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人格障碍也要住精神病院?

阳性症状(The Positive Symptoms):阳性症状是指出现了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的反应,其表现包括幻觉、妄想、奇怪或混乱的行为和思维障碍,如不连贯。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也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理障碍。

强迫行为(compulsion):是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过分的仪式动作,通常按照某种特定的模式或僵化的行为方式反复出现。

心身障碍(Ps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 ):是指由心理因素所引起或所恶化的真实的身体症状,例如虚弱、高血压、头痛以及胃炎等。这种障碍的基本特征是精神或心理因素对躯体产生不适当的影响。

“多轴系统”(multiaxial system):就是包含着多个与个体有关的信息轴(区域)分类体系,这一体系有助于治疗师针对某一障碍制订治疗方案。信息轴通过组织和沟通临床信息、捕捉临床情境中的复杂性和描述同一诊断下的个体差异性,为个体特殊情况的描述增添了更多的前后关联和细节。

妄想(delusion):是一种错误、歪曲的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信念不一致。用事实、说理都无法纠正。

特殊恐惧症(Special Phobia)是对某种特定物体或情境有不合理的害怕。当患者暴露在这些物体和情境中时,他们会立即感到特有的恐惧。DSM-Ⅳ-TR根据患者所害怕物体的来源将特殊恐惧症分成如下类:血、伤害和注射、情境(如飞机、电梯、闭密的空间)的恐惧症、动物和自然环境(如高处、水)的恐惧症。

分离性遗忘症(psychogenic amnesia):是指无法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是在某种应激性突发事件之后出现。这些信息并未永久性丧失,只是在遗忘症发作期间不能回忆而己。由于记忆中的这种空白过于广泛,因而不能用普通的健忘加以解释。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catatonic schizophrenia):有明显的精神运动障碍,可表现为运动性不动、运动性活动过多、极端违拗、缄默、各种怪异的随意运动、模仿言语、模仿动作等。

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的体验和(或)功能的损害。

诊断(diagnosis):确凿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否符合某一具体心理障碍的标准的过程。

临床评估(clinical assessment):一个临床工作者根据对个人的心理功能最有影响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因素对一个人做出评价的过程。

应激源(stressors):是个体感知到的并且经过认知评价认为对机体有威胁,并引起了机体的应激反应的事物或环境。

儿童分离性焦虑(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指儿童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严重的、过度的焦虑反应。

强迫行为(compulsion):是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过分的仪式动作,通常按照某种特定的模式或僵化的行为方式反复出现。

闪回(flashback):是指当个体突然唤起记忆并发现自己再体验此事件时,这种情况称之为闪回。

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somatoform”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soma”,意思是“躯体”。患躯体形式障碍的人群,以躯体症状作为其临床表现,但是却不能证实存在器质性损害。

}

原创 谢承汇 循迹晓讲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全文约3500字 阅读约10分钟

人格分裂这种疾病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学术上叫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disorder),也可以叫多重人格障碍。通俗点说在一个人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完全不一样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以人格分裂为灵感创作的电影《搏击俱乐部》◇ 同样以人格分裂为灵感创作的电影《分裂》

社会普遍对这种疾病是有歧视的,包括人格分裂这个词儿,也是一种歧视。自从人类发现这种疾病以来,虽然广大医学工作者不断研究、普及知识,但是,歧视依旧存在。

上世纪,美国出现了一个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众对这种疾病的看法,这个人叫威廉·米利根,他的故事得从1977年开始说。

1977年10月,美国俄亥俄州警察抓住了一名强奸犯,威廉·米利根。现场证据确凿,警方很快就把他送上法庭。本来挺简单的案子,庭审的时候出事儿了。威廉·米利根似乎压根就不记得发生了什么,控方律师怎么问也问不出东西来。

虽然美国法律讲究证据,不是那么重视口供。但这种情况,里面肯定有问题,于是法院对威廉米利根进行各种检查。全美最权威的精神疾病专家查了他两年,最后得到结论,这哥们患有多重人格障碍,是个精神病。

最后法庭判了他无罪。而威廉也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因为精神疾病被判无罪的重刑犯。◇ 接受审判时的比利◇ 接受审判时的比利和他的律师◇ 与心理专家对话中的比利

虽然不用坐牢,但是精神病院还是得去的。威廉被送到精神病院后倍受关注,不少专家对他进行了研究。这帮专家研究之后,发现威廉的多重人格的成因以及具体操作细节。

威廉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他改嫁了。继父太不是东西了,经常殴打威廉,甚至性侵他。这导致威廉多重人格的出现,每次受虐的时候,就让一个人格出来扛着,完事儿之后,主人格在回来,忘掉这段痛苦。等到他确诊的时候,已经有24个人格了。在不同的环境下,24个人格分别出现各有分工。◇ 儿时的比利

有些是负责挨打的,有些负责指挥,有些负责沟通交流。这些人格都有自己的背景故事,比如说有个叫里根的南斯拉夫人,他出场的时候威廉一嘴南斯拉夫话,而且精通格斗。要知道威廉就没学过格斗,更别说学过南斯拉夫话了。甚至还有女性人格,当年犯下强奸罪的,就是那个女性人格。这个过程,可以理解成电脑。后台有很多程序在运行,但是显示器上,只能显示一个程序。这个显示的程序,就是威廉表现出来的人格。

跟电脑有所区别的是,隐藏在人格可以在后台沟通,但是显示器上那个干了什么,后台并不知道。这就是为什么威廉对强奸过程完全不记得。不过有个例外,有个人格叫老师,他知道所有人格干了什么。所以老师自己说,他才是威廉本体。

顺便说一下,威廉自己也只是其中一个人格,这个人格表现出来的时间其实也不长。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主人格是被其他人格绑架在后台的。

这些东西交代清楚,咱们说下面的故事大家也好理解。◇ 比利24个人格简介

威廉被送到精神病院后,过的不是很好。当时美国的精神病院简直就是地狱,护工和保安对待病人极其粗暴,经常辱骂殴打。更重要的是,当时人们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也很简单,给病人服用大量镇定药物。

威廉的第一个精神病院——利马精神病院——还有一项独一无二的治疗方式,电击。

总而言之,在这里,威廉又分裂出了几个全新的人格。威廉也策划了一场大胆的越狱计划,不同人格分工明确,擅长沟通的跟医院谈判,拖延时间,组织能力强的组织其他患者锻炼身体,甚至还有能工巧匠改造医院大门,等等。威廉平一己之力——当然他这算24个——差点儿就成功了。怎么叫差点成功?因为在越狱前夕,威廉被转院了。他被送到代顿司法中心医院治疗。

代顿司法中心医院比利马强一些,至少不会虐待患者了。但是这也有一个问题,吃的太差。也难怪,这么多人格,每个人喜欢吃的都不一样,所谓众口难调。于是威廉又组织医院患者进行一场集体绝食。具体操作的还是那个擅长沟通的人格,他说服其他患者一起这么做。这么做果然有了成效,医院这边改善了伙食。

除此之外,威廉还为患者争取了很多利益。比如某个人格给州政府写信,让他们给患者送宠物,理由是当年出现了个全新的精神疾病疗法——宠物疗法——据说有效。其实就是给患者多一点儿心里安慰。威廉还组织其他患者一起对抗医院的作息时间调整,都取得了成功。威廉在这堆患者里的威望越来越高。◇ 中年比利

威廉的威望高了,医院肯定不能答应,开始对威廉重点照顾。本来这里没有虐待患者的事儿,但医院也想明白了,特事特办,开始虐待威廉,让他老实点儿,别再出什么幺蛾子。威廉差点儿自暴自弃。此时24个人格中,有22个选择了休眠。这种情况非常危险,一旦24个人格都休眠了,威廉也就死了。

就在这危急关头,有两个人格帮了威廉,万能的老师以及口才出色的亚伦。亚伦口述,老师纸币执笔,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精神病专家写信,托他给自己申请转院。很快,威廉被送到了第三个精神病院。

在第三个精神病院期间,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儿,威廉要结婚了。

24个人格同时爱上了一个病友的妹妹,也包括威廉体内的几个女性人格,这事儿太逗了。25个人决定结婚,怎么25个?24个威廉的人格和新娘子啊。不过在结婚前夕,新娘子卷走威廉所有资产,跑路了。

估计人家也是害怕,新郎有24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没法过日子。这对威廉打击极大,但其实更大的考验即将到来。◇ 丹尼与亚伦合作的《高贵的凯瑟琳》

这第三个精神病院调来了几个新保安,他们是从最早的利马精神病院调来的。这几个保安知道威廉不是什么善茬,就跟医院建议除掉威廉。那会儿美国对精神病人有严重的歧视,每年精神病院里都有很多病人意外消失。不过幸运的是,威廉提前知道了他们的计划。于是24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心越狱。

有个叫汤姆的人格接手了威廉的身体,这个汤姆是个逃脱大师,而且还是个电器专家。在他的控制下,威廉偷了钥匙复制了一把。利用电路短路,把医院通电的铁丝网断了电,成功出逃。这段经历后来被各种知名越狱题材的电影效仿,像是《肖申克的救赎》《白头神探》里很多情节都是受到威廉越狱的故事改编的。

威廉跑了,追吧。医院和警方一起对威廉追捕,不过威廉人家可是24个人群策群力。警察追了大半年,也没发现威廉的踪影。这期间,威廉这还录了一个录像带,寄给电视台。

在视频里,威廉身着正装,神志清醒,口齿清晰,谈吐优雅。威廉曝光了他在精神病院里的各种受虐经历,还有整个美国精神病医疗体系的种种漏洞。这段录像震惊了社会,也刺激了警察,这是赤裸裸对警方的挑衅。由于威廉已经跨过州界,FBI介入追捕,他们发了全国通缉令。

最后,威廉被邻居出卖了,警察抓住了威廉。怎么处理他也成了问题。严格说,威廉这不算越狱,毕竟他只是精神病患者逃出医院而已。于是威廉被送到第四个精神病院。

在这里,威廉虽然受到很多不公正待遇,但毕竟他之前在媒体上露过面,医院外面有很多社会人士为他东奔西走。经过这些人的努力,1991年8月4号,法院撤销了医院和医生对威廉的监控,经历了12年的精神病院生涯,威廉终于重获自由。

出狱后的威廉继续为美国精神病人的权利东奔西走,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美国政府完善了相关法律,社会对精神病人也更加关注。威廉本人也接受了更多的检查,用来帮助医生研究多重人格障碍。◇ 比利的故事将要改编成电影《拥挤的房间》

其中有个叫凯斯的心理学专家,还跟威廉一起生活了几年。几年生活下来,凯斯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威廉是装的,那他可以拿24个奥斯卡小金人。言外之意,威廉身体里,是真的有24个人格。

当然了,一个人的证词还不够。不少专家学者对威廉进行更深入的检查。他们发现,威廉不同人格登场的时候,脑电波是完全不一样的。脑电波这东西跟指纹有点儿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威廉有24种脑电波,说明威廉其实是24个人的合体。

不过在2014年,59岁的威廉因为癌症去世了。很多人参加了他的葬礼,感谢他为美国精神病人做出的贡献。◇ 《24个比利》[美] 丹尼尔·凯斯著◇ 《比利的战争》[美] 丹尼尔·凯斯著

威廉的故事到此为止,因为篇幅原因,其中很多细节没法说清楚。我推荐大家两本书,《24个比利》和《比利战争》。看完之后,我对精神分裂这种病有了全新的认识。其实精神分裂跟感冒发烧一样,就是一种病,只不过这种病的表现,让我们对它有种本能的歧视。本来这些病人已经被病痛折磨,再受到咱们的歧视,只能让他们的病情雪上加霜。

文章的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观点,咱们不能理解但是真实存在的现象其实非常多。如果因为咱们不能理解,就说这种事儿这种现象不存在,是装的,其实挺不合适的。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才能给我们本就糟糕的生活多一份爱和宽慰。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原标题:《拥挤的房间:一个人的身体能住下24个灵魂 | 循迹晓讲》

}

  无故不上班、不出家门、不上学、不和任何人接触,要当心了!因为有可能被调查是否疑似精神病,上海市社区将这些异常行为列为开展疑似病患调查的线索。在家猫着可能有病吗?会得什么病?专家说确实有病!

  新闻事件:上海开展疑似患者调查

  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这些行为异常人员将成为本市社区开展疑似精神病患调查的线索。上海市卫生局新颁布了《精神疾病防治服务规范(2012版)》,为了促进公众的健康,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在辖区常住人口中开展疑似精神病患调查。同时,还将对无业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管理。

  需要了解辖区居委会的居民,或家中的人是否曾经出现下述情况:

  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有过,或者自残;

  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话,比如说自己能够和神仙或者看不见的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

  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却不是因为喝醉了酒;

  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

  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

  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或者害他,比如给他下毒,等等;

  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

  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

  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

  发生过以上情况,不论何时有过,现在好或没好,都列入调查线索,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上报区(县)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并告知患者或亲属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诊治。并开展每年随访,对患者开展个案管理和心理疏导,对亲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规范》规定,本市社区将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点,采取现场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更多详细内容:重性患者每年4次评估,无业病患获免费服药卡

  不出门不上班,会得什么“精神病”?

  宅在家里成了现今的一种流行,如果不是由于工作原因的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猫在家中哪也不去,甚至有的人会拒绝去上班,直接呆家里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这种“避世”的行为是否健康,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一起来探究一下宅人的心理健康。

  逃避压力催生新型自闭

  心理学说,人从一出世起,便渴望回到永恒,回到母亲的子宫中,好像那里才是安全的,温暖的。而一个健康人,要做的便是摆脱这种心理退化倾向,勇敢地剪脱自己和母亲的心理脐带,长大,像老鹰一样去面对社会生活的风雨。

  确实,社会生活常常让人感觉伤害。上司的脸色,同事的竞争,地铁里被人一次不小心的踩踏,都可能让人感觉郁闷。处江湖之高,不如退回到庙堂之远,于是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于是,回家。

  随着现代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对网络的依赖。宅人下意识地逃避人际交往,把从外界感受到的压力在内心世界缓解,也是他们自我保护、应对压力的一种逃避方法,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新型自闭的体现。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长期缺乏与人交往,会导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与人打交道,此时心理防御机制主要为退缩,会出现一定的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受损。

  21世纪人格障碍的时代到来

  现代人存在社交障碍主要还是个性原因造成的。上海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沈勇强分析了宅人的性格特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可能生性胆小,害怕与人接触交往;二来可能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关,过分宠爱孩子,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就会出现分离焦虑,特别体现在一些80后的年轻人身上,到了新环境,不能适应,阻碍了他们的交往能力;还有就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挫折,这些挫折让其产生自卑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原意再与他人交往。”

  人格障碍的两大表现便是认知方式、行为模式明显偏离于主流观念,导致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社交障碍便是人格障碍的一种表现。而社交适应不良很有可能产生冲动型障碍(出现发脾气、打人、毁物、自残等行为),甚至出现反社会型障碍等攻击性行为。

  社交缺失症候群,易患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卡西奥波研究发现,孤独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血压上升,压力增大,还有造成抑郁症的危险,孤独者和社交活跃者的健康水平差距与吸烟者和非吸烟者、肥胖症患者和非肥胖症患者的差距类似。各种社会原因造成现代人孤独感增强,人们更需要维系社交纽带。而好的社会交往可以减少孤独、寂寞、空虚、恐惧、痛苦,可以宣泄愤怒及压抑。

  宅式心理自助:走出封闭的“保护壳”

  第一步,先找到问题的答案。你为何成为宅男宅女?是因为天性自闭,还是后天的环境所造成?比如害怕社会激烈竞争,比如成了啃老族,比如沉缅于网络中?

  如果说因为天性自闭,在心理学家李子勋看来,自闭常常缘于自卑,但是自卑有时比起自信更能产生力量。他在自己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分析到,那些自卑的人更容易自省。而自信的人更容易狂妄自大。要紧的其实不是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不接纳。因为与自己的身体,与自己的不足“为敌”,所以产生焦虑和紧张,产生剧烈的内心冲突,这才是一种有害的力量。

  所以,重要的是接纳自己,既接纳优点,也接纳缺点。没有人是完美的。当你能够做到与自己身上的一切和睦共处时,你才会坦然地走出自闭,才会坦然地去面对他人。

  用达尔文的丛林法则来说,人们总是弱肉强食,但有些人始终可以在人际关系中长袖善舞。而那些因为害怕社会的激烈竞争而选择“宅样生活”的宅男宅女,则需要反思自己的幼儿情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格障碍可怕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