅馆。
早晨起床才发现,这家旅馆的住宿和餐厅分设在公路的两边。穿过公路的时候,抬头看见熹微晨光中的瑞士雪山,云遮雾罩间依稀可见雪帽覆顶。匆忙吃完早餐,来到路边观景处,天已大亮,山脚下的湖面波澜不惊,澄澈通透。此行无缘阿尔卑斯雪山之游,在此处不经意得而远观之,也不枉此行了。
曾经到过玉龙雪山,且不说游客太多,烦扰躁动,那里有山无水,硬朗俊俏之余仿佛缺少一份柔美温婉。而我所见过的水,大都与山无缘。只有这里,山水相依,静动相傍,山更冷艳,水更高贵。
从瑞士出发,车行半小时,穿过阿尔卑斯山脉,来到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一路上避而不见的阳光终于露脸,城镇建筑也逐渐走出法国、瑞士的哥特风格,进入巴洛克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杂糅相间的风格。
(一)水城威尼斯
旅游大巴把我们送到威尼斯火车站,为了保护古老的、正在下沉的水城,大巴是不允许进城的。我们换乘欧洲之星列车后,终于进入踏上由上亿根木桩支撑起来水上名城。幸运的我们,再次遇到当地的狂欢节。虽然我们不太了解这里狂欢节的节日内涵,但仅从狂欢人群的装扮上,就能看出与瑞士卢塞恩很大的不同。
威尼斯狂欢节的装扮更像是古典的宫廷化妆舞会。女人们都带着或半遮面或全遮面的蝴蝶面具,色彩艳冶,金光熠熠;头上还插着富贵招摇的各色羽毛;身上穿的也是宫廷舞会风格般的大蓬蓬舞会裙,在拥挤的人群中前行颇为不易。男人们则戴着卷曲得很整齐的银白色假发,类似法庭上大法官戴的那种,只不过后面还有个扎着蝴蝶结的小辫子;身上则穿着男士宫廷礼服。总之一时间我被羽毛、蕾丝、丝绸和各种香水味包围,欧洲宫廷的奢华之感让我仿佛置身于外国古典小说及古装题材电影描绘记叙的皇室宫廷宴会之中,飘飘然矣!
贡多拉是水城威尼斯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是每一位游客必须体验的项目,因为只有乘坐它才能随着缓慢的水流走进水城真实的生活。贡多拉分两种,红色的是伯爵夫人船,红色象征华丽;黑色的是伯爵船,黑色象征高贵。我们被分到一艘伯爵船,摇船的是一个微胖的卷发年轻人,白里透红的脸颊,壮实的身材。
贡多拉载着我们出发了,随着海绿的水波穿街过巷。在水面附近,或隐或现的是房屋地基下的木桩和墙壁边为加固房屋增加的木桩。领略水巷风光的同时,我们也感叹着威尼斯人的勤劳和智慧,他们用无数的木桩在地中海一隅撑起这一座繁华的城市,历经百年海水荡涤,战火侵扰。数不清的商船、客船在这里停泊、靠岸,又抛锚、起航。留下的,只有栋栋石墙上经年累积、深浅不一的苔痕。
晚上,武导带领我们品尝了地道的威尼斯墨鱼海鲜餐。都说意大利人的晚餐最为丰盛、繁复,今天我们算是领略了。
在餐厅坐定,先是每人一碗菜汤,也叫开胃汤,说是菜汤,却没有大片的蔬菜,只是零星几粒胡萝卜、卷心菜叶和不知名目的蔬菜丁。之后是一盘飘着浓浓海鲜馨香的墨鱼汁拌意大利面,这一盘下来,像我这样的小胃口几乎已经饱了,谁知又端上每人一盘炸鱿鱼卷和土豆。在同行朋友们的“帮助”下,我好不容易把这盘消灭完,英俊友好的服务生又给每个人端上一碗水果蔬菜沙拉。
十分神奇的是,意大利人吃沙拉仿佛都不用沙拉酱。中午在路边休息站的午餐,我们自己买的沙拉就是在没有沙拉酱的情况下把菜叶生咽了下去,当时还以为是自己“文盲”没找到沙拉酱,没想到晚上在餐厅里仍然没有。幸好还有吃墨鱼面剩下的番茄酱,我和同行的一位姐姐毫不犹豫的把它拌到沙拉中,我们的口味实在无法适应如牛羊般直接吞咽生冷的蔬菜。
沙拉过后,又来一小碟盖着巧克力酱的布丁,这道饭后甜点倒是甚合我的胃口,尽管已经很饱,我还是把小碟子刮得干干净净。就这样,经过5道工序,我们终于完成了一顿意大利晚餐。后来我才知道,像这样的海鲜餐算是意大利晚餐中最简单最快捷的一种,如果参加宴会,一顿晚饭可以从下午4点吃到晚上9点。
饱餐一顿后,我们心满意足的走到码头边等待water
texi把我们送到大巴车场。远处灯火阑珊映衬下的港口略显寂寞,耳边忽然响起开往希腊的国际轮渡的汽笛声,它要起航了。
我想起世界新闻史上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商业报纸就诞生于此——威尼斯手抄小报,初期的商业报纸记载的是为船家商人们服务的船期和商情。尽管威尼斯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消失于地中海水平面之上,但现存的手抄小报清晰的记载了13世纪前后称雄南欧的威尼斯公国的繁荣景象。
(二)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摇篮
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欧洲文艺复兴兴盛于法国,但发源于意大利,而在意大利,如果说罗马有文艺复兴开的花,那么佛罗伦萨则是为文艺复兴埋下种子的地方。在这里,历史的光束似乎相约而遇,前后不过百年,诞生了但丁、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和伽利略等几位文艺复兴中的巨匠。这座被诗人徐志摩称为“翡冷翠”的古城,的确是上帝的宠儿。
在我们11天的行程中,在佛罗伦萨的这一天是最晴朗的,湛蓝天空,明亮光线,把老城里典型文艺复兴时期简洁风格的建筑映照的更干净、单纯。建筑师大哥告诉我,只有在这里才能用黄颜色的墙壁和红色的屋顶,因为这里的天很蓝,空气能见度很高。要是在成都用这样的色彩装饰建筑,一定会有脏兮兮的感觉。当地居民在自然条件和人文传统中为自己的家园选择了一种最晴朗的颜色。黄与红的搭配,让人似乎能感觉到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性的生命力;而欧洲文艺复兴的深远历史源流,也如这两个颜色相搭配起来的视觉感受那样,生生不息。
有人说,到欧洲就是看文化,看文化就要看建筑。我想,建筑之所以能成为欧洲文化永恒的代表,一方面因为欧洲建筑共同的,最显著的一个特点——石制取材。坚硬的大理石、花岗岩或其他石料在欧洲历朝历代艺术家、建筑师的手中变成了百年不移、千年不腐的传世杰作。仅建筑而言,已不只承担当世的生活居住或宗教政治艺术功能,它成为了用塑像、线条、雕花甚至光影记载历史、文化、情感的“史书”。另一方面,应该算是欧洲文化发展主观方面的特点,政治和宗教似乎都偏爱用建筑物或雕塑物来记录重大事件或重要精神,这也使得欧洲建筑与社会上层建筑,尤其是宗教形成了难以分割的密切关系。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佛罗伦萨的明珠,它是整个欧洲外观装饰最精美的教堂,白色墙壁上的绿色线条在通透的阳光下显得圣洁无比。作为文艺复兴众多杰出大师的故乡,当然不乏大师们的代表作品,在佛罗伦萨老城广场就有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雕像群,包括海神波塞冬和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男性身材比例的“大卫”。我这个外行人实在没有鉴赏珍宝的品味,只能多留几张影,以作留念。
我们在晚霞出现的时候来到比萨斜塔面前,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斜塔和另外的洗礼堂、礼拜堂在逐渐暗淡的天幕下分立着。建筑师大哥告诉我,这样三者分立的形式是哥特式建筑早期的风格。
斜塔前有一块比足球场还大的葱郁草坪,游客可以在上面随意玩耍。一路上在各式经典建筑前恭敬虔诚的我们突然好像挣脱笼子的鸟儿,团里的每一个人,不分年龄的像孩子一样奔向草坪,摆出各种夸张的姿势留影。
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发明“遥碰”建筑物的拍照方式,我在出来旅游之前就见过很多人或手捧、或肩靠、或手推某著名建筑物的照片。斜塔前的草坪上,不分男女老少,都在寻找着镜头、双手、斜塔这三点一线的完美效果。
(三)千年古城罗马
我们是在雨中走进罗马的,地中海潮湿的冬季让这座永恒之城更显沧桑和凝重。从两千多年前的母狼育婴、封王建城至今,罗马经历了太多次战火的洗礼。今天,它作为意大利首都,作为罗马教廷梵蒂冈的所在,仍然倍受瞩目。在全世界近8亿虔诚的天主教徒心中,它更是无上权威和神圣的象征。
雨水冲刷中的罗马,既有悲情又有生机。悲情在于,淅沥雨声仿佛是千年时空传来的言语;生机在于,湿润孕育出片片新绿,丛生于千年古迹石缝中的嫩芽,才更显出生命的力量。
历史本无所谓情感,它始终是客观的,但某一具体的事物却可以寄托穿越时空的哀思,罗马斗兽场就是这样的地方,很难说清面对它到底是怎样的心情。
它是为满足骄傲自大的罗马贵族野蛮的血腥娱乐方式而建造的,它是斯巴达克斯那样的奴隶英雄揭竿而起的战场,它是罗马教皇在罗马帝国灭亡百年后为祭奠丧身于此的天主教信徒而封的圣地,它还是融汇了古罗马建筑技艺精髓的建筑杰作。我实在难以理清头绪,是应该愤恨古罗马贵族的灭绝人性,还是歌颂奴隶英雄的宁死不屈,或者感叹历史风云的变幻无常,再或者惊叹古罗马先进的科学技艺……
历史古迹常使游客身临其境而百感交集,但像罗马斗兽场这样让人不知该用何种心情来面对,该用何样的眼光来瞻仰的古迹,也不算很多了。所以,我选择静静地围着它漫步一圈,让雨水敲打石板的声音告诉我关于它的一切,因为面对它的纷繁往事,凡夫俗子如我,只能倾听。
(四)&&&&&&&&&
在海边是可以不讲话的,因为有涛声,而且无休无止。所以,当一个人寂寞了,而且一时间无法获得别人的安慰时,可以选择到海边来。这里的浪花虽然只会轻拍沙石,但每一次拍打都不相同,有深有浅,有轻有重。当你将全副心神用来关注它时,对每一朵浪花的期待和预测,就会像打开一个个崭新的礼品盒,或咬开一粒粒果汁夹心巧克力,滋味总是不同。这时,你心中的郁结就会被洗刷,被松解。
因为在雨后来到地中海边,我们没能看到湛蓝如画的海水。一卷一卷白色的浪花从天际可见的地方推推攘攘地前仆后继。我没想到就这样来到地中海边,因为这是原定项目中没有的,我没能准备好面对它的心情,或者说,缺少那份期待的热情,面对它时总感到措手不及。但它就这样呈现在我眼前了,我眼前的这一湾海水就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欧洲人的海洋个性就诞生于此。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先哲们对精神和身体的双重重视就源于这片海水的激荡和海面之上阳光的照耀。
天主教圣地——梵蒂冈
我对宗教并没有深入的认识,但也大致经历了几个感性层面的阶段变化。
初识宗教、信仰等概念时,觉得它是神秘的,仿佛会使人从内心生发出一股莫名而巨大的信念之力,驱动着思想和行为。进入历史学习之后,大略了解了西方政治宗教文化梗概,又觉得宗教是十分威严的。这样的想法也许是把中国历史作为参照系了,因为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宗教几乎始终臣服和服务于政治统治。欧洲则不然,王权、神权和民权始终是其历史进程中拉锯斗争的三股力量。而今天亲身涉足欧罗巴土地,无论村庄或城市,教堂总是核心地标。对于欧洲信教民众来说,宗教从出生的洗礼、到成年、到婚礼、到升天后的祈福,以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拜和祈祷,还有忏悔,宗教贯穿终身。如果把视野放宽到社会上层意识形态领域,文化、艺术、建筑也阶段分明、地区分异的跟随着宗教嬗变传承的步伐。因此,如果我们再为欧洲人虔诚的信仰而惊叹,我们也应该想到宗教本已渗入欧罗巴人种的血液和骨髓。当走进梵蒂冈,我的这种感受更加深了。
梵蒂冈坐落于罗马城的西北角,仅占地4.4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但它是一个政治外交独立的主权国家,而它的名望和地位甚至超过世界上大多数主权国家。它是天主教世界至高无上的罗马教廷之所在,它拥有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天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它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近8亿的信徒,每当重大宗教事件举行,小小的梵蒂冈就成为全世界新闻媒体的核心焦点。而且,除了在人类精神世界中无可撼动的领袖地位,梵蒂冈在全世界各国拥有的财富也多得惊人。
回到家中,我把梵蒂冈当地导游推荐的宗教题材电影《天使与魔鬼》找来看了一遍,影片中梵蒂冈神圣雄伟建筑闪现的镜头又一次加深了宗教对我思想的撞击。而这部影片对纠缠百年的宗教和科学,从一个新的高度进行阐释,用已故教皇的坦诚和学者的不倦追求,使之统一,共同向前,继续引领人类的精神和技术进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罗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