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儿童节即将来临 教育犯罪的孩子?

  今年4月,北京市教委禁止幼儿园阶段上英语、拼音课,教孩子20以上的数学运算,但是自作聪明的家长有应对之策:转学!
  ■以识字、算术等为主的早教可提升测验成绩,但学习优势在1~3年后消失
  ■专家推荐早教可以给孩子讲故事,能有效培养人际能力、同情心、道德等
  现在幼儿园、学前班的老师们面临很大的压力,被要求教孩子们正式上小学后才需要掌握的学术技能,而且还要定期测验。这些压力往往来自家长,他们以为这样的“小学化”早教令孩子获得优势,然而后果是孩子的童年过得很不开心。多个研究发现,幼儿在幼儿园、学前班进行语文、数学等学术性学习可产生远期的不良效应——日后孩子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人际交往和情绪的发展受影响,成年后还容易违法犯罪!精神心理专家建议,孩子在学前期应该多玩耍做游戏,能学会探索世界及如何与人相处,建议父母多给孩子讲故事,但亲子同乐时要避免过分迁就孩子。
  长期研究:
  玩耍早教全面优于学习早教
  在学前期,让孩子学习还是玩耍?大量研究比较了两种模式后发现,以识字、算术等学术训练为导向的早教也许能提升相应的测验成绩,但是这种学习模式的优势仅维持1~3年就消失了。更糟糕的是,这类早教还有不良的远期效果,影响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和情绪发育。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对比研究了50个以玩耍为主的幼儿园与50个以学习为主的幼儿园,发现以学习为主的孩子到了上小学四年级时,各方面都显著地差于玩耍的孩子,包括语文、数学成绩以及人际交往、情绪方面的能力。当时联邦德国的政策倾向于让幼儿园转成学习模式,而该研究一举逆转了这种趋势,让幼儿园重新回到玩耍模式。
  美国的早教研究亦得出类似结果。密歇根州的科学家追踪一批孩子直到15岁和23岁,对比发现学习与玩耍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差不多,但人际交往和情绪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在15岁时,学习的孩子不良行为明显增加,到23岁时更甚,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违法犯罪的比例却较高,多达39%的人有严重的犯罪记录,19%涉及用危险武器攻击,但结婚的比例却较低;玩耍的孩子则好得多,危险武器攻击的案例一个也没有。
  不同导向的早教模式,何以产生如此长久的效果?美国波士顿学院心理学教授彼得·格雷博士解释说,可能是最初的上学体验影响了日后的行为。如果孩子从小就学会筹划自己的活动,学会和别人一起玩,学会求同存异,就可能发展出负责任、亲社会的行为模式并持续一辈子;如果孩子从小就看重学习成绩,以后的人生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凡事都要争第一,容易与别人发生摩擦,生活穷困的孩子容易滋生犯罪——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
  在近日的一个义诊活动上,广州市脑科医院物质情感障碍科情感3区主任李婷表示,过去的观点认为超前教育让孩子的大脑神经更密集,但现在的观点认为这是不对的,早教只注重逻辑思维,而忽略形象思维等方面。广州市脑科医院病区主任陆小兵博士称,人类在成年之前大脑一直在发育,故不同年龄层次的认知特点是不同的,有些超出年龄层次的早教是不合理的,早教的原则应该是快乐成长。
  如何玩耍:不要放任孩子当“小霸王”
  孩子们喜欢的玩耍方式跟父母想的往往不一样。例如,孩子喜欢反复玩一个东西,但陪着一起玩的父母觉得无聊透顶,难以理解孩子为什么如此执着。格雷称,这是孩子天生的学习方式,是在修炼一项技能,直到正确掌握为止。孩子更喜欢跟孩子一起玩——他们志趣相投,有着相似的幽默感,也不会嫌无聊。其实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还是一种新鲜事物,可以增强亲子感情和相互了解,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新技能,但是要注意避免两个误区:
  在游戏中,孩子有时会变身蛮横不讲理的“小霸王”,对一起玩的父母颐指气使。例如,一个女儿在玩过家家的时候要求妈妈在规定的时间说出某些台词,一旦说不好就大喊大叫,让妈妈无所适从。父母觉得平时都是自己说了算,做游戏时就让孩子说了算吧。格雷称,父母放任孩子的霸道行径,就破坏了游戏规则以及其人际交往价值,会宠坏孩子,最终损害亲子关系。游戏需要在谈判中达成一致,满足各方的需求,而不是欺负和服从,有自尊心的人是不能容忍颐指气使的。在玩过家家时,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一方要提出抗议,表达不满,如果抗议无效就退出游戏。
  有的父母走向另一个极端,错误地主导孩子的游戏,甚至把孩子完全架空。干这种事的以爸爸居多,妈妈也不少。例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在沙滩上筑沙堡或者一起堆积木,父母自己玩得入迷了,告诉孩子具体每一步要怎么做,甚至完全接管了“工程”,这样堆砌出来的成果自然比孩子自己弄好很多,但格雷指出,游戏不应该是任务,应该是一种乐趣。
  讲故事:
  寓教于乐的“虚拟现实”游戏
  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欢听父母讲故事,可增进亲情以及相互了解,还可培养语言能力。彼得认为,讲故事就是一种玩耍,跟其他游戏是一样的。故事是对复杂现实世界的简化模拟,描述了人生的冲突和矛盾,让孩子清楚地体验挑战与困难,刺激他们思考怎么解决问题,学会有价值的生存技能,却没有任何现实的后果。例如,童话故事《三只小猪》让孩子体验离开妈妈之后,如何避免被野狼吃掉。在现实中,我们遇到问题必须采取行动,会令思考打折扣。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难理解的是人际关系,孩子可以在故事中学会洞察别人的欲望和需要,通过帮助别人而获得友谊。喜欢听故事是进化出来的人性——研究发现,4岁的孩子对人或拟人动物故事的兴趣高于对动物或物品故事的兴趣,而且更喜欢有两个或以上人物互动的故事,而不是只有一个人的故事。他们喜欢看到主人公有某种欲望或目标并为之努力、克服困难。这些故事不会直白地教孩子怎么做,而是间接地让孩子自己从中吸取教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基思·奥特博士表示,虚构的故事是一种有用的,展示人际关系的内在过程,能安全而有效地教人很多东西。
  故事能够增进孩子的同情心——从别人的角度看和体验世界。一个人只有感到别人的悲伤和恐惧,才会想到要给予帮助,也只有感到别人的快乐,才能助人为乐。德国文学专家弗里茨·布瑞斯奥普特称,故事可以让人自动与虚构人物认同,体验其喜与忧,沉浸在故事中就是连续的同情心训练。读《三只小猪》,孩子会与小猪有相似的感觉,似乎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加拿大的研究发现,4岁的孩子在听故事以后,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在美国的一个研究中,白人孩子听了一个黑人孩子的故事后,对黑人的态度显著改善。格雷称,给孩子讲故事可以让他们克服自恋,令道德得到成长。
  对于讲故事的技巧,李婷建议父母可以先不说故事的结局,让小孩自行“脑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早教的效果会更好。
  祖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超乎你想象
  研究发现跟祖父母一起的孩子能获得更好的社交技巧,较少出现抑郁症状及行为问题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你的人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研究发现这种隔代的亲情给老人家和孩子都大有裨益,令身心更为健康。然而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妨碍了两代人的交流,最近冒出来的“带孙费”争议也似乎有点伤感情。对此心理专家表示,创造条件也要恢复隔代的联系。
  因为各种原因,很多祖父母跟孙辈的家相隔很远。美国纽约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苏珊·海特勒建议通过电话和网络增进彼此的亲密感情。缩短空间上的距离才能充分享受隔代亲情带来的好处,坐汽车、火车、飞机等的花费和代价不菲,但还是值得的。原来研究发现,祖父母对孙辈有巨大的影响,几乎达到父母的影响力,体现在文化、技能和友谊等方面,跟祖父母一起的孩子能获得更好的社交技巧,较少出现抑郁症状及行为问题。反过来看,这种隔代的联系对祖父母也大有裨益,也可以减少老人家的抑郁症状,降低死亡风险。
  近日国内一篇《女婿已经三个月没给生活费了,我还该不该继续给他带儿子》的帖子引发网民热议,“带孙费”、“有偿带孙”等新名词开始刺激着人们的头脑。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主任唐记华表示,这是老人与年轻一代之间的代沟问题,建议子女应该给老人“带孙费”以表达自己的心意,数目多少需要双方协商。
  现在很多女性很晚才生育,孩子跟祖父母相处的机会较少,甚至完全没有——老人家都去世了。那么,祖父母的空缺该如何弥补呢?美国罗格斯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苏珊·纽曼博士介绍说,可以给孩子讲祖父母的故事,给孩子做当年祖父母的拿手好菜,送给孩子一些祖父母留下来的首饰等物品,带孩子到祖父母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进行体验。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责任编辑(zhanglaiquan)
文章出自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文网址: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背景】日下午,全国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研...
小哈津幼儿园创办20年来,已发展成为在辽宁省内拥有35...
&&&&日,南京市教育装...
最新加入企业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第号父母教育打骂孩子算犯罪吗?·重庆晨报数字报
第012版:重庆新闻
父母教育打骂孩子算犯罪吗?
&&新闻面对面>&&在“莎姐”进校园的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莎姐”检察院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的互动环节。同学们围住“莎姐”检察官,问了许多问题。记者对同学们询问较多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总结。&&1.父母教育孩子时,打骂孩子,算犯罪吗?&&“莎姐”:父母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进行教育,往往适得其反。如果父母采用暴力手段,打骂孩子,经鉴定构成轻伤。父母的行为就属于违法犯罪,将承担刑事责任。&&2.因为不满老师的教育,编造学校有炸弹等虚假信息,构成犯罪吗?&&“莎姐”:编造虚假的爆炸恐怖信息,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这样的行为很可能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3.持有网购的气枪,构成犯罪吗?&&“莎姐”:我国法律规定:射击弹丸的枪口比动能大于1.8焦耳/平方厘米的,即为枪支,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因此不建议同学们持有气枪等仿真枪。&&4.少男少女间的越轨行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莎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同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国家为了保护幼女的合法权益,故规定“即使是幼女同意的甚至是主动的越轨行为,都是违法犯罪行为,需追究刑事责任”。&&5.爸爸经常打妈妈,算违法犯罪吗?&&“莎姐”:爸爸对妈妈实施“家暴”,如果经鉴定构成轻伤,将承担刑事责任,并要对造成的身体和精神伤害进行赔偿。如果父母真的感情不和,无法再继续生活,他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比如向法院申请离婚等来解决。作为子女,不要过多的担心。可以分别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决定。 &&本版文/重庆晨报记者 刘波&&更多模拟庭审现场图片请扫描魔扣。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人民日报报系
| || ||||| |
10:00|回放|回放|回放|
版主有话说:
人民日报聚焦:
明星|&&&&&&&&&&&&&&
&&&&&&&&&&&&&&&&&&&&&&&&&&&&&&&&nbsp&&&&&&&&
舆情|&&&&&&&报刊|&&&&&&&&&数据|&&&&&
国内分站&|
全球分站&|
友情链接&|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京公网安备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 11:23&&
?& 10:52&&
?& 10:36&&
?& 10:12&&
?& 10:03&&
?& 09:59&&
 当前位置:&&&&&&
教育博客:漠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是犯罪
    中国教育人博客 周春霞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3月20日下午,惊闻邻近某乡镇中学两初二孩子打架斗殴,争斗中一学生将另一学生刺死,我心情分外沉重。近年来,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但是像这样近距离如此真切的消息还是觉得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一条年轻的稚嫩的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糊里糊涂的消失,而另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将一辈子背上这杀人的沉重负荷,当他懂事之后,又该如何面对?然而更令我震惊和痛心的是闻听此事之后那些同龄孩子们的表现。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更多博文&&
  晚上正值我值班。走进教室,孩子们都低着头在忙活着作业。我站在窗前望着外面漆黑的夜空,心里很沉很沉。这时,一个学生推门走进教室,一边往外拿作业,一边很随意的说:“跟你们说件事,我老家的中学里两同学打架,一个把另一个捅死了。”那声音干巴巴的,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更要命的是那些个“听众”,“是吗?死了吗?”“那一年就有一次,不过是没捅死。”“嗨,老师,那不就是赔死者点钱吗?又判不着刑。”“年龄又不够,就是判刑也不会死,现在小,再出来还年轻着呢。”我几乎要拍案而起了:那么多个孩子没有一个停下手中的笔,没有一个抬一下头,没有一个露出一丁点惊讶的神色,更没有一个为逝去的年轻的同龄人的生命惋惜,而且我调查确信他们原来一点消息都不知道。我突然想流泪,我们天天忙活,我们忙活了些什么?!我们天天高喊着要培养优秀的人才,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成果吗?在座的孩子中全级前几十名的孩子就有十几个,他们真的优秀吗?可又是谁、是什么造就了孩子们的冷漠?
  学校有责任。是的,素质教育喊得很响,可是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不在素质教育的范畴?难道素质教育就是开无数个俱乐部?无数个活动小组?就是仅仅让孩子学个特长、有个技能?即便如此,孩子们的负担真的减下来了吗?做老师的哪一个不心知肚明。没有一个老师不敬业,我们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唯恐耽误学生的一点时间。可是,也许就是因为我们追求成绩,我们不舍得花费自己课上那宝贵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几句思想品德的教育。可话又说回来,这又仅仅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吗?我想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对学生思想品德上的高要求,只有先抓紧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延伸阅读
 电话:010-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版权所有: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给即将高考的孩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