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收藏的南北朝文物

大都会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0有用0评论
在纽约总共待了4天,大都会博物馆占去2天,两天来逛的腿发软,直至要瘫在地上。由于两年前来过纽约,所以自由女神,联合国总部不在此行之中,此次的定位是深度的文化之旅。8月29日,纽约的第一天就杀向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都会博物馆,华裔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在该馆屋顶花园正在举行的名为《透明纪念碑》的个人艺术展,据称这是大都会博物馆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当代华裔艺术家举办的展览。怎奈大都会博物馆内容太丰富,30日再去大都会博物馆时还是没抽出时间一睹在中国艺术家的风采。顾不上欣赏一楼的埃及和希腊馆,直冲向二楼中国艺术馆,映入眼帘的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一幅来自山西省广胜寺的宋元时期的巨型佛教壁画。宽10米,高6米多。坐在壁画前的长椅上,久久的注视着气势恢宏,绘制精美我国的这珍宝,真是荣辱交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收藏有大量中国古代文物。其中有从南北朝到元代的各种木雕、石雕精品;有从商代以来各时期的精美青铜器。很多精美的瓷器,雕塑在国内都无缘一见。这是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学习过程,只可惜地点是在美国的博物馆内。河北出土的辽代三彩坐罗汉韩干的《照夜白图》及收藏的中国绘画近500幅,还有各种书法作品,由于正在进行保养维护,无缘一见,是此行的遗憾之一。我国的苏州园林也被仿建在博物馆的主楼二层的北厅之中,园中飞檐、雕梁、鱼池、凉亭,室内对联、掸瓶、八仙桌、太师椅一应俱全。 在馆内我特意注意了一下文物来源的介绍分为:Rogers Fund, 如Seated Buddha;Purchase, The Dillon Fund Gift, 如唐代的名画Night-Shining White韩干的夜照白(馆藏珍品,无缘一见);Wang Family, Gift of The Dillon Fund, 1973 北宋名画Summer Mountains,王己千所捐(王己千将37幅宋、元字画出让给了博物馆) 这里是一个宝藏,是一个艺术的殿堂。可当我看到门类如此齐全的中国藏品感到震撼:一是为我们中国曾经拥有如此珍贵的文物而感到自豪,,二是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羞耻,因为这都是我们中国的东西。但还有其他复杂的感受,一位朋友说:这些文物以其被文革破四旧毁坏,不如在人家的博物馆里精心保管供世界人民欣赏,从而达到宣传中华文明的作用。我无语。 我会再来。 (壁画)
上一篇&&阳朔风情
请认真填写内容,我们收到你的投诉信息后会立即进行审核并处理,谢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a、广告帖和灌水帖
b、谩骂、诽谤和聊天帖
c、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d、其它问题
其它问题具体内容
(10字以上,400字以下)
命名收藏夹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博大精深&&& 珍品荟萃&--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综述--蔡路武(保管部主任)
&&&&&&& 湖北省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征集,收藏了20余万件各个时期各种质地的文物,可谓博大精深,珍品荟萃。大体而言,文物征集的方式有考古发掘、标本采集、调拨、移交、捐赠、收购等等。其中,考古发掘是最重要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全省各地的遗址和墓葬。传世文物则主要是社会各系统、各单位的调拨、移交,专题性的征集,以及个人的捐赠、收购等。&&&&&&& 本馆藏品宏富,特色鲜明,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没有缺环,全面而系统,尤以楚文化最富盛名。  &&& 旧石器时代的文物以“郧县人”、“长阳人”为代表,其它还有“郧西人”、“汉阳人”,以及近年发现的郧县黄龙洞牙齿化石等,其中,“郧县人”头骨化石为本馆四件镇馆之宝之一。本省鄂西地区是长江流域乃至中国旧石器时代材料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些重要的发现,对中国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数千处,分布于全省各地,先后有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格局。其中,屈家岭文化是湖北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范围广,影响大,彩绘蛋壳陶具有代表性。其稻作农业的发展,石家河、陶家湖、阴湘、鸡鸣、鸡叫古城等城址的兴建,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以屈家岭文化为标志,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开始中国早期文明的新历程。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物有秭归东门头出土的太阳神石刻、黄梅焦墩出土的卵石摆塑龙、宜昌杨家湾出土的绿松石坠饰及骨串饰、天门肖家屋脊出土的玉人面饰、玉蝉、玉龙、玉虎、玉鹿等。&&&&&&& 商代的大型宫殿遗址盘龙城,是商王朝南征的军事重镇,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其中,大铜鼎、大铜钺、大玉戈为同时期该类文物的最大器。另外,崇阳出土的兽面纹铜鼓、汉阳东城垸出土的铜尊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而兽面纹铜鼓是商代仅有的两件铜鼓之一。  &&& 西周时期,江陵万城、京山苏家垅、随县熊家湾等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的铭文铜器尤为重要。湖北境内商周青铜器铭文主要是一些族徽标志、国名、器主名等,铭文国名有楚、陈、曾、蔡、琥、吴、邓、息、江、黄、巴、北漾、长、魏等国,这些资料对研究湖北境内古代国家及其相互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 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发掘的墓葬有数千座,大型的墓葬有曾侯乙墓、包山楚墓、九连墩楚墓等,出土了大批的楚国和与其相关的文物,反映了丰富多彩独具风格的楚文化,这种文化是如此的浪漫、綺丽。青铜器中,编钟、编磬、大尊缶、鉴缶、联禁大壶、建鼓座、铜鼎等都是大器、重器;尊盘、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鹿角立鹤、错金银凤纹铁带钩、错银龙凤纹铜樽、人骑骆驼铜灯等精美绝伦的文物,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青铜冶铸成就,可以说尊盘是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大冶铜绿山出土的大铜斧等采矿工具,反映了当时铜矿开采和冶炼的生产水平,对中国冶金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曾侯乙墓的金盏是先秦时期最大的金器。郢爰和孝感出土的蚁鼻钱,是当时最具地方特色的货币之一。江陵九店出土的天平砝码,见证了楚国在度量衡方面的发展状况。玉器中,龙凤十六节玉佩、龙形、虎形、叠人踏豕形等各种玉佩、玉琮、玉梳、玉雕小动物等,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当时的制漆工艺有着极高的水平,数量大,种类多,制作精美。曾侯乙墓的内外棺、包山的彩绘凤纹棺、折叠床、九连墩的虎座鸟架鼓等,体现其大;彩绘木雕小座屏、鸳鸯豆、龙衔蛇形座豆、卧鹿、辟邪等,体现其精。曾侯乙墓的二十八宿天文图衣箱,被认为是迄今所见我国二十八宿全部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包山出土的行迎图奁画,则是中国最早的运用了多种彩料的绘画作品。尤其是曾侯乙墓、望山、包山、九店、郭店等墓出土的竹简,包含了典籍、文书、日书、卜筮祭祷、丧葬记录等各方面的内容,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价值之大,在全国独占翘楚,称为“简牍之省”,实不为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篪等一批极为重要的音乐文物,为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举世瞩目,被誉为“地下乐宫”。其它重要的音乐文物还有江陵出土的彩绘凤鸟纹石编磬、九连墩出土的编钟、编磬等,材料十分丰富。&&&&&&& 秦汉时期,漆木器数量也很多,生活实用器剧增,包括盛食器、酒器、妆具、水器等,乐器、丧葬用器不多见。有特色的器物有牛马图扁壶、豹纹扁壶、猪形口长圆盒、彩绘人物木梳等。其中以睡虎地的秦代竹简最为有名,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政治、法律、农业、手工业、历法等方面,是研究秦代历史与法律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土了一大批青瓷器、铜镜。这些青瓷器主要出自孙吴西都鄂州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的瓷器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典型器物有三国时期的人顶灯、晋朝的猪首壶、南朝的莲花尊、以及各种青瓷模型明器、陈设用瓷等。铜镜亦主要出自鄂州地区,数量多,铸造精,号为“铜镜之乡”,冠绝江南。鎏金画纹带神兽镜、建安、黄武、嘉禾等纪年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同时,黄武元年弩机等兵器的出土,则反映了当时的战乱频仍。  &&& 隋唐时期,南北各地窑口的瓷器均有出土,主要是青瓷和白瓷,还有三彩器、各种陶俑等,乐俑较为珍贵。其中,隋代的青瓷在武昌出土很多,风格非常明显。此外,郧县李泰家族墓出土的白瓷和金器,皆是唐王朝的赏赐之物,亦很精美。宋元明清时期,宋代出土了大量的青白瓷,输入的产品以江西景德镇窑为代表,自产的产品以江夏青山窑为代表,形成“湖泗窑系”。黄石西塞山出土了数量巨大的宋代窖藏铜钱和一批银锭,对货币史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明代藩王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玉器、金银器等文物,如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龙纹梅瓶、玉壶春瓶、塔形盖瓶、明代龙纹高足杯、仕女图高足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物。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为四件镇馆之宝之一,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特别是梁庄王墓出土的金器可谓金碧辉煌,玉器可谓冰清玉洁,这些工艺精湛的文物,实在是琳琅满目,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 传世品中,元代玉泉琴、明代鎏金铜玄武、针灸铜人、清代康熙青花十二月花神杯、杨守敬木刻地图板等等,都是国之瑰宝。其中,杨守敬木刻地图板历经战乱,辗转迁徙,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 本馆还藏有大量的六朝隋唐经卷、明清书画。这些经卷主要来自于敦煌藏经洞,弥足珍贵。绘画作品中,几乎包罗了当时的主要流派,有明早期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吴伟为代表的江夏派;明中期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派;明后期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以蓝瑛为代表的武林派;清初以王时敏、王翚、王鉴、王原祁“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以朱耷(八大山人)等“四僧”为代表的革新派;清中期以扬州八怪为领袖的扬州派。其中,吴伟雪渔图轴、八大山人鱼鸟轴、郑板桥墨竹通景屏等,都是艺术水准极高的大幅作品。法书作品中,从台阁体到帖学到馆阁体到碑学,都有作品传世,代表性的人物有李东阳、王守仁、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米万锺、倪元璐、张瑞图、王铎、邓石如等等,后世以杨守敬、张裕钊的书法收藏最为丰富。&&&&&&& 近代文物以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物为主。辛亥英杰有黄兴、孙武、刘公、刘静庵、王汉、彭楚藩、杨洪胜、蔡济民、熊秉坤等,一大批珍贵的辛亥革命文物和资料,使得湖北成为研究辛亥革命的中心。指点江山的国家元首有董比武、李先念;救国救民的革命先烈有施洋、陈潭秋、恽代英、林育南、项英等;领兵征战的军旅名将有徐海东、王树声等,其他还有建功立业的科技精英、学术大师、文艺泰斗,不胜枚举。本馆文物中,还收藏8000多部70000多册的古籍,善本就有500多部5000多册之多,明《四然斋集》、清《闽川诗话》为海内孤本。  &&& 综观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各个时期各种质地的文物都有,体现其博;编钟、编磬、大尊缶、联禁大壶、建鼓座、内外棺、彩绘凤纹棺、折叠床、虎座鸟架鼓等大器、重器,体现其大;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尊盘、鉴缶、鹿角立鹤、错金银凤纹铁带钩、错银龙凤纹铜樽、人骑骆驼铜灯,龙凤十六节玉佩、彩绘木雕小座屏、行迎图奁画、鎏金画纹带神兽镜、鎏金铜玄武、青花四爱图梅瓶、郑板桥墨竹通景屏等,体现其精;“郧县人”头骨化石、睡虎地秦代竹简、曾侯乙墓、望山、包山、九店等墓出土的竹简、二十八宿天文图衣箱等,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体现其深,真可谓博大精深,珍品荟萃。湖北省博物馆张开热情的双手,真诚地欢迎社会各阶层的朋友前来参观、鉴赏,一睹为快,一饱眼福,收获知识,愉悦心情。
蔡路武(保管部主任)2009年3月
开放时间:09:00—17:00(15: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预约电话:027- 咨询电话:027-
馆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昌东湖路156号河北省博物馆
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是河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50余年来,河北省博物馆在文物的收藏、研究、保护管理、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以及国内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被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录 简介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馆舍主楼1968年建成,坐落在石家庄市中山东路南侧,总面积20028平方米,共有18个展览大厅,2001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15万件,其中一级品321件(包括国宝5件)。曾举办《古代河北》、《近代河北》、《当代河北》、《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等基本陈列,每年还不定期举办各种临时展览。河北省博物馆有数百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先后出版了《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精品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战国中山国史话》、《满城汉墓与中山靖王》、《燕赵国宝》、《河北省博物馆藏——赵贵德捐赠绘画作品》、《河北省博物馆藏——旭宇捐赠书法作品集》等十几部编著和图录,两次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荣誉,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办馆规模河北省博物馆位于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16号,主体建筑建造于1968年~1969年,最高处27.7米,主楼四周用56根圆柱构成高大宽阔的长形柱廊,建筑整体风格既巍峨壮丽,又庄严朴素。建筑总面积20028平方米,共有18个展览大厅,展厅面积16754平方米。馆前为52500平方米的省会文化广场,广场中央造型优美的灯光音乐喷泉银珠飞溅,广场鸽与游人尽情嬉戏,翩翩起舞,广场四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200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河北省博物馆(主体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馆分陈列展览区和文物库区两大部分。陈列展览区位于石家庄市中心,占地面积 2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1 万余平方米。库房区距陈列展览区二里余。文物库房建筑面积5278平方米,使用面积38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现代监控、通讯、空调系统的文物库房。 该馆藏品14.2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687件(组)。有汉中山王刘胜夫妇墓出土的金镂玉衣、“长信宫”灯、鸟篆文壶、错金博山炉、铜漏壶,南北朝时期的北方青瓷,邢窑、磁州窑瓷器;南宋扇面;原北京畿辅先哲祠收藏的明、清河北地方名儒、名宦、学者的墨迹、遗物2000余件,其中有杨继盛的谏草,自书年谱,孙奇峰的著述手稿,赵南星的书信稿等;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的作战武器、工具、用具和各种资料等;日本侵略军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的各种实物和文件。 该馆编辑出版有《莲池书院法帖》、《满城陵山汉墓》、《承德名胜》等书。 新馆建设 河北省博物馆是全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50余年来,河北省博物馆在文物的收藏、研究、保护管理、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以及国内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被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北省博物馆现馆址是1969年建成的展览馆,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示日益面积不足,博物馆所要求的温度、湿度、通风、消防、安防以及各项服务功能均达不到标准,与河北省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人民群众对文物展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举办展览、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决定新建一座“河北博物馆”。新馆馆址在现省博物馆原址的基础上向南扩展到范西路,东起东大街,西至西大街,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主要包括:陈列展区11500平方米,文物库房区4500平方米,公众教育区2600平方米,公共活动服务区8900平方米,业务科研及其他用房6900平方米。 河北博物馆筹建期间,按照外观新颖、内部实用、整体和谐、体现特色的要求,邀请了诸多建筑大师进行方案设计,最终采用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关肇邺教授主持的设计方案。 河北博物馆建设项目是河北省以及省会石家庄市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工程已于日正式奠基。新的河北省博物馆将为石家庄市的城市文化打造一个新的空间,对传承燕赵文明、打造省会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领导班子院 长:罗向军 副馆长:刘栋、李建丽、周筠、李新 党委副书记:徐艳红 馆长助理:刘忠良 办公室主任:黎波馆舍介绍馆舍主楼为仿人民大会堂的廊柱式建筑,既庄严朴素,又巍峨壮丽。馆舍建筑面积20028平方米,一楼、二楼各有九个展览大厅,展览面积11216平方米。历史沿革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4月,馆址设在保定古莲花池院内,由保定市文化局代管,1955年春归省文化局管辖。1956年原热河博物馆文物及部分工作人员划归河北省博物馆。河北博物馆建设项目是河北省以及省会城市石家庄市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工程已于日正式奠基。日第八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之际,省博物馆新馆开始调试运行,向社会免费开放《北朝壁画》、《名窑名瓷》、《曲阳石雕》三个陈列,9月份又先后开放了《大汉绝唱---满城汉墓》、《战国雄风---古中山国》两个陈列,共计7个展厅。河北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共15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60余件(包括国宝级文物6 件)。馆藏中以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出土的文物最负盛名,之中的两套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玉衣。陶瓷类文物是河北省博物馆的特色藏品,特别是河北境内三大名窑----邢窑、定窑、磁州窑的产品各有风格、各逞其妙;另外,保定出土的一批元代窑藏瓷器也是馆中珍藏。自宋代至现代的千余件书画作品也是河北省博物馆的经典收藏,其中不乏名人、大家之作。另外,馆内藏书5 万余册,有不少是明清善本图书,为河北省地方志主要收藏单位之一。刘胜金缕玉衣国宝级文物。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是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等级最高、最完整的玉衣,用金丝编缀玉片而成。玉衣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金缕玉衣国宝级文物。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出土。整体结构大致与刘胜玉衣相同,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700克。长信宫灯国宝级文物。窦绾墓出土。通高48厘米。造型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灯上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故名“长信宫灯”。中山王铁足大鼎国宝级文物。是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鼎高51.1厘米,腹径65.8厘米,重达60公斤,铜身铁足。鼎的外壁刻有77行469字铭文,是中国发现的战国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件。铭文记载了中山国讨伐燕国、开疆辟土的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虎噬鹿器座国宝级文物。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长50厘米,高22厘米。造型为猛虎食鹿。虎身用大小不同的金片、银丝错出斑斓的花纹,使虎的形象更加凶猛逼真。虎颈和臀部上的长方型銎口用于插放屏风挡板。腹下刻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及工匠姓名。四龙四凤方案座国家级文物。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案座的底部是四只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整体造型结构复杂,是罕见的艺术瑰宝。另外,四只龙头上各有一个一斗二升式斗拱,对古代建筑的研究极为重要。河北省博物馆一直非常重视文物征集工作,坚持长期征集与短期突击相结合,使馆藏文物不断增加。馆藏文物、标本15万件,其中一级品321件(包括国宝级文物6件)。藏品按时代分为古代文物、近代文物和现代文物三大部分,其下又按质地分类。其中以古代文物数量最多,也最精美。另有图书资料室藏书5万余册,照片2万余幅。图书收藏中不乏明清珍善本图书,是河北省地方志主要收藏单位之一。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是河北省博物馆的根本宗旨。1994年被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先后举办大型基本陈列和各种专题展览20余个,内容涉及历史、文化、文物、人物、自然生物、社会发展、建设成就等方面。展示了数千年辉煌灿烂的燕赵文明,河北人民抵御外来侵略、推翻三座大山,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历史画卷,河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光辉成就。这些陈列展览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了时代旋律,讴歌了英雄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河北省博物馆有4个基本陈列对外开放,分别为《古代河北陈列》、《近代河北陈列》、《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和《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 除此之外,每年还举办各种不同数量、不同内容的临时性专题展览。陈列设计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力求科学准确地反映河北历史面貌。在设计思想上努力创新突破,强调以物说史,认真处理历史逻辑性与专题性的关系,以全国性历史阶段为经,以河北区域历史特征为纬,重点展现河北地区重大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同时注重运用和吸收史学研究与文物考古工作新成果,表现和介绍学术领域新观点。 在总体布局与题材选择上,采用突出河北特点的手法,比较系统地再现连绵不绝的河北古代社会历史概貌,摒弃传统的教科书式的历史阶段划分方法,针对地方特色,挖掘历史内涵,归纳出鲜明清晰的主题单元。
内容来源自: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暂无同义词
浏览次数 : 143 次
编辑次数 : 1 次
更新时间 :
词条创建者 :
双语连环画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18件国宝级文物
1、西周早期【(方舆)左右偏旁yu鼎】通高77,口径56.5厘米。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
2、西周中期【五祀卫鼎】
西周恭王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柱足,折口沿,立耳,腹部下垂而外侈,器腹较浅。口沿下装饰一周雷纹填底的。鼎腹内铸铭文207字,记载了裘卫和邦君厉交易土地的事情,并写明了是恭王五年的事情。该器物出土于陕西周原董家窖藏。
3、西周晚期【多友鼎】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件西周晚期的圆鼎也是一件不可貌相的国宝重器。它于1980年从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西周窑藏出土。通高51.5厘米、重35千克,器表光素无纹,造型十分普通,但它腹内所铸的279字铭文,却记录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考古学家根据铭文及造型将其称之为“多友鼎”。多友鼎腹内所铸铭文分22行,铭文大意为西周晚期周历王时期的某年十月,猃狁即匈奴,侵犯京师,周王命武公派遣多友率兵抵御。多友在十几天内,共打4仗,都取得了胜利,杀掉敌人350余人,俘获23人,缴获战车127辆,并救回了被俘虏的周人。武公将战绩报告给周王,周王赏赐给多友包括青铜在内的若干财物,为了感谢周王,也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多友铸造这件圆鼎以记其事。
4、西汉【皇后玉玺】皇后之玺玉印,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采用珍贵的和阗玉制成。螭虎钮,四侧刻云纹,印面篆体“皇后之玺”四字。其发现地点距与吕后合葬墓仅1000多米,故可能是吕后用印。它是已发现的最重要的古代玺印之一。
1968年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帝后直接使用的遗物发现很少,这枚“皇后之玺”玉印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此物现在西安城南陕西历史博物馆,经考证印的主人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专家认为这方玉印的发现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玉玺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故历史、艺术价值很高,被列为国家级文物。
“皇后之玺”问世于文革前期,出土地点在陕西咸阳汉高祖陵园的一条地沟边,它是被一个小学生在放学途中偶然发现的。陕西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建都千余年之地,埋藏地下的文物遗存难以计数。据长期在咸阳从事文物工作的学者张德臣、张延峰介绍,事情发生在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咸阳市区东北30多公里的韩家湾公社韩家湾小学的14岁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他沿着渭惠渠边的路走到狼家沟,无意中看见渠南边的土坎上有个东西在夕阳斜照下闪闪发光,开始他以为是只躲在草丛中的小兔子在偷看他,就好奇地走近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只是那亮光仍在闪烁。于是他放下书包,用手刨挖起来,终于发现有个东西的一角露了出来,由于土质松疏,他很快便把这东西刨了出来。他擦去上面的泥土,原来是一块光亮的玉石,玉石的上部趴着一个动物,下面四四方方的,好像刻着字,可是他一个字也认不出来,于是把它带回了家。到家后便把玉石给哥哥看,两人研究半天,觉得可能是颗印章,准备把上面的字磨掉,刻上自己的名字留着玩。可是这玉石特别坚硬,上面的字怎么也磨不掉。过了几天他们的父亲孔祥发要到西安给生产队办事,孔忠良就把印章拿出来让父亲带到西安,找家刻字铺把印上的字磨平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孔祥发向小儿子仔细问明印章的来由,端详着印章的造型、质地、文字,尽管他也认不出是什么字,但总觉得这东西非寻常之物,他想到印章出土之地在刘邦陵园之内,自己在担任大队干部期间,同到这里来的文物工作者打过多次交道,有一些文物知识,再联系到这一带常有人挖出古代陶盆、瓦罐、瓦当、麻钱之类的古物,意识到这颗印章可能是文物。第二天他到西安后,先没有办其它的事,而是直接找到省博物馆,请他们对玉玺鉴定。博物馆的人一看印章上的动物造型和印面上的“皇后之玺”四个篆字,当即认定它是珍贵文物,在详细介绍了出土地点和发现经过后,孔祥发表示愿意将这方玉印上交博物馆收藏,博物馆给予了奖励。陕西省博物馆的有关专家进行了研究、鉴定,结合出土地点,查阅了许多古代文献。据《汉官旧仪》上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而韩家湾发现的“皇后之玺”在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公里的陵园之内,其形制、式样、印文内容及字数均与《汉官旧仪》所载相符,当为吕后之印玺无疑了。有些专家还认为,它可能原来是放置在吕后墓旁的便殿中供祭祀之物,后来便殿被毁,玉玺遗落土中,被水冲到狼家沟,遭泥沙覆盖而致湮没二千余年至今。
&&& (公元前241—前180年)是山东单父县人,其父吕文,后来一家迁居江苏沛县,吕父和沛县县令是好朋友,吕文看中了沛县泗水亭长刘邦,将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为妻。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发生战争,刘邦出征在外,吕雉留在家乡,项羽把刘邦父亲和吕雉俘虏,成了人质。公元前203年,楚汉停战谈判,以鸿沟划界,刘邦父亲与吕雉被释放。后来刘邦战胜项羽,即大汉皇帝之位,封吕雉为皇后,史称“吕后”。吕后出身贫寒,但颇有才干,为人果断刚毅。在刘邦讨伐陈叛乱时,吕后与丞相萧何密谋斩韩信于钟室,继而除掉了一些实力强大、功高震主的功臣,稳定了汉初的政局。吕雉生一男一女,男名刘盈,被立为太子。女儿嫁宣平侯张敖为妻。刘邦后来认为刘盈生性软弱,天资平常,打算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因吕后不满和朝臣的劝阻,未能实现。刘邦死后,刘盈即皇帝位,因年幼由吕后掌权。吕后掌权后,将戚夫人断其手足,剜眼薰耳,饮以哑药,扔在厕中迫害惨死,又将其子如意缢死被中,刘盈吓得害了一场大病,从此不问朝政,很快去世。吕后独揽朝廷大权后,将吕姓亲属四人封王,六人封侯,以巩固吕氏家族的统治。吕后所作所为引起朝廷大臣不满,两大势力展开斗争。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以周勃、王陵为首的汉室元勋抓住机会,一举诛灭了吕氏集团,拥立刘桓为帝,即汉文帝。由此,吕后的女皇梦破灭,结束了政治动荡时期,汉代进入了“文景之治”的昌平阶段。由上可知,这方皇后玉玺的主人吕雉,在汉初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并一度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凶残专横、篡权窃国的阴谋家、野心家。
江青却对此人十分欣赏,妄想有朝一日步吕雉的后尘,登基当女皇。她大肆吹捧“吕后也了不起。她对汉高祖刘邦的事业起了很大作用。”借以比喻自己。据学者党军调查,1974年“四人帮”发动批林批孔,批儒评法,为其篡党夺权大造舆论,此时江青野心膨胀,做女皇梦正酣。她听说前些年发现的“皇后之玺”是吕雉之物,欣喜若狂,连忙追问玉玺的下落,快拿来给她看看。当她得知吕后玉玺收藏在陕西省博物馆时,便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当时正在西安出差的一位中国女领导,要她速将此玉玺找到带回北京。这位领导干部不敢怠慢,立即到陕西省博物馆找来负责人传达江青的话,要他找出玉玺,馆负责人当即领她到“秦汉文物陈列室”看实物,当她看到文物标签上并未标明是吕后之物时,有些不解,陪同的有关专家解释,对此方玉玺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因此未明确标注。这位领导同志说:那江青同志说是的,那就是的嘛!随后命陕西省博物馆派人将玉玺护送去京,江青见之如获至宝,迟迟不还,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这方“皇后之玺”才得完璧归赵返还陕西省博物馆收藏。早在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设在碑林的陕西省博物馆时,对陕西省负责同志说:“陕西文物很多,展室窄小,在适当时候,新建一个博物馆。”日,一座国家级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大雁塔西北不远处建成开放,原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移交新馆(原馆址改为碑林博物馆),这方历经沧桑曲折的国宝,从此在这座被誉为“左都明珠,华夏宝库”的艺术殿堂中正式陈列,公开展出。
5、西汉【鎏金竹节熏香炉】通高58,口径9,底径13.3厘米。1981年陕西兴平县豆马村出土。
6、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名称: 舞马衔杯纹银壶
制造年代: 唐
材料: 银质鎏金
规格: 高18.5厘米,口径2.3厘米
收藏地: 陕西历史博物馆&
银壶系用银片锤打、焊接而成。壶口位于顶部一侧,形体粗短,略呈圆柱状,其上配有鎏金覆莲形盖,壶盖以一条银链与弧形鎏金提梁相连;壶腹为扁圆形,下接圈足,微向外撇。就其形制而言,显然是模仿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习用的皮囊壶。壶身两侧各饰一捶揲出的鎏金舞马纹样,舞马口衔酒杯,颈上彩带飞舞,昂首奋蹄,前腿直立,后腿弯曲,长尾上扬,正自翩翩起舞;壶身与圈足相接处饰有“同心结”一周,亦鎏金。该件作品造型饱满,富有张力,线条圆润自然,比例恰当。舞马纹样系捶揲而成,骨肉停匀,结构准确,生动逼真;边缘处理巧妙圆熟,具有极好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工匠善于抓住瞬间的动作表现骏马曼妙的舞姿,飘拂的鬃毛,飞扬的绶带,以及奋首鼓尾的姿态,使舞马献寿时“髬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的场面跃然眼前。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曾训练舞马百匹,每当八月五日玄宗生日时,在勤政楼前大宴群臣,以舞马跪拜献寿。正如唐人张说《舞马词》所咏:“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银壶上的舞马形象表现的正是这一场面。舞马表演时装饰华美,“咀衔拉铁并权奇,被服雕章何陆离,紫玉鸣珂临宝蹬,青丝采络带金羁。”(薛曜《舞马篇》)。但它们中的一些,其结局却令人为之扼腕叹息。安史之乱时,玄宗仓皇出逃,无暇顾及这些舞马。安禄山入长安后,知其能舞而“心爱之”,于是将数匹置之范阳,以后它们又辗转归于田承嗣所有,田不知其技而视作一般战马。一日军中宴饮奏乐,马闻乐起舞,军士以为妖异,用扫帚责打,马以为是自己舞得不好,更加卖力,田承嗣更令痛打,这些技艺超群的舞马就这样毙于枥下,唐代的舞马也就此失传。
这件银壶造型仿照皮囊壶,是同类器形中迄今所发现较早的一件。这件银壶发现于唐代中心地区,反映了汉族与边疆游牧民族的文化交往及相互影响。关于舞马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南北朝时的文献,而有关唐代舞马的描述则更为详细。但由于缺乏形象材料,长久以来只能根据诗文描写加以想象。这只舞马衔杯纹银壶提供了具体的实物资料,使我们能够得窥唐代舞马之一斑,其文物价值弥足珍贵。
唐代金银器目前发现较多,精品叠出,久享盛誉,故作伪者也较多。鉴别时应首先从整体风格入手,多看原作,仔细揣摩其内在神韵,方能高屋建瓴,从根本上把握其时代面貌。
鎏金银器,尤其是纹样鎏金的所谓“金花银器”,平时不应过多擦拭,并尽量避免接触有机物质如汗液等,以防造成污染。
市场估价:人民币10,000,000元。
7、唐【阙楼.仪仗图】高28O,宽280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
8、唐【宫女图】高176,宽196.5厘米。196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9、唐【马球图】高229,宽688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10、唐【狩猎出行图】高100-200,全长890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
11、唐【礼宾图】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以上五组18幅壁画均保存密封库房中,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内均有其复制品供游客欣赏。
&12、1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
鸳鸯莲瓣纹金碗,高5.5,口径13.7,足径6.7厘米。敞口,鼓腹,喇叭形圈足。锤击成型,纹饰平錾,通身鱼子纹地。外腹部錾出两层仰莲瓣,每层十瓣。上层莲瓣内分别錾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珍禽异兽及花草。下层莲瓣均作忍冬纹。内底部刻蔷薇式团花一朵。内侧墨书“九两半”三字。
鸳鸯莲瓣纹金碗,1970年何家村窖藏内出土。金碗共出两件。锤碟成形,錾刻为纹,外壁为两层浮雕式的仰莲瓣,每层十瓣。上层每个莲瓣中心分别錾出狐、兔、鹿等走兽,以及鹦鹉、鸳鸯等珍禽。走兽或走或奔,富有动态;禽鸟或飞翔或栖息,动静结合。下层莲瓣内均錾刻忍冬花草。碗内底中心,是一朵蔷薇式团花,外底中心则錾刻一只回首的鸳鸯,周围饰有忍冬云纹,呈现出一派和谐美满的气氛。金碗通体以细密的鱼子纹做底,应是多子多福之意。通过这些繁而有序的纹饰,写实与寓意并重的构图,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唐代工匠的工艺水平,也能体会到人们追求兴旺和谐的审美情趣。
金碗多为皇帝使用,实物出土极为罕见,史料记载也不多。从现有资料看,它是唐代金银器中仅见的最堂皇的金碗。另外,碗内侧还有墨书“九两半”三字,标明了它的重量,这是为了防止以轻换重,是唐代金银器的一种管理方式。
14、唐【镶金兽首玛瑙杯】
名称:唐兽首玛瑙杯
类别:玉器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属:唐代玛瑙雕刻品
文物现状: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被评为国宝级文物。
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
  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玛瑙制作,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内部有流,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此杯琢工精细,通体呈玻璃光泽,晶莹瑰丽。
  从轮廓上看,这种弧形的酒杯形似兽角,故也有称角杯的。这种形制,起源于西方,希腊人称之为“来通”(rhyton),后来才传播到亚洲。因此有的学者推测此杯是从中亚或西亚进献来的礼品。但深入研究者坚信,此杯出自唐人之手。兽首杯在制作之初,可能也想摸拟西方风尚采用羚羊之形,可由于对题材的生疏,所以最后成了现在的面目。据估计,它的制作年代当在8世纪前期。&
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这件以深红色、淡红色为主调的红玛瑙,中间竟夹有一层淡白,如此神奇自然的变化,如此鲜润可爱的色泽,使这块红玛瑙成为世间稀有的俏色玉材。
  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
,“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
  这件玛瑙杯,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
  兽首圆眼、大耳、双角,其形似牛非牛,目视远方,眼神炯炯有神。作者巧妙用俏色技巧,将兽眼刻画得黑白分明,形神毕肖,真正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兽头上下的肌肉,仅寥寥数刀,已是入木三分,生动传神。两只角粗壮有力,几度弯曲,富丽多色,凝结着力量和生命,显示着强烈的动态美,两耳高高竖起,微微内收,仿佛聆听世间的声音,整个杯的造型与动态,描述了全神贯注,飞驰疾奔的猛兽向前突冲的一瞬间,曲尽其妙,令人心动。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这件国之重宝,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同时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亚某国进奉唐朝的国礼,意义非同一般,是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诞生的一件重要文物。
玛瑙的主要组成是一种矿物——玉髓。中国产地广泛,晋王嘉《拾遗记》中载:“当黄帝时,玛瑙瓮至,尧时犹存,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缠丝玛瑙多产自西域,类似唐兽首玛瑙杯这样造型的器皿,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较为常见。中国古代玛瑙也多来自西方,康国、吐火罗、波斯均向唐王朝进献过玛瑙器。《唐门·德宗纪》称“倭国献玛瑙大如五斗器”。《珍玩续考》称“渤海国献玛瑙柜,方二尺,深茜色,上巧无比。”渤海国也曾进献过玛瑙。另外据《唐会要》载吐火罗还将大量未加工的矿石贡献于唐朝廷。另在《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从这些现象分析,这件珍贵的玛瑙杯很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中国的,但也不排除这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利用外国进贡原料琢制而成的杰作。
15、唐【鹦鹉纹提梁银罐】
【名称】:鹦鹉纹提梁银罐
【类别】:银质
【年代】:代
【出土时间】:1970年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纹提梁银罐,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重1789克。大口,短颈,腹圆鼓,喇叭形圆足盖,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纹饰涂金,鱼子纹地。腹两侧均以鹦鹉纹为中心,四周绕以折枝花,形成圆形图案。盖顶中心为宝相团花,周围饰葡萄、石榴和忍冬卷草纹。盖内有墨书两行:“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
& &该罐为纯银所制,纹饰鎏金。大口、短颈、腹鼓而圆,喇叭形圈足,罐的肩部有两个葫芦型附耳,提梁插入并焊接在附耳之内。银罐的装饰题材以鹦鹉为主体,四周以折技花环绕,形成两组圆形图案,装饰在提梁罐两面,其余空白处以单株折枝点缀。盖心为宝相团花一朵,盖面周围装饰葡萄、石榴、忍冬、卷草等纹饰,提梁上饰有菱形图案,这件富丽堂皇、圆浑饱满的银罐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最精美的一件。
鹦鹉因美丽能言,成为唐代王公贵族喜爱的宠物。《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驯服,聪慧而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雪衣娘’”。可见当时人们对鹦鹉喜爱的原因与程度。因此,鹦鹉成为唐代工匠们乐于表现的题材。这件提梁银罐上刻画的鹦鹉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谐调,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加之银罐的纹饰全部鎏金,与罐体色泽形成反差,产生了一种立体效果,更增加了艺术的美感。值得一提的是罐盖内有一行墨书写着:“紫英五十两”,“石英十二两”。表明这件银罐是收藏中药的器具。
&16、唐【三彩载乐驼】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通高58厘米。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垫椭圆形毯,架有平台,台上铺菱纹须边毯,共有七个乐俑和一位歌女。乐俑盘腿而坐,各持笙、笛、琵琶、箜、拍板等乐器演奏,歌女站立其中,轻舞长袖,引颈高歌。
17、北宋【青釉提梁倒注瓷壶】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高18.3,腹径14.3CM。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珍品。&
18、宋【黑釉油滴碗】陕西渭南出土。高8.5,口径30,底径10.6厘米。灰白胎。敞口,腹由口至底渐收,圈足。黑釉。碗内有因窑变形成的油滴状结晶体,十分好看。油滴釉碗出土较多,但如此大口径的油滴碗国内罕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博物馆文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