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霜400度空气中烧会发生什么反应

当前位置:
>>>某化合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点燃.2CO..
某化合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点燃&.&2C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A.C2H2B.C2H4C.C2H4O2D.CH2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可知,X的化学式中含有C的个数为:2,含有O的个数为:2×2+2-3×2=0,含有H的个数为:2×2=4;故X的化学式为:C2H4.故选B.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某化合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点燃.2CO..”主要考查你对&&化学式的写法和意义,质量守恒定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化学式的写法和意义质量守恒定律
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如可用O2,H2O,MgO分别表示氧气、水、氧化镁的化学式。 对概念的理解: (1)混合物不能用化学式表示,只有纯净物才能用化学式表示。 (2)每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但一个化学式有可能用来表示不同的物质。如氧气的化学式是O2,没有别的式子再能表示氧气;P既是红磷的化学式,也是白磷的化学式。(3)纯净物的化学式不能臆造,化学式可通过以下途径确定:①科学家通过进行精确的定量实验,测定纯净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再经计算得出。②已经确定存在的物质可根据化合价写出。书写规则: 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首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构成一个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通常就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比较复杂,习惯上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首先按正前负后的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然后在每种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写出每个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一定顺序通常是指:氧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氢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氢元素符号写在左边;金属元素、氢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边。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化学式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叫做“某化某”,如“CuO”叫氧化铜。当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不止一个时,还要指出一个分子里元素的原子个数,如“P2O5”叫五氧化二磷。有带酸的原子团要读成“某酸某”如“CuSO4”叫硫酸铜,还有的要读“氢氧化某”,如“NaOH”叫氢氧化钠。“氢氧化某”是碱类物质,电离出来的负电荷只有氢氧根离子。化学式的意义:(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以Cu为例) 宏观:表示该物质:铜表示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铜由铜元素组成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原子—一个铜原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关系:(1)根据化学式求化合价①已知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化合价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确定元素的化合价。标出已知、未知化合价:列出式子求解:(+1)×2+x×1+(-2)×3=0 x=+4②根据化合价原则,判断化学式的正误,如判断化学式KCO3是否正确标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计算正负化合价代数和是否为0:(+1)×1+(-2)×1=-1≠0,所以给出的化学式是错误的,正确的为K2CO3。③根据化合价原则,计算原子团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如计算NH4+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和H2PO4-(磷酸二氢根)中磷元素的化合价。由于NH4+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不是电中性的,因此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不为多,而是等于+1. 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 x+(+1)×4=+1 x=-3 所以在NH4+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同理H2PO4-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不是电中性的、因此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不为零,而是-1. 设磷元素的化合价为y(+1)×2+y+(-2)×4=-1 y=+5 所以在H2PO4-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 ④根据化合价原则,确定物质按化合价的排序。如H2S,S,SO2,H2SO4四种物质中均含有硫元素,并且硫元素的化合价在四种物质中分别为:-2,0, +4,+6,故这四种物质是按硫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2)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的原则,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可以推求实际存在物质的化学式,主要方法有两种:①最小公倍数法
确定化学式的几种方法:1. 根据化合价规则确定化学式例1:若A元素的化合价为+m,B元素的化合价为-n,已知m与n都为质数,求A,B两元素化合后的物质的化学式。 解析:由题意知正、负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为m ·n,A的原子个数为(m·n)/m=n,B的原子个数为 (m·n)/n=m 答案:所求化学式为AnBm.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式例2:根据反应方程式2XY+Y2==2Z,确定Z 的化学式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反应前有两个X原子,四个Y原子,则两个Z分子含有两个X原子和四个Y原子。 答案:z的化学式为XY2 3. 利用原子结构特征确定化学式例3:X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求X、Y两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解析:X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X原子易得1个电子,Y原子易失2个电子,根据电子得失相等可求化合物的化学式为YX2 4.利用元素质量比确定化学式:例4:有一氮的氧化物,氮、氧两元素的质量比为7: 4,求此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析:设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xOy,根据xN:yO =7:4 得14x:16y=7:4,即x:y=2:1。答案:所求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 5. 利用化学式中所含原子数、电子数确定化学式例5:某氮氧化合物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23个电子,求此化合物的化学式。 解析:设此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xOy,则x+y=37x+8y=23解得x=1,y=2答案:所求化学式NO2。利用化学式的变形比较元素的原子个数:例:质量相等的SO2和SO3分子中,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解析: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S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0,二者的最小公倍数是320,二者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时物质的质量相同,转化为分子个数SO2 为320/64=5,SO3为320/80=4,即5SO2与4SO3质量相同,所以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5×2):(4×3)=10:12=5:6。四、利用守恒法进行化学式计算:例:由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解析:在Na2S,Na2SO3,Na2SO4中,钠原子与硫原子的个数比是恒定的,都是2:1,因而混合物中钠、硫元素的质量比(或质量分数比)也是恒定的。设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可建立如下关系式。 Na ——S46  32x   32%46/32=x/32%解得x=46%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2%-46%=22%。利用平均值法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找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平均值(包括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平均质量、平均质量分数等),再根据数学上的平均值原理,此平均值总是介于组成中对应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由此对混合物的组分进行推理判断。例:某气休可能由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一种或多种气体组成,经测定其中只含C,O两种元素,其质量比为3:8,则该气体可能是?解析:由题给条件知,该气体只含C,O两种元素,而这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可能是CO2、CO,O2。CO2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3:8,CO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3:4,O2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0 (因C的质量为0)。题中给出该气体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3:8,故符合题意的气体组成为:CO2或 CO,O2或CO,O2,CO2。 利用关系式法解题技巧: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式所包含的各种比例关系,找出已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直接列比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例: 多少克(NH4)2SO4与42.4g尿素CO(NH2)2所含的氮元素质量相等?设与42.4g尿素中所含氮元素质量相等的(NH4)2SO4的质量为x(NH4)2SO4——2N——CO(NH2)2  132         60   x         42.4g132/x=60/42.4gx=93.28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数字的含义:①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粒子(原子、分子)数目;②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的数目;③化学式石一下角的数字表示该粒子中对应原子或原子团的数目;④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电荷数。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对概念的理解: (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对概念的理解: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能用于物理变化例如,将2g水加热变成2g水蒸气,这一变化前后质量虽然相等,但这是物理变化,不能说它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②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对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气体的反应来说,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守恒,但是其体积却不一定守恒。 ③质量守恒定律中的第一个“质量”二字,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不是所有反应物质量的任意简单相加。例如,2g氢气与8g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并非生成10g水,而是1g氢气与8g氧气参加反应,生成9g水 ④很多化学反应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因此“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包括了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的物质,不能把生成的特别是逸散到空气中的气态物质计算在“总质量”之外而误认为化学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 (1)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 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过程可表示为:(2)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本身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例如,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从微观角度看: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质量守恒定律的延伸和拓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要抓住“六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两个可能变”。
如从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能得出的信息:①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或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或氢气、氧气是单质,水是化合物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⑤在化学反应,氧元素的种类不变。⑥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⑦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1. 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obertBoyle, )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 2.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锻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总质量,在锻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3.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4. 后来.人们用先进的测址仪器做了大量精度极高的实验,确认拉瓦易的结论是正确的。从此,质量守恒定律被人们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解释问题 ①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生成新物质,不能产生新元素(揭示伪科学的谎言问题)。 ②解释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及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 (2)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时首先要遵循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量等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其次各种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3)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理解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可通过计算确定具体的元素质量。 (4)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比较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的多少,找出原子个数的差异。但不能忘记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5)确定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或相对原子质量)时,首先寻找两种已知质量的物质,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间的质量成正比即可计算得出。注意观察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6)确定化学反应的类型判定反应的类型,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从数值上看,反应物质量减少,生成物质最增加)。如果是微观示意图,要对比观察减少的粒子和增加的粒子的种类和数目再进行判断。(7)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方程式的对与否关键是看等号两边的原子总数是否相等,同时注意化学式书写是否有误。
发现相似题
与“某化合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点燃.2CO..”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7040256180893151857179818156498(化学问题)饼干拆封后长时间放在空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_百度知道
(化学问题)饼干拆封后长时间放在空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其他类似问题
化学问题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肥料知识大全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8页免费11页免费55页免费77页免费63页免费 58页免费43页免费16页免费12页免费50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77页免费58页免费73页免费3页免费2页免费
肥料知识大全1|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热塑性塑料阻燃抗静电技术研究的进展
热塑性塑料阻燃抗静电技术研究的进展
9:50:3  来源:ZZ91再生网 标签:再生技术 废塑料 技术 技术工艺
制品由于具有低廉、质量较轻等优点和优良的电绝缘性、耐化学腐蚀、不生锈等特殊物理、化学性能和使用性能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1996年我国合成树脂和产量达到5450kt,比1995年增长4.9%,同期世界的总产量为129400kt,比1995年世界总产量121268kt增长6.7%[1].热塑性产量和消费量在中占有较大比重,约占总量的85%,远高于热固性,而热塑性中通用树脂(PE、PP、PVC)占80%左右.和大部分有机高分子材料一样,遇火后发生剧烈的燃烧,且燃烧速度快,伴随有大量有毒气体;同时,由于本身的优良电绝缘性,很容易在制品聚集静电,因此火灾危险性很大.为此,发达国家早已对的抗静电、阻燃制订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我国近年来也愈来愈重视制品的抗静电、阻燃问题,已经制定了一些抗静电、阻燃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家用电器、航空、汽车、煤矿等行业所用的配件也提出了抗静电、阻燃化的要求.目前,各种制品的阻燃、抗静电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较快,的阻燃抗静电技术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作者论述了国内外热塑性阻燃、抗静电技术,及阻燃、抗静电机理的研究进展,同时讨论了的阻燃抗静电的复合改性技术.
1 阻燃机理、常用阻燃剂
1.1 阻燃机理
的燃烧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燃烧过程属氧化 裂解自由基连锁反应:在空气中燃烧会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裂解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HO&);羟基自由基与大分子反应,产生大分子自由基和水,在氧存在下又产生羟基自由基.可见,羟基自由基的浓度是决定燃烧速度的要素.国际上常用限氧指数LOI来表示及制品的可燃性.限氧指数越大,材料燃烧时所需的氧的浓度越高,越难以燃烧.由的燃烧过程可知,要达到阻燃的目的,就必须破坏由、氧气和热构成的燃烧循环,阻燃剂的作用就是改变及制品的着火反应过程.阻燃剂按使用方法可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按组分可分为无机阻燃剂和有机阻燃剂.阻燃剂的作用原理有:
(1)吸热作用:加入后降低表面的温度,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
(2)覆盖作用:加入后,阻燃剂受热后在表面形成覆盖层,隔绝氧气;
(3)稀释作用:受热后分解释放不燃性气体,稀释可燃性气体,降低可燃性气体浓度;
(4)碳化作用:在燃烧条件下产生强烈脱水性物质,使碳化而不易产生可燃性挥发物,从而阻止火焰蔓延.此外,还有熔滴作用,即提高热裂解温度,降低燃烧热以及凝聚相阻燃、气相阻燃、微粒的表面效应阻燃等.在一个阻燃体系中,往往不只包含一种阻燃作用.
1.2 常用阻燃剂常用阻燃剂主要是指含磷、卤素、硼、锑、钛、氮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按所含主要元素可将阻燃剂分为3大类:
1.2.1 卤系阻燃剂 卤系阻燃剂指包含卤素元素的阻燃剂(溴化合物或氯化合物),主要是含卤素有机物.卤素阻燃剂作用机理[2]为阻燃剂高温分解与可燃烧物质起反应生成自由基X&(Br&或Cl&),产生的HX是不燃性气体,起遮盖表面层的作用,使燃烧物热氧化难于进行,X&作为捕捉剂能捕获燃烧活性自由基,降低HO&浓度,减慢燃烧速度,抑制火焰扩散,中断化学反应,直到火焰熄灭为止.随着X含量增加,燃烧的时间及速度减小,阻燃性增强.
由于卤系阻燃剂含大量卤素,燃烧时产生有腐蚀和毒性的卤化氢,腐蚀,损坏加工设备,更严重的是产生大量黑烟尘和毒气雾造成二次危害[3],1986年瑞士研究机构发现,溴系阻燃剂在510630℃热分解产生有剧毒的溴化苯并呋喃.1993年7月联合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有各国专家出席的专门会议,讨论了溴系阻燃剂的安全性问题,专家认为溴系阻燃剂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欧洲却受到怀疑.但由于溴系阻燃剂与其他阻燃剂相比,其阻燃性、加工性使用性等综合性能优良,也适中,现在仍是大量使用的阻燃剂.但开发低卤、低毒、低发烟量,价低的阻燃剂已成为热点.
1.2.2 无机系阻燃剂 无机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在于利用其受热情况下放出大量水,吸收大量的热量,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又稀释了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并隔绝空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耐水的氧化物形成一层固相的保护层,防止燃烧反应继续进行.
无卤阻燃剂与含卤阻燃剂相比,在燃烧时不产生有毒的卤化氢气体,从而不会导致二次危害,但也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无机阻燃剂的阻燃效果远不及有机卤化物阻燃剂,阻燃效率低使用量一般较大(大于50%质量份),才能达到一定的阻燃效果,与树脂缺乏亲和力,分散性,混溶性均较差,导致的力学性能下降和加工流动性较差.众所周知,无机阻燃剂具有较强的亲水性,而高分子化合物恰恰相反,具有较强的亲油性,因此,要使亲水性的无机阻燃剂与亲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完好的相容性,就必须对无机阻燃剂进行表面处理.通过控制粒径分布和表面处理(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长链脂肪酸及盐、疏水性润湿剂处理),这一问题已得到部分解决[4].无机阻燃剂随其粒径减小阻燃效果增大,同时对其他性能也有较好的作用,现在已有采用纳米填料进行阻燃试验[5];近年来,为了降低无卤阻燃剂的填充量,开发了多种助阻燃剂配合使用的专利技术,使用的阻燃助剂包括氧化物、络盐、硼酸、锡酸、红磷、碳黑、硫酸盐、硝酸盐、脂肪酸盐、碱式碳酸镁、硅氧烷低聚物、镍和锡的氢氧化物等.
Sb2O3作为阻燃剂很少单独作用,主要作为阻燃助剂与溴系阻燃剂配合作用.Sb2O3与卤素阻燃剂并用时可提高阻燃性能,作为卤素阻燃剂的助剂作用.高温下,可与卤化物生成SbX3,后者由于沸点高,可长时间在火焰区内捕捉HO&自由基,终止自由基反应的作用.随着Sb2O3用量的增加,阻燃性能增强,添加5%Sb2O3即可使含溴8%的阻燃性能超过含溴16%的,二者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但Sb2O3和Br均增加了的发烟量,可能是因为Sb2O3加剧了阻燃剂的脱HBr作用,HBr脱除又促进了高分子化合物在气相过程中的成碳过程,使发烟量增多.高分子材料的发烟在火空中危害更大,且Sb2O3有毒,阻燃技术最近又出现了非锑化的动向,发现部分或全部取代Sb2O3的助阻燃剂有硼酸、硫化、锡酸及锆化合物等.
1.2.3 磷系阻燃剂 磷系阻燃剂[6]的阻燃机理在于凝固相阻燃,它也是一种烟抑制剂,能有效地抑制气相反应.而含氮阻燃剂的阻燃作用主要在燃烧的气相区.磷氮两类阻燃剂一起作用,对阻燃的协效作用十分显著.红磷在燃烧时形成磷酸非燃性液态膜,覆盖在的表面起阻燃的作用,形成的偏磷酸起脱水作用.聚磷酸铵在受热时释放出NH3气体起阻缓作用,同时生成的聚磷酸起阻燃作用.磷酸脂类(磷酸三脂)在燃烧时阻碍向火焰供给燃料,降低聚合物裂解速度和催化聚合物的交联反应,促进聚合物的炭化;增加燃烧残余物的量.
1.3 阻燃剂之间的协效作用
事实上,每种阻燃剂都有其固有的优缺点,应根据聚合物的结构和产品的用途综合考虑,利用协效作用选择和设计复配型阻燃剂.利用协效作用,可减少阻燃剂的用量,提高阻燃效果,降低成本,避免物理、机械性能的恶化.协效作用主要有:
(1)磷、氮协效作用 在氮原子存在下,有利于磷系阻燃剂分解成聚磷酸,它形成的粘流层有绝热、隔绝空气的效果;含氮组分和磷酸结合,在火焰中有吹涨作用,可使膨化形成碳焦;氮与磷形成磷酸铵,生成PN键抑制了易燃物的形成.
(2)磷卤协效作用 磷在凝聚相抑制了裂解反应,卤素在气相抑制了燃烧,二者并用,提高了阻燃效果;氯化石蜡70与含磷化合物能产生协效作用,使它的阻燃显得特别有效[7].
(3)卤锑协效作用 锑的氯化物是卤素阻燃剂的优良协效剂,因为三卤化锑的生成是强烈的吸热反应;三卤化锑沸点高,蒸汽比重大,在气相中的液态和固态的Sb2O3微粒可降低燃烧速度,抑制燃烧反应.
1.4 新型膨胀型阻燃剂
除上述常用阻燃剂外,近年来开始出现了新的阻燃方法.美国首先研究和报道的膨胀型阻燃剂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阻燃剂.这种阻燃剂在同一化合物或阻燃体系中,同时具有碳源或成核剂、酸源、发泡源,通过相互的配合作用,遇火时使聚合物融滴发生膨胀[8].在燃烧时,分解产生磷酸,磷酸进一步脱水生成偏磷酸,偏磷酸再聚合成聚偏磷酸.在此过程中,磷酸有覆盖作用,聚偏磷酸是很强的脱水剂,使高聚物脱水、碳化,改变高聚物燃烧过程模式,并在表面形成碳质泡沫层,隔绝了空气,挡阻外部热源对聚合物的影响.常见的阻燃剂的碳源主要是多碳的多元醇,酸源是无机酸或在燃烧时生成的如磷酸、硫酸、磷酸酯等,发泡源一般为氮的多碳合物如尿素、双氰胺。由于氮核磷的良好的协效作用核磷酸脂是一种低粘的增塑剂,因此,磷酸酯类阻燃剂发展很快.
2 的抗静电研究进展
对于的抗静电的研究进行的较多[9,10],抗静电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各种途径使静电荷能够很快地漏泄.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添加具有表面活性的抗静电剂,使其中的亲水基团增强表面吸湿性,形成一单分子层的导电膜,从而加快静电荷的漏泄,以往的内添加剂多为低分子量化合物,耐久性不理想,现在国内外大力开发的是称为永久性抗静电剂的高分子抗静电剂[11];大大接近理想的耐久性抗静电的方法是以某种方法向疏水性母体树脂种适当分散入亲水性树脂,从而形成一种微相分离结构,亲水性聚合物组分在表面聚集并在表面形成连续的片层状分布以构成泄电通路,即可实现抗静电.亲水性树脂目前以聚氧化乙烯(PEO)的共聚物为多[12].
另一类方法是添加具有一定导电性能的填料,利用其在共混体系中形成的导电通道起抗静电的效果,这种共混物称为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或导电高分子合金.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方法有3种[13]:
(1) 表面处理 包括热喷涂法、干法镀层、湿法镀层和导电涂料法.
(2)导电填料分散复合法 在基体内混入导电填料制造出导电的合金,按其填料形式分类,用分散复合法制成的导电高分子材料有颗粒分散系,箔片分散系和纤维分散系3种.以炭黑为代表的颗粒状填料填充的导电高分子材料,是迄今为止用途最广泛、用量最大的一种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3)导电材料层积复合法 将网、板、丝毡作为中间层,两侧再层压上基体或利用平行挤出方法制成一层为导电树脂,另一层为普通树脂的层制品.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方法中最常见的是分散复合法,层积复合法处于发展阶段,表面处理法的应用和发展不如另外两种.
3 的复合阻燃抗静电技术
的阻燃抗静电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需要阻燃剂、抗静电剂的共同作用,而阻燃剂和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不同.因此,在研究的阻燃抗静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抗静电剂、阻燃剂与树脂的相容性 阻燃剂、抗静电剂在中的作用效果与其在树脂的相容性有很大关系,相容性好,则可以起到预期的作用;相容性不好,则相当于在树脂中加入了杂质,会影响到树脂的其他性能,也起不到预期的阻燃抗静电作用.所加添加剂必须能长期稳定、均匀地存在于树脂中,对于无机添加剂来说要求无机物要细小,分散性好,这样才可以与树脂很好地配伍[4];对于有机添加剂,则要求有较相似的结构,这样才可使添加剂与树脂有较好的相容性,否则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添加剂会从树脂中析出(喷霜或渗出).阻燃剂、抗静电剂与树脂有较好的相容性除了对阻燃抗静电有较好效果外,还会有较好耐久性,经长时间洗涤而不会破坏其阻燃抗静电性能,这对阻燃抗静电有更大的积极意义.
(2)抗静电剂与阻燃剂的复合技术 在阻燃剂、抗静电剂共同作用时应注意防止阻燃剂、抗静电剂在复合过程中引起作用效果互相削弱的问题.由于胺类抗静电剂能与氯化氢发生化学反应[14],从而失去抗静电效果,因此应避免胺类抗静电剂与含氯阻燃剂复合.本项目采用非离子型抗静电剂,由于非离子型抗静电剂多为聚酯聚谜类物质,不会与阻燃剂产生互相低消作用效果的问题,而且非离子型抗静电剂热稳定性好,不容易引起老化,有助于抗静电剂和阻燃剂较好的发挥作用[15].
(3)阻燃剂的分解温度要适合加工需要 阻燃剂的分解温度要适合,热稳定性能太强,不适用于作阻燃剂,热稳定性弱,又会在加工时分解,产生气体污染,使产品变色,同时失去阻燃效果,要有较低的熔点和一定的分解温度.
阻燃抗静电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的阻燃机理主要是吸热作用、覆盖作用、稀释作用和炭化作用等;
(2)阻燃剂成分的选择原则应是少量多品种,符合协作用原理;
(3)阻燃剂的发展方向是无毒、无公害、无污染、高效的安全阻燃剂;
(4)抗静电的发展方向是具有耐久性抗静电的高分子抗静电剂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或导电高分子合金;
(5)的阻燃抗静电的复合改性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需要阻燃剂、抗静电剂的共同作用;需要注意抗静电剂、阻燃剂与树脂的相容性,阻燃剂的分解温度等问题.
本栏目文章和评论等作品仅代表作者或所在媒体的观点,本站对文章版权的归属,权利瑕疵及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等情况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因此发生纠纷,均与本站无关。如本栏目文章和评论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联系电话:1
相关资讯:
热门产品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尿素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